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社區
一個日本的考古學家寫的中國原始時期,不太像歷史讀物,就真的非常考古。感覺非常努力想寫好一本書,但似乎缺乏一個整體的邏輯順序,前段是按時間排序,后段是分類描述,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章節重復,偶爾夾雜一些作者的考古經歷,很多素材的歸納性不強,總體寫得雜亂、枯燥、啰嗦。有時對時間和事件的描述前后不一致,看得有些迷惑。但確實有助于開拓歷史觀。1.中國人并非從黃河流域孕育而來,而是多地多種文化同時期共同發展融合。2.中國的歷史并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中國史前社會,尤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正是以因現在的歐亞大陸可見的生態域不同而形成的生產能力的差異為背景,人類群體的差距開始出現的階段。中原地區的農業社會形成后,其周邊地帶依然存續著舊石器時代以來的狩獵采集社會,而在農業向北方擴散的區域之中又產生了畜牧型農業社會。畜牧型農業社會在西周以后的寒冷干燥化中形成了以畜牧為主的新的社會經濟體系,游牧社會由此開始。就這樣亞洲東部的水平方向的社會分支逐漸完成。即從中部向北極向赤道分布著農業社會、游牧社會、狩獵采集社會,上述格局直至今日,包括無文字社會在內的地理上的分支,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終末期就已開始了。3.即便是在史前社會,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就存在著中國大陸的北方與南方這兩條區域社會的文化軸。這兩條文化軸各自的特點是,北方時常與歐亞大陸草原地帶保有交流,而南方的文化軸則呈現出相當保守的狀態以及緩慢的物質變化。4.南北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在南北文化軸各自的周邊區域出現了農業,其主體分別是北方的粟、黍農業和南方的稻作農業。5.農業社會的各個區域因自然環境及地形環境不同,又可劃分為多個區域文化。a. 在率先出現父系家長制的黃河中游地區,確立了通過祖先祭祀來實現安定的社會秩序的宗教祭祀,以及作為農業祭祀的動物犧牲以及促進社會組織團結的人牲等祭祀活動。b. 在同樣屬于粟、黍農業社會、具有發達的父系家長制的黃河下游地區,為了維持階層化社會中的身份秩序,以酒器為中心的禮制開始確立,并創造了祖先祭祀之時用來象征各氏族的族徽等。c. 在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發展形成的稻作農業社會,太陽信仰成為共同體的組織基礎,同時在階層化社會中逐漸出現了憑借太陽神的威信而確立的首領權。這些首領通過玉琮或玉璧與太陽神“對話”,因此得以在太陽神的庇護之下行使權力(神政)。6.氣候變化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下按時間順序:一、舊石器時代(一)前期1.80萬年前:陜西藍田猿人及湖北鄖縣人猿人在各地分別誕生了新人。而且鄖縣人的形態特征也接近于現代亞洲人。(中國人也許并不屬于蒙古利亞人種,有可能就是從中國大陸起源的)2.50-40萬年前:北京猿人3.28萬年前:遼寧省金牛山人、山西省丁村遺址(二)中期10萬年前:山西省許家窯遺址、貴州省觀音洞遺址(三)后期4萬年前:寧夏水洞溝遺址、山西省下川遺址二、新石器時代十九世紀的英國學者J·盧伯克把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他把新石器時代的起點置于末次冰期末期,也就是更新世向全新世轉換的時期。由于生存于更新世的猛犸、大角鹿等大型動物相繼滅亡,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這些環境變化,人類也采取了適應新環境的對策。