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流行,是因為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喪失對于生活的掌控權。
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回不完的郵件、此起彼伏的微信群提醒音、衣柜里滿溢出來的衣服、冰箱里堆積的過期食品……這是當代忙碌的城市人生活的真實場景。朝九晚五的工作,加上繁雜瑣碎的日常事務,太多的“身不由己”讓大家發出這樣的呼喊:“活得太累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決之道。經濟實力雄厚的人開始聘用助理、家政,將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外包出去,也有人請父母幫助料理家務、照顧孩子。另外一部分人則開始嘗試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剔除一切不必要的物品和需求,輕裝上陣,重拾對人生的掌控權。這就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生活方式。
斷·舍·離
2013年開始,隨著《斷舍離》一書中文版的引進,國內掀起一股“斷舍離”的風潮。事實上,在日本,這種極簡的生活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與傳統的整理收納不同,“斷舍離”強調從物品的數量本身進行控制,即所謂的“閉源增流”。這與極簡生活方式所追求的目標高度一致—將生活空間還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創造一個流動的空間。
在《斷舍離》一書的作者山下英子看來,沒有用的物品收納得再整齊,“也終究只是雜物而已”。從2000年開始,她便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開始在日本各地舉行講座,引起日本nhk、《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媒體競相采訪,“斷舍離”為日本社會的流行話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全民斷舍離的熱潮,學員也日益增多。
旅居北京的日本自由記者小百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日本家庭很多本身居住面積就不大,加上大多兼具傳統生活方式與西方生活方式,堆積的物品很容易侵占人的生活空間。再者日本地震頻發,因而對家中物品的整理、擺放更是格外重視。
在一檔名為《全能住宅改造王》的日本電視節目中,經常可以看到房子主人多年積累的書籍、衣服等物品占據了整個房間,生活在其中的人根本沒辦法享受生活。在極簡生活方式風靡之前,日本人更習慣將希望寄托在有效的收納管理上。
然而事實證明物品龐大的絕對數目已經超過了整理收納能夠承擔的范圍。只有縮減物品數量,才能擁有隨心生活的自由空間。
少即是多
喬布斯的黑領衫、奧巴馬的套裝、馬克·扎克伯格的t恤……其中不難總結一條規律:成功人士愛極簡。
lifeedited.com和treehugger.com的創始人格雷厄姆·厄爾,去年登載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簡單生活之美》,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轉載。作為科技新貴,格雷厄姆擁有豪宅、跑車,他甚至雇用了專門的買手幫自己購置家具。“大量購買東西從新奇變成了尋常。很快,我對一切都麻木了。”當新款的諾基亞手機已經無法讓他感覺到絲毫興奮的時候,他開始疑惑:為什么擁有了財富的自己比以前更加焦慮。而更加讓他不開心的是,似乎房子和里面的東西正在成為他的新雇主,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它們。
格雷厄姆最終作出了改變,他賣掉了大房子,現在住在一間4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床可以折疊到墻上,餐桌是可伸縮的,他有6件白襯衫,10只淺碗……事實證明,他完全不需要那么多物品,同樣可以過得非常舒適。而作為一名終身創業者,他的最新項目便是設計這樣精巧構筑的小型房屋—“支撐生活,而不是破壞生活”。
極簡主義者信奉的一條重要準則是:lessismore(少即是多)。他們堅信,擁有的比較少,可以給人生帶來更多自由。
對女生來說,衣柜里的衣服永遠不夠,即使她們中的大部分都擁有一個即將被塞爆的衣柜。對此,在極簡主義者中流行著所謂的“333挑戰”,即在3個月的時間里只穿33件衣服。從現有的衣物中挑選33件最喜歡的放在衣柜,其他封箱。如果自己3個月都沒有打開箱子的話,那這箱衣服可以丟掉了。
美國elitedaily記者johnhaltiwanger不久前發表了《簡約哲學:為什么成功人士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一文,指出現代人在瑣碎事情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從而遭受了壓力,比如選衣服。穿差不多的衣服不會出錯,而且會形成固定標簽,比如奧巴馬和扎克伯格。雖然可能被評價為缺乏時尚感、古板,但相較節省下來的時間與金錢,卻值得一試。
不想在衣服上浪費太多時間的女人們也開始設計獨屬于自己的“制服”,從而節省在購物、搭配上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還能獲得專屬風格。自由撰稿人alicegregory為自己選定了黑色中領衫配藍色牛仔褲及黑色矮跟靴的裝扮,她說:“沒有人注意你到底穿了什么,但大家會記得你的風格。”
極簡有道
豆瓣“極簡生活”小組目前擁有12302名成員,管理員“樹樹囈漣”生活在加拿大,踐行極簡生活原則已經有幾年的時間。她展示了自家的生活空間,幾乎可以媲美房地產商展示給客戶的屋子。臺面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擺設、抽屜里總是保留著空位、衣櫥里的衣服寥寥無幾,甚至洗手臺下方這種容易堆積雜物的死角也只是放著幾瓶清潔劑……
除了夠用就好、閉源增流之外,她分享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自己要處理的雜物,不要輕易轉贈他人,避免變成別人的負擔。自己享受到了極簡生活的好處,應該分享給身邊的人。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大眾文化研究者周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身邊有不少堅持極簡生活原則的朋友,其中很多是大學老師,他們有的拒絕智能手機,有的是一周只收一次郵件、其余時間埋頭在山里做學問……
“但極簡主義與搖滾樂一樣,都屬于亞文化現象,是一種文化景觀。”他解釋說,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流行,是因為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喪失對于生活的掌控權。
“進入復雜社會時期,很多東西表面看起來簡明,但是背后十分復雜。一臺電腦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內部結構卻復雜到可能連發明電腦的人都感到神奇的程度。人對社會的掌控力越來越低。”
相較花錢買東西,不如花錢買經歷。如此一來,既能擁有清爽簡潔的生活,也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重拾對于生活的掌控權。
原標題:重拾掌控權的極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