作 者 簡 介 梅墨生 Mei Mosheng 梅墨生,1960年生,河北遷安人,號覺公。齋號一如堂。書畫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書法院、臺灣藝術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員,文化部國家藝術科研課題項目評審專家,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杭州黃賓虹學術研究會名譽會長,《20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秘書長,國際健身氣功聯合會科學與養生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文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原副主任。 正 文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以“散草”名聞于世。奔逸的筆姿,劃沙折股般的筆意,隨方就圓、虛實相生的結體,磅礴放曠的氣勢,綜合構成了先生自我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的穿透力、震懾力、感染力、表現力幾乎是二十世紀后半個世紀首屈一指的。他參展于全國第三、四屆書法展的精品便代表其書法水平。 ←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全圖 → 林散之 草書自作詩 142cm × 358cm 紙本 年份不詳 北京匡時2014年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333.50萬元人民幣 藝術總要有各種表現,各種表現之間有時難以有優劣的劃分。換句話說,屬于風格范疇的不同,可甜辣因人,與時興廢。作為嚴肅意義的歷史觀察(歷史觀察也有短長之分),從縱的藝術史去衡量一位書家的歷史貢獻,有時需要時間的配合。而從橫向的當代史角度去看,有時會不免身在此山中之短視。欲全面準確地評價一個書齡漫長的頗飲時譽的大家,筆者感到難免臆斷。 林散之 疊石酒旗草書七言聯 151cm × 41.5cm × 2 紙本 1987年 《尚品法書》中國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林散之書法的特殊性意義何在?略言之有如下幾點: 在有清乾嘉至今的數百年間,雖然碑派書法勢如中興,大家輩出,門戶林立,但是相對冷落的帖派一脈卻缺少與之共立的大家。 林散之 張繼《楓橋夜泊》 88cm × 106cm 紙本 1982年 《林散之作品精選集》江蘇畫店2011年版 人們在阮、包、康諸氏的書法吶喊聲中幾乎一邊倒地投身于斷碣殘碑、摩崖鼎銘之中。作為對趙、董帖學的過猶不及,已然形成了碑派和糅合碑帖派的天下一統。早期謝無量、沈尹默、白蕉等先生的力挽帖學于既倒,終歸以諸家自身的書藝完善為結局。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老,無愧為回歸帖學的巨擘。如果說沈氏諸家發軔于前,不妨說林散之成功于后。這種成功不僅體現在書家本人的藝術造詣的高超,還體現在作為真正的書藝精神領袖的潛移默化地作用所及——對帖派藝術審美的再度弘揚與挖掘,彌補碑派書法膨脹的一些不足點。從林先生在書界的廣泛聲譽,似可表征這一提法的合理性。 林散之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70cm × 138cm 紙本 年份不詳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這里不排除時代風氣的趨向性巧合,但是,我們應該正視這一事實:林散之書法的突出成就,的確極大地滿足了現當代的欣賞心理傾向——灑脫與雄強、淡宕與奇變的辯證統一。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固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林體大草的成功,多多少少影響了近年人們對帖派的重新反照,如“書譜風”“尺牘風”“陰柔美”的郁然出現,正是這種回歸帖學微瀾的后效應。可見,林先生書法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其藝術本身,不容忽視。此其一。 ←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全圖 → 林散之 草書作品 144cm × 366cm 紙本 1983年 《云在青天——林散之圓霖書畫精選》 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版 對于林散之書法的藝術分析與評估,著眼點側重在他在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上的特殊膽識、能力。在相當的歷史時期,人們的藝術取值是“二王”“顏柳”“蘇黃米”“趙董”以及漢碑北碑等,而對于曾與鍾繇并稱的張芝草脈,鮮見青睞。張旭、懷素沿黃山谷而下至徐渭、王鐸、傅山的大草——狂草路數,逐漸無人問津。之所以然,固然不能擺脫歷史與社會的文化背景去談,但來自藝術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清民以來的許多文人墨客的文化結構愈趨于“小學化”“訓詁化”,是理念而極缺少激情,是雕琢而極缺少寫意,是書齋化而極缺少江山之助。其結果體現在作品面貌上,便往往點畫有余而意氣不足,趣味橫生而勢韻貧弱。 林散之 黿頭渚 138cm × 69cm 紙本 年份不詳 《林散之書畫選集》 江上墨緣書畫院2013年版 筆者無意在此全面評議整個明、清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征及其優劣,只想提出此議以論證“草法”的日漸衰微。于右任有感于此曾經提倡的“標準草書”并未如愿以償使草書標準起來,便是于先生重振草書雄風的努力也實在欠缺回響。作為清民之際推重草書的大家之一,于氏草書的貢獻已屬于歷史。及時序至于林散之,80歲而草書名天下,卻不僅僅可以以一人之成名視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林體草法具有相當成熟的包容性、繼承性、創造性。可以并諸旭、素而仿佛比肩祝枝山、傅山而稍勝。來自乃師黃賓虹先生影響熏陶的筆墨功力修養,幾乎是現當代少見的。在此,筆者認為,“散體”草書的用筆與造“線”,戛戛獨詣,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在古來不多的筆墨精熟而能返生的大家中,應該記上林散之的名字。 林散之 不俗多情草書五言聯 95cm × 23cm × 2 紙本 1981年 《林散之書法選集》 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在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的傳統筆法論之外,林先生的用筆合理巧妙地糅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又大膽借鑒了山水畫的水墨法微妙地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近于干擦的散鋒,卻能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隨意,獨成新異的筆調,這是一種歷史性的突破。從1985年問世的《林散之書法選集》上看到書于1973年的《李白草書歌行長卷》《不俗即仙骨》聯等作品,我認為書家的筆力、筆法、筆意、筆勢都是跡近天然!“請看墻頭雨濕處,月影參差入漏痕。”老如的詩句流露出了自我清空豪邁的美學追求。這種追求之成功,入古而不泥古,出新而合于自然,是為妙造。此其二。 ←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全圖 → 林散之 李白草書歌行 32cm × 225cm 紙本 1973年 《林散之書法選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事實上,林先生書法在這些領域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會心與創建。此其三。 詳審于林的早年小楷詩稿,我們不禁流連在恬淡的享受中。從書法批評的角度說,我們無法擺脫一種困惑:我們的不同感受,如何找到一個較為一致的標準“語言”,然后才可能深入進去論述和揭示藝術的價值?傳統的、現代的、保守的、創新的……種種文藝觀念有時難以公平客觀地“對話”。為什么忽然想到這里?是因為觸及到如何評價林散之草書的問題。如果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壞型的古典大師。 林散之 杜牧《山行》 134cm × 67cm 紙本 年份不詳 《近現代中國書畫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 顯然,必要的破壞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的真諦離不開取古去古。林散之的草書作品,來自個人性靈,又來自前人傳統,也來自它的詩畫藝術與江山氣象之助。衡諸歷代大家,莫不是善于參化天地山川而為我用的。這是林書的又一大啟示。 (注:本文原載《一如化蝶——梅墨生書法文選》, 梅墨生著,榮寶齋出版社,2016年 配樂: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