人類對植物類食物的依賴逐漸加深,生活形態也從游牧轉向定居。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物質文化也發生了改變,比如磨制石器的出現。然而該基準并非適用于全世界。在亞洲東部,人類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物質文化的改變應該說更體現于陶器的出現。(一)早期1.BC13000年:氣候變化帶來食物變化、出現陶器(1)氣候變化帶來稻谷栽培。地球在最終冰期結束后迎來全新世的氣候溫暖化不久,曾有過一個氣候短時期惡化的新仙女木期,氣候極冷時期,起訖時間為距今1.25萬~1.15萬年。中國大陸的新仙女木期:以季節風的弱化為特征,即夏季風變弱,帶來短暫而低溫的夏天;冬季風增強,導致氣候急劇變冷。影響:氣候變冷促使野生稻變為一年生草本,并導致胚乳增大,并阻礙了華中一帶果實類和堅果類的生長。人們因此越來越重視作為采集對象的野生稻。新仙女木期結束后:強烈季風再度回復,又使氣候轉向了夏季高溫多濕、冬季寒冷干燥的溫暖濕潤期,為稻谷的生長創造了適宜的環境。由于這種生態環境的變化,人類的采集策略開始逐漸轉向稻谷的栽培。(2)物質文化發生轉變,石器和陶器。a.舊石器時代后期所見的兩大石器技術系統圈發生了變異。見于中國南部的礫石石器系統在最終冰期的冷溫化中分布領域縮小至南嶺山脈以南的華南。華北和華中則分別向著細石葉群和小型石片石器群轉變。b.從更新世到全新世的過渡期,東亞出現了陶器。人們從此前的動物類食物為主的階段到達了以植物類及魚類貝類食物為主的階段,在此階段東亞一齊出現了作為烹煮用具的陶器。在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西亞,陶器的出現最早只能上溯至八千年前,而東亞各個地區陶器出現的時期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也屬于最早的地區。(3)向定居社會轉變,活動范圍逐漸縮小a.人們的狩獵對象轉向了小型動物。追逐獵物的狩獵范圍縮小,把活動范圍轉移到了廣布著堅果類樹木的低地森林地帶。或者說,人們為了把植物資源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獲得食物的方法逐漸發生變化,活動范圍逐漸縮小,從而順利完成了向定居社會的轉變。b.定居生活確實為女性提供了安定的育兒期,為此,生理學上的妊娠間隔較之遷徙生活時期有所短縮。女性妊娠間隔的短縮意味著一個女性一生中生育次數的增多。人口因之激增,社會群體的規模也隨之出現了變化。c. 氣溫上升,海岸附近的地形環境發生顯著變化。最終冰期結束后的6500年間,即13000年前海平面開始上升至6500年前的海平面上升的最高峰期,假使這期間海平面上升了100米,那么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約為1.5厘米。在這個時期,東海大陸架曾經陸地化的地帶也完全淹沒在海平面之下。其間的變化令人難以想象,同時人類在這些陸地上的活動痕跡也隨著海平面上升而湮滅了。2.BC8000年:開始了初期農業(1)最古老的水稻出現于長江下游地區和中游地區,然后才從這一帶逐漸波及周邊地區。 嚴文明教授還提出了一個關于栽培稻的假說:從野生稻分布上看,野生稻的北限位于淮河以南,而正是在野生稻的生長界限地帶,人們開始了水稻栽培。在野生稻分布的邊緣地帶,其收獲量較低,這一地帶的人們為了在有限的生態環境下生存而出現了適應現象,即通過栽培水稻來確保收獲量。(2)長江中游地區出土的栽培稻的年代越來越早。其中之一是發現于代表著彭頭山文化的湖南省澧縣彭頭山遺址。這里出土的陶器坯土中發現了炭化稻。由于陶器的燒制溫度較低,制作陶器時摻入的稻殼炭化后得以留存。由此可以斷定,栽培稻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就已存在。