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電影春節檔期大年,30 億的票房創歷史新高,而《美人魚》獨占半壁江山,出盡風頭。
有報道稱,和和影業、光線傳媒和龍騰藝都(北京)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為《美人魚》承擔保底發行,保底金額在 16 億 -18 億,而作為電影聯合出品方的和和影業,在這一保底行動中是主保底方,其他兩家都是通過認購由和和影業牽頭設立的基金產品,才參與到保底中的。
截至目前,《美人魚》累計票房收益已達20.4億元。
事實上,“票房保底”這種市場行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對于一些業內看好的片子,不少發行方使用這種“商業博弈”的手段,來確保利益最大化。
早在2年前,保底發行這種形式已經悄悄流行。
所謂保底,就是制片方與發行方在電影上映前簽訂一個對賭協議,先制定一個數額,制片方可以提前獲得這筆高額收益;但如果實際票房超出這個數額,發行方往往能優先獲得額外收入。
眼下電影業正在悄悄流行“票房保底”這種風氣,之前已有多起案例。
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前年國慶檔上映,北京旅游與中影股份北京發行分公司共同向寧浩承諾,保底票房5億元左右。最終《心花路放》票房高達11.7億元,保底發行方成了大贏家。又如韓寒導演的《后會無期》,投資5000萬元,博納影業保底3.5億元發行,票房超過3.5億元的部分拿40%。該片最終票房6.3億元,博納也賺了不少。
馮小剛導演的新片《我叫李雪蓮》,目前還在拍攝中,但已經簽下保底發行的協議。耀萊影視文化與出品方華誼兄弟、摩天輪文化簽訂協議,如果該片票房低于5億元,耀萊將支付出品方2億元票房凈收益;如果票房超出5億元,5億元至8億元部分凈收益由耀萊獨享。
這意味著,《我叫李雪蓮》剛開機,就有兩個億凈賺到手。
按照《西游降魔篇》的合作模式,投資方主控制作,營銷發行外包,這樣到了票房分賬時,花樣可就多了。以一部投入3000萬的電影舉例,其中制片費用2000萬,全部由投資制片方承擔,營銷發行成本1000萬,假設影片最終票房2億,刨除稅費、發展金、影院抽成等費用,粗略估計影片能回收4000萬純利潤。在這個大前提下,這4000萬的歸屬,有大概三種分法。
第一,發行方出營銷發行成本,收取8%到15%代理費
這種合作方法,發行方能優先收回1000萬營銷發行成本,剩余3000萬利潤,再由雙方根據此前約定,按比例分成。這其實就是《西游降魔篇》項目比高和華誼的合作模式,對投資方來說,一部分投資風險轉嫁到了發行方身上,發行方也因為和投資方綁定,會更賣力營銷。
按照現有的行規,發行公司一般收取8%到15%的發行代理費,這個比例是在扣除營銷成本后,剩余的3000萬里去分。假設雙方事先約定好發行代理費是10%,那么發行方的純利潤就是300萬。
第二,投資方出營銷發行成本,發行方收取2%到5%代理費
此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包,投資方出所有錢,將營銷發行交給雇傭公司全權代理。按照這種模式,4000萬利潤中,投資方只需要按照之前的約定,分給代理發行方相應的利潤就可以。對投資方而言,他們承擔了更多風險,但相應地回報也更高。
這種方式中,發行公司一般收取2%到5%的發行代理費,不過是在4000萬純利潤里去分,所以發行公司的純利潤在80-100萬之間。
第三,投資方和發行方共同出這1000萬營銷發行費用
影片盈利后,發行方依舊先拿回發行費用,然后雙方再按照約定分成。此法相當于前兩種分法的折衷,能相應減少投資方的前期資金投入。第三種分法,由于涉及具體細節,暫時沒有大概比例可供參照,基本是按雙方合同約定比例來走。
玩法一:投資制片方主控營銷發行
代表影片:《泰囧》
一部電影從創作到問世主要經過兩個過程,即制作和發行。制作包括投資、演員、導演、后期等環節,發行則是影片制作完成后開始宣傳,再送進各個影院放映,回收票房。所以制片費用、營銷發行費就是一部電影成本的兩大組成部分。這種玩法下,投資制片方不僅制片,而且主控營銷發行的模式,華誼、博納、樂視、光線、星美等目前規模較大的民營電影公司,目前都采取這種模式。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投資方能從影片立項、選角、開拍、上映、分成各個環節進行完全掌控,相應來說,扯皮的事兒會少些,預期想要達到的效果也會最大化。這也很好理解,為何《泰囧》票房飄高,沒有鬧出分賬風波。
缺點是,對于投資方,這種模式的壞處自然是風險系數較大,是賺是賠,都是自己的事兒。
玩法二:中外合資片的票房分成
代表影片:《云圖》
除了國產片,日漸興盛的中外合資片也涉及到一個票房分成的問題。《木乃伊3》《敢死隊2》等片均以中外合資的方式進行投拍。只不過,在這些合作中,由于中方出資比例過少,他們更多的角色是以代理發行的方式換取影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收益(或利潤分成)。或者說是以投資方的名義,收取發行費——還是僅限于中國大陸的發行費用。
在內陸發行的《云圖》開辟了一種票房分賬新模式。《云圖》因為預計成本過高,所以曾在多個電影節上面向全球制片公司、投資人公開招股,來自內陸的新原野公司便投入500萬美元,獲得了《云圖》9.3%的股權,作為投資人,他們可以優先從票房回收中先拿回自己的投資。投資回收完成之后,還可以在之后的15年里,繼續按比例分取票房、影像制品的發行收益。在內陸發行部分,新原野還可以按照票房數字收取30%的發行費,而不是之前通用的15%。
從此不難看出,其實利潤分成的玩法可以多種多樣,關鍵是如何去進行良好的前期溝通,以及后期的執行。新原野之于《云圖》,就是一個極為秀逸的優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