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講話ok,但面對人多時,講話就會緊張;和同事在一起很放松,但一旦有了領導,就緊張起來;在底下明明準備得很好,但一到正式場合,就緊張得不知道說什么……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體驗,ok,往下仔細看吧。
(一)理論篇:
A、緊張是正常的、普遍的。
當眾講話緊張是絕大多數人的正常、普遍的心理反應。
心理學上這樣定義:緊張是人類應對危機時的一種本能反應。人的身體會對外來刺激保持警覺,一旦感覺到不利于自己的情況發生,就會出現肌肉緊繃、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緊張表現,這些反應不需要大腦思考,是人的本能。
當眾講話面對臺下無數雙眼睛,身體會不自覺地啟動防御系統,導致緊張的癥狀出現。
所以,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社交障礙癥”或“講話焦慮癥”。不要因為緊張,就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簽,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
這是最愚蠢的。
B、要控制緊張,而非克服緊張。
緊張分兩種:一種是適度緊張;另一種是過度緊張。
前者讓人大腦興奮、精神集中、為發揮潛能做好準備;后者會造成思維停滯、言辭不暢,影響我們的發揮。
對于當眾講話來說,適度緊張表明:我們重視聽眾,重視自己的講話。只要在乎聽眾,想給聽眾留下好印象,自然就會有緊張情緒,就不可能完全放松。
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和控制“過度緊張”,把它降到一定程度,讓緊張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
C、緊張的根源——有需求,沒把握。
當眾講話時,許多人想一鳴驚人,讓聽眾刮目相看;遇到領導,想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講話前總是胡思亂想——“現場有領導,千萬別說錯”“這次講話太重要了”“一定不能讓大家小瞧我”等等,這些都叫做“有需求”。
但有了需求,卻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才能給聽眾留下好印象、如何才能把話講到聽眾心里去,或者不知道自己講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這些叫做“沒把握”。
一方面需求強烈,另一方面欠缺把握。
正是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導致了緊張的產生。
D、控制緊張的根本——降低需求,提高把握。
記得參加高考時,絕大部分考生都很緊張。因為這場考試太重要了,一考定終生。
但也有兩種人不緊張:一種是學霸。成績特別好,清華北大隨便挑,每次模擬成績都排在最前面;另一種叫學渣,成績特別差,怎么考都考不上,每次模擬成績都排在最后面。
絕大多數人緊張,是因為想考個好學校,但是又沒有絕對把握。這就是“有需求,沒把握”。學霸為什么不緊張,因為他們是“有需求、有把握”。學渣為什么不緊張,因為他們是“無需求、無把握”。
所以,控制緊張的根本,在于縮小需求和把握之間的落差。
E、戰略層面——如何降低需求。
說白了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當眾講話真有那么重要嗎?見過太多的人,講話水平并不高,但并不妨礙他們的進步升遷。有時候許多人不善言辭還成為美德,被別人評價為:成熟穩重,做人踏實。
需求能降下來嗎,答案是肯定的:看輕結果、放下自我、允許失敗、允許丟臉、允許緊張。
也許你會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其實,真相是:做不到是因為沒有真正弄懂。
毛主席老說過:“戰略上藐視敵人, 戰術上重視敵人”。緊張就相當于敵人。如果一想到緊張,就畏懼如虎,那恰恰犯了“戰略上重視, 戰術上藐視”的錯誤。別人是戰略上“以一當十”,戰術上“以十當一”,而我們卻恰恰相反,如果是這樣,這仗能打得贏嗎?!
F、戰術層面——如何提高把握。
說白了就是做好準備。
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所謂天生會說的鬼話,要想“人前風光”,就得“背后滄桑”。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推薦看這篇文章:演講比賽第一名是這樣煉成的
準備充分,臨場發揮就好,聽眾反饋也好,這樣就更有信心。相反,準備不充分,臨場緊張忘詞或者胡說一氣,聽眾反饋就不行,這樣會嚴重打擊信心,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所以說,充分準備,至關重要。
要提醒大家:準備講話稿時,可以逐字逐字寫下來,這樣幫助理清思路。但不要逐字逐字的去背講話稿,因為臨場緊張,很容易忘詞,而且現場也容易給聽眾留下背稿的印象。
正確的準備應該是:逐字逐字寫稿,然后背熟關鍵點,最后大量演練。
(二)實操篇:
A、 把開場的前幾句想好、練好。大部分人當眾講話開口時,緊張會達到峰值。一旦順利開口,緊張就會呈下降趨勢。所以,必須精心準備、熟練掌握講話開頭部分。(推薦大家讀這篇文章,會議發言快輪到自己時很緊張,怎么說?真實案例)
B、學會正確的深呼吸。深呼吸能緩解緊張,這地球人都知道。但什么是正確的深呼吸,好多人卻不一定知道。這樣來做:先用嘴慢慢往外吐氣,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直到吐不動為止,然后用鼻子吸氣,動作要緩慢并直到吸不動為止。注意呼吸時,兩手要做好配合。吸氣時慢慢用力攥緊拳頭,吐氣時攥緊的拳頭逐步放松。呼吸時動作一定要慢。
C、讓自己放松。一是在手機里存一些搞笑視頻或者段子,緊張時打開看一下;二是閉上眼回想做過最成功的事(我經常想到的是,有著10年煙齡、每天2包煙的資深煙民,都能夠成功戒煙,當眾講話算個毛線);三是臨上場前跑一跑或喊一喊,讓自己處于情緒飽滿、能量十足的狀態。就像小時候,只要喊出: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之后,我們就有打了雞血的趕腳,道理是相似的。
(三)結束語
如果你說:實操部分的三種方法,我都試過,但效果一般,還是緊張,為什么?
這只能說明一點:是因為你緊張的次數還不夠多,受緊張情緒壓抑得還不夠深,還沒有嘗夠那種由緊張帶來的深深的失敗和挫折。
英國戲劇學家蕭伯納,年輕時非常膽怯。別人請他作客,他磨蹭了二十多分鐘,才壯起膽子走到別人家門前。到了門前,卻不敢敲門。朋友邀他參加學術辯論會,他緊張萬分、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對于年輕時的膽小和恐懼,后來的他坦然承認:很少有人像我這樣因為膽小而痛苦,或極度地為它感到羞恥。
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便發憤練習。他報名參加了辯論學會,每星期堅持當眾演講。剛開始,別人把他當成“小丑”,取笑他,甚至轟他下臺,但他始終堅持講完。他尋找各種鍛煉的機會。只要有公眾討論的聚會,不管是在教堂、學校,還是在公園、碼頭;不管是在擠滿聽眾的大廳,還是在只有寥寥數人的地下室,他都踴躍參加。盡管飽嘗了怯懦、恐懼的煎熬,以及別人譏笑的折磨,但他始終未曾退縮,而是以強大的毅力堅持了下來。結果,他從一個自卑怯懦的青年,變成了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出色的演講家之一。
后來,有人問蕭伯納:你是怎樣學會當眾演講的?他回答說:我是以自己學溜冰的方法來練習——我固執地、一個勁地讓自己出丑,直到我嫻熟為止!
服務于體制內職場人
公眾講話| 人際溝通| 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