(二)前期BC6000年:河北省磁山遺址出現大量栗的貯藏穴裴李崗文化墓葬中可見因性別而異的隨葬品興隆洼文化出現列狀配置的住居構成的環壕聚落。祖先墓葬設于住居內湖南省八十垱遺址出現環壕聚落若以裴李崗、磁山文化為例,新石器時代前期的陶器種類主要有三種:用于烹煮的罐或釜、用于貯藏食物的壺和用于盛放食物的缽。(三)中期(1)氣候溫暖濕潤高溫期。海平面上升趨于穩定的時期是在距今約6500年前,即公元前4500年左右,也是海平面達到最高的最高海平面期。當時的海平面較現在大約高2—3米。以仰韶文化為主的姜寨遺址,從姜寨1期至姜寨4期,牙獐約占動物總數的10-20%。牙獐現生存于淮河以南的沼澤地帶。這說明與現在不同,那一時期的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曾經近似于常綠闊葉林帶。而在白家村遺址、姜寨1期至姜寨4期,還發現了生活在竹林中的中國竹鼠的骨骼。現在的華北已沒有竹林,竹林已成為江南以南的風景,是常綠闊葉林帶的代表植物。由此可知,當時渭河流域的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有著近似于常綠闊葉林帶的環境。同時竹鼠的事例也從動物骨骼的角度證明了氣候溫暖濕潤的高溫期的存在。(2)陶器多樣化、專業化,出現青銅器。新石器時代中期以華北的仰韶文化為標志。該階段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等尖底瓶的出現為特征。在此階段,各地陶器種類增多,區域型的器種構成也開始特殊化。加之農業穩定發展,各地出現了活躍的區域間交流以及耕地面積的擴大等新動向。 新石器時代相當于龍山文化并行期。在此階段,逐漸開始出現區域內的階層化以及陶器制作的專業化,并且在西北地區和華北開始出現青銅器。北京大學的嚴文明教授把這個階段稱之為銅石并用期。 1.BC5000年浙江省河姆渡遺址出現干欄式住居和大量稻殼。見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之上的獸面紋是源自河姆渡文化的太陽神。在山東龍山文化(兩城遺址)、石家河文化玉器上也可看到圖案發生一定變化的太陽神形象,兩者均繪有以太陽光芒形成的日暈為原型的神人圖形及其旁邊的鷹的圖形,反映出與河姆渡文化的太陽神同一的性質。湖南省城頭山遺址出現水田仰韶文化出現環壕聚落黃河中下游流域向父系血緣家族組織轉化2.BC4000年廟底溝文化的彩紋陶器普及各地江蘇省草鞋山遺址出現水田長江下游流域向父系血緣組織轉化紅山文化出現積石墓、玉器及女神廟,表現豬龍和龍等想象中的動物形象的玉器中國西北地區出現馬家窯文化,以中國西北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銅器良渚文化出現土墩墓以及玉璧、玉琮(1)良渚文化的玉器有三類,玉琮、玉鉞、玉璧。a. 玉琮,飾以獸紋,用于祭祀。玉琮的形狀如磨去棱角的方柱體,是一種呈方筒形、內側為圓柱形空洞的玉器,中空部分被認為是連通天神與地神的通道。玉琮作為神靈的“憑依”,表面刻有一種名為神人獸面紋的精細紋樣。通常認為神人指月神,獸面代表太陽神,旁邊的鳥為神使的者——鷹。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巳奈夫先生認為,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就是見于殷商社會的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的原形。b. 玉鉞,以武器的表象來代表軍事權。按照原為武器的鉞的形態制成的玉器,所以玉鉞應當是一種顯示軍事權的瑞器。c. 玉璧,代表神政權力,用于驅邪。呈圓盤形,中有圓孔,形狀精致而奇特。與玉琮一樣,玉璧也是祭祀用的禮器。(2)玉器代表首領權威,勢力格局流動性強。在良渚文化中,這些玉器都處于上層階層即首領的獨占之下。