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說起老濰縣的商業,不能不提的就是這首鄭板橋的《濰縣竹枝詞》。老濰縣商業繁榮,與如今很多城市一樣,當年的老濰縣縣城內也有商業核心區,這便是大十字口(街)一帶。
在民國年間出版的濰縣地圖上,進了濰縣東門,就是東門大街。東門大街因位于濰縣東門內而得名,俗稱東門里。東門大街東起濰縣東門,西到興隆街(今濰城區預備倉街)。東門大街西端向西就是大十字口(街)。大十字口(街)東起興隆街,西到羅家巷(今濰城區芙蓉街),中間與田宅街——縣治前街(今濰城區向陽路的中級法院北至金巷子段)正面交叉形成的路口稱大十字口(今濰城區東風西街向陽路口)。大十字口是濰縣城的地理中心,大十字口(街)也因此而得名。這里是全縣城的中心點,也是貫通東西南北兩條軸線上的四條大街的交匯點,整個濰縣城由此而分割為面積基本相等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大塊,因此大十字口(街)也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有據可考的名勝古跡也大多聚集在此處。位于東門大街最東面的文廟,始建于宋代,是供奉孔子的廟宇;文廟西院是本地的名宦祠、鄉賢祠,建于明代洪武年間;文廟往西走不遠,便是東岳廟,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明清時期,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當時的知縣便要拜謁神靈,祈求本縣風調雨順、百業興旺,而東岳廟是知縣拜謁神靈時休息的地方;大十字口(街)以西坐落著濰縣的著名學府——濰陽書院,1913年,濰坊歷史上最早的公辦初中濰縣縣立中學創辦時,就以濰陽書院為校舍。
受特殊地理位置影響,自明清開始,大十字口(街)一帶便是濰縣城內的商業聚集區,到近代,大十字口更是演變為濰縣政治、文化、教育、商業的中心。據明朝《萬歷志》載:“濰縣有‘二市’‘三十集’。‘二市’一在城里大十字口……”此后盡管朝代更替,滄桑巨變,周圍許多老街老巷的名多已改變,而這里,人們至今還相沿相襲親切地稱為大十字口。
說起老濰縣時期的大十字口(街)商業,由于周邊區域居住的都是本地的名門望族,消費水平和生活品味都相對較高,因而這里的商號店鋪提供的各類商品也都是以質量上乘、貨真價實、引領時尚而著稱。
在大十字口(街)一帶,密集的分布著百貨、糕點、飯館、中西藥房、手工藝、鞋帽、照相等店鋪,街頭巷尾,以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為主的小商鋪、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也不勝枚舉:嵌銀業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濰坊本土民俗文化,當時的濰縣城內,在東門大街上有三家嵌銀店,分別是際興成、立興成和桐陰山館,三家產品小到鎮紙、筆筒、墨盒、筆架,大到屏風、桌椅、床沿,都是既做且銷,生意紅火。另一家天增盛,以鑄銅印、出售建筑材料和嵌銀漆器而馳名;綢布業有仝和號綢布店、德聚祥綢布店、會通綢布店、天豐布店、華昌布店等,東關大街上以經綸綢布店為最大,其次則是元豐綢布店和寶豐綢布店,這些綢布店的生意都很紅火;東門大街最大的百貨商店當屬泰東商行,這家商行樓層高,門面寬,櫥窗大,貨物齊全,包括綢緞布匹、洋廣雜貨、中西服裝、細瓷餐具等,門頭上還放著茶點、咖啡等,以備顧客隨時享用。東門大街路北的福履齋百貨店以態度和藹、百問不煩、百挑不厭而著稱,此外還有聚成益、元祥號、宏大號百貨店等字號;文具業有學生營業部,以賣文具和學生用品為主;首飾業方面,既有正陽銀樓和同盛銀樓兩家銀號,也有吉祥樓、益祥恒、全祥首飾店等首飾店;此外,這里還有田家小鋪、劉家小鋪等雜貨鋪子,售賣瓜子糖果水果等。
大十字口(街)的餐飲文化也很發達。復盛館位于大十字口西側路南,以包子、和樂、大灶面最為著名。另一家叫會仙樓,位于大十字口西側路北,與復盛館對門。這里以什錦包子、雞鴨和樂質量最佳;全香齋醬園和裕增醬園是醬菜老字號,產品各有特色,兩處醬園都備有小油簍,各種咸菜配搭齊全,放在小油簍里送遠方客人,經久不壞。另有王家醬園和義順醬園;福源酒店位于大十字口西側路北,德源永酒店在其西面,兩家柜臺前擺著酒壇,既出售散白酒,也出售即墨老酒,顧客進門打酒,自備酒瓶,因屋子小無桌椅,因此只賣酒,不堂食。致新商店、恒盛齋是糕點鋪子,前者請了高級食品師,做出來的糕點酥脆香甜,十分可口,長盛不衰,后者最出名的是紅沙瓤的大西瓜,從夏天貯藏到春節而不斷貨,在當時條件下實屬不易,深得人們認可。
作為當年老濰縣的商業中心,大十字口(街)白天人來人往,夜晚燈火通明,行人不斷。不僅如此,當年街道路面用青石板鋪就,兩旁的房屋以明清建筑為主,在繁華熱鬧之中又透著古色古香、幽深久遠的味道。如今,歷經時代變遷,大十字口(街)已不復從前面貌,但依然是城市商業中心所在,隨著十笏園等古跡的逐步修復,以及新興商業區的建設,這一帶也將成為極具濰坊地方特色的文化商業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