可以說把祭祀和軍事結合在一起的是良渚文化的首領,代言其權威的則是玉器。在良渚文化期,環繞太湖的各個地區形成了以父系血緣單位為核心的階層構造,地域首領擁有著玉器,通過向位居下層的區域首領分配玉器,形成了依靠祭祀統治系統維持的同盟關系。獲得玉器分配的區域首領們很可能又在區域內部繼續進行贈與活動,將玉琮進一步分割。在這些區域之中,太湖南岸的良渚遺址群當初占據著盟主的地位,然而到了良渚文化后期,或許由于玉材的枯竭,玉器的贈與活動難以繼續,因此落入難以掌握霸權的局面。在良渚文化后期,太湖北岸常州地區的寺墩遺址一帶的勢力變得相對強大。 但是,這種區域單位中首領階層的成立以及區域間首領的勢力格局雖逐漸成形,但其勢力格局是不穩且流動的。由此看來,良渚文化還未達到形成王權的階段,只能將其劃分在首領制社會的范疇之內。(3)玉器的普及體現著交流的頻繁程度。表現豬龍和龍等想象中的動物形象的紅山文化獨具特色的玉器;創造了玉琮、玉璧等用于宗教活動的精巧玉器的良渚文化;擁有著人面玉器及動物頭形玉器等迥異于其他區域玉器文化的石家河文化等。各個區域生產了各具特色的玉制品,這些玉制品都在社會階層的分化中成為象征上流階層權威的威信物。(4)良渚文化突然衰落可能是因為自然災害。良渚文化雖然形成了發達的首領制社會,卻突然間走向衰落,被文化發達程度較低的馬橋文化所代替。可能是因為水災等自然災害。公元前3000年前的中葉階段,由于氣候轉涼,很可能引發了大規模的洪水災害。良渚文化的包含層上覆蓋著厚重的沖積層。隨著自然災害造成的稻作農業生產力急劇下降,面對這種社會變化,玉器所代表的祭祀統治權已無法維持社會的秩序。(四)后期(1)氣候寒冷干燥期。以公元前3000年左右為界,區域間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各區域文化之中的階層關系出現多層化的同時,群體的統合化也開始了。各地氣候逐漸轉向寒冷干燥,氣候惡化使食物的生產效率反而得到提高。(2)寒冷干燥化促進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到了新石器時代后期的廟底溝2期并行期的姜寨5期,牙獐的比率急劇減少至3.5%,中華竹鼠則徹底消失。而正是這種動物種類的變化明確地反映了高溫期的終結以及氣候轉向干燥寒冷的現象。氣候寒冷干燥化現象,使森林逐漸變為草原,鹿失去原有的生態系,此前人們所進行的野生動物狩獵,尤其是鹿的獵獲逐漸減少。作為替代,當地對豬或是作為畜牧動物的綿羊、牛等家畜動物的依存度增高,顯示出畜牧動物家畜化的趨勢。家畜動物增加的現象明顯見于黃河上游地區及內蒙古中南部地區。(3)首領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后期最顯著的特征。隨著以父系家長制家庭組成的氏族為母胎的首領制的出現,出現了為使社會階層構造趨于穩定的世襲首領制。首領制社會通常以世襲決定首領。首領掌握最高的政治權力,同時臣民以進貢的形式將生產資料集中交由首領管理,首領再將之再分配給眾人。人類學的文化進化論學派依據E. R. 塞維斯的學說,將社會進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血緣家族社會、部族社會、首領制社會和初級國家社會。首領制社會是平等的部族社會與初期國家之間的中間發展階段。(4)各地交流擴大。新石器時代后期后半段物質、文化交流頻繁。黃河中游地區及其鄰接區域是吸收玉器的區域。該區域此前不曾擁有玉器文化,玉器不僅只是作為威信物或寶物被當地吸收,而很可能是連同玉器具有的宗教上的意義也一起得到了吸收融合。這無非是通過引進其他區域的宗教祭祀這種精神生活上的社會體制,其目標在于追求更大程度的社會進化和復雜化以及各群體更大程度的統合。 另一方面,在各地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建筑物,反映出近乎古代國家的強有力王權。1.BC3000河南省西山遺址出現城址。西山城址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雛形城市”。長江中游流域出現城址遺址。內蒙古中南部出現城址遺址(海生不浪文化)山西省陶寺遺址出現大規模城址以及首領墓葬四川盆地出現城址遺址山東龍山文化。以包括鼎在內的陶器構成來顯示身份秩序的格局是由山東龍山文化確立的。值得注目的是,以見于山東龍山文化的這種身份秩序為背景的儀禮正是商周社會儀禮的基本的精神基底。長城地區形成畜牧型農耕社會,出現北方青銅器文化。(1)北方。新石器時代后期后,在農業社會的北緣區域即長城地帶,逐漸以從農業社會分離的形式,誕生了畜牧型農業社會,并在此后繼續向游牧社會發展。長城地帶至內陸亞洲一帶開始出現與商王朝不同的、以青銅短劍為中心的北方青銅器文化,不論是在社會性質還是文化特征上都與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分離。(2)南方。與之相對,發展了以青銅禮器為中心的祭祀儀禮體制的黃河中游地區則作為商周社會的母胎走上了農業社會的進程。也就是說,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可以說在新石器時代至商王朝時期的兩條文化軸的交流之中,在南方的文化軸一方誕生了小麥、青銅器、車馬等物質文化。(3)南北接觸地帶。完成了商王朝這個初期國家的王朝,其誕生母胎是二里頭文化期的先商文化漳河型,其位置也處于農業社會與畜牧型農業社會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滅亡了商王朝的周王朝。成立周王朝之前的周族,其據點位于周原,周族的文化樣式也正好位于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三、歷史時代(一)夏BC2050年左右:標志首領身份的“樂”與誕生于山東的身份秩序即“儀禮”在二里頭文化以后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商周社會的基本社會秩序即“禮樂”。二里頭文化,吸收來源于其他區域社會的維持體制,形成了新的社會組織的管理原理,具有劃時代意義。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在形成了二里頭文化的黃河中游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了祖先祭祀、動物犧牲、人牲等“祭禮”,當地社會群體的團結因此得到鞏固。至新石器時代末期,該區域又引進了來自長江下游地區的神政權力,進一步實現了社會的組織化。農業社會各區域各自形成的社會維持體制即宗教祭祀,如果一成不變,隨即會成為難以維持的體制。為了社會組織更進一步的發展,必須不斷引進新的禮制:采用了已存在于當地大汶口文化的身份標志即酒器,另外還在其中加入了“樂”這種當地的階層標志,從而形成多重性的禮制。這正可謂是商周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念即“禮樂”的開端。1.關于作為身份標志的酒器,通過采用青銅這種在當時社會中具有貴重價值的素材來制作,新的階層秩序的革新得以完成。2.引入上述階層標志及禮樂的祭祀行為應當是新石器時代以來,以祖先祭祀為中心的氏族間相互確認同族同宗關系的場合。如在二里頭遺址所見,其祭祀空間設置在都城內的固定場所,同時宮殿與墓葬被一體化,成為祭祀祖先神祇的場所。應當就是這種宮殿內的祖先祭祀作為一種宮廷儀禮,逐漸走向了制度化。但是采用了這種社會裝置的社會組織的范圍并未超出此前的區域社會的范圍。夏王朝能夠直接統治的范圍有限。(二)商BC1600年左右:超越了以往區域社會的框架,并在政治統合及領域統治上有所進展的階段,可以把商王朝定位為在東亞確立了初期國家階段的王朝。1.以祭祀儀禮和禮制為基礎,誕生了維持著社會秩序和群體組織的祭儀國家。 從二里崗文化到殷墟期的商王朝則可說是首先發展繼承了二里頭文化以來的社會維持體制,并吸收了更為廣泛的區域的宗教祭祀。那就是體現于:a.青銅彝器的禮制確立b.為祖先祭祀而盛行的動物犧牲及人牲。與祖先祭祀這種顯示王權正統性的宮廷儀禮一起,夸示王權力量的犧牲祭祀是商王朝王權的要務。c.以王權代替神力的占卜行為和記錄其結果的文字的出現。2.勢力范圍明顯擴大商王朝在畿內的二里頭文化期的政治經濟據點上設置城郭,又在畿外建設了用作物資集散據點的城郭并派遣殷人管理,進行據點式的統治。商王朝的這種資源與物資向商王集中的方式,是一種貢納與再分配的互酬體系,即各方向商王貢納資源與物資,作為相應的報酬,商王又把青銅彝器(或青銅器制作方法)作為位階標志進行再分配,就這樣確立了一元集中型的貢納體系。正是通過這個轉換,商王朝的各種物資才得以集中到政治統治的領域之內,或者說以上述區域為媒介,各種物資才得以聚集到王都。至此階段,誕生了受到商朝青銅器文化影響的華中型青銅器、吳城文化(新干縣大洋洲墓)、城固青銅器和三星堆文化。大乙(成湯)建立商朝,河南省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出現。早商期湯王滅夏,并在夏的中心地即伊河、洛河地區建造了都城偃師商城。這座都城正可謂打入占領地的一枚楔子,也可說是監視和統治夏朝臣民所必需的據點。另一方面,同時期商朝南進的據點則是鄭州商城。鄭州商城由南北長1870米、東西寬1700米的城垣圍繞。今天在河南省的省會鄭州的市中心依然保留著壯觀的城垣。現在依然能在身邊看到3600年前的都城,怎能不令人為之驚嘆。 鄭州商城是南北略長的都城,其中心地位于都城的東北角。與偃師商城的宮殿區一樣,除宮殿外,還設有園池。宮殿和園池是東亞都城構造的原點,兩者的存在說明當時王權已經確立。 從都城的大小來看,鄭州商城比偃師商城更大。可以說鄭州商城才是早商期的中心地即王都。而且在鄭州商城的二里崗文化下層期的前半段,在現在留存的城垣外側還筑有外城。在南城垣以南約1公里處,發現了一段東西向延伸約5公里的外城垣。這處外城垣的建造可說是類似于偃師商城由小城向大城擴建的動向,但其規模更加巨大。河南省東下馮遺址、河北省盤龍遺址等城郭建成河南省小雙橋遺址出現河北省洹北商城建成山東省大辛莊遺址、河北省藁城臺西遺址出現華中型青銅器出現殷墟出現。殷墟西北崗王陵區的王墓群可分為東西兩個區。在東區和西區各有1117處和104處陪葬墓及祭祀坑分布在王墓周圍。全部的1221處墓中,分別有陪葬墓131座,人牲坑510個,馬的犧牲坑20個,象的犧牲坑2個,等等。 人牲是指被同時埋葬的多具遺體,其中有的人骨被砍去頭顱,有的人骨沒有手腳。 被稱之為“羌”的部族被捕獲及被用作犧牲的記錄可見于甲骨卜辭中。“羌”是指以畜牧業為生的人們,他們居住在與商朝相鄰的黃土高原。四川省三星堆遺址江西省新干縣出現大洋洲墓(三)周BC1050年左右 周武王滅商紂王,周王朝建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紅山文化遺址繁榮時期發生過什么呢?一起回顧一下神秘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實證早期中華文化共同體形成
張星德教授講紅山3(文化與社會)
紅山文化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兼論游牧生活方式的起源??易?華
新石器時代趙寶溝文化玉器研究
紅山文化的發現,讓赤峰市成為“中華玉龍之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红河县| 冷水江市| 五大连池市| 江达县| 五峰| 高雄市| 清徐县| 玉环县| 吉安市| 敦煌市| 克什克腾旗| 庆安县| 灵丘县| 海口市| 兴城市| 荔波县| 乌兰察布市| 安新县| 岗巴县| 衡南县| 武邑县| 那坡县| 青冈县| 桐乡市| 新野县| 佛学| 吴川市| 卓资县| 城固县| 定日县| 右玉县| 资讯 | 家居| 阿城市| 内丘县| 铁岭市| 眉山市| 当雄县| 玉树县|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