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嗓音堪稱人的第二張面孔,生活中,“男聲女音”“綿羊音“”“公鴨嗓”和聲音嘶啞等現象并不少見,這些“特別”的嗓音未必是天生的,或許與錯誤發聲方法有關系,甚至可能隱藏著重大疾病。
本文醫學指導:
中山一院副院長、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文衛平教授,耳鼻咽喉科醫院副院長、喉專科主任雷文斌教授,喉專科蔣愛云教授
文衛平教授介紹,近年來嗓音疾病逐年增多,從臨床觀察看,教師、銷售、播音主持、企業管理者等人員的嗓音疾病發生率更高。
根據美國國家嗓音言語中心的報告,每100個美國人就有7個人患有各種嗓音疾病,其中46.6%的教師、41.93%的經商人員患有各種嗓音疾病。這與他們用嗓過度,以及用嗓方式不正確有密切關。
而在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每年收治喉癌手術病人約300例,嗓音顯微手術病人600~700例。
蔣愛云教授介紹,成年患者對待嗓音問題通常有三大誤區:
誤區一:自己亂吃藥。有的人覺得問題不大或上醫院太麻煩,就自己買點藥吃,結果耽誤了治療。她舉例,一病人聲音嘶啞,“自己判斷是喉嚨發炎,就買抗生素吃,吃了很久都不好才來看,發現雙側聲帶是覆滿了白膜,這就是由于濫用抗生素引起的真菌感染。最后確診他的嗓音問題是過敏導致的。”
誤區二:能扛就扛著。“很多人覺得,一點點喉嚨問題,能吃能睡影響不大,就扛著。其實聲音沙啞一個月以上,就應該看醫生,早診早治。50歲聲音嘶啞一個月以上,一定要到醫院檢查,排除喉癌的可能性。”
誤區三:良性病變的病人拖延不愿做手術。“比如聲帶息肉的病人,覺得做完手術可能也會再復發,不做比較好。其實,不手術,可能病變進一步損害聲帶的功能,導致喉部肌肉的慢性勞損、甚至會造成聲帶和喉部結構的繼發性改變,對嗓音和疾病的恢復都達不到最好效果。”
雷文斌教授表示,嗓音的變化是在給身體發出信號,不明原因的嗓音嘶啞,是喉癌主要的早期癥狀。喉癌是喉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專家強調,嗓音變化可能暗藏七類重要疾病:
一是急慢性炎癥。急慢性喉炎,一般多因感冒、煙酒過度、疲勞過度所導致;喉炎超過3個月導致的長期聲音嘶啞、喉部不適就是慢性喉炎。
二是聲帶良性增生性的病變,包括聲帶息肉、聲帶小結、聲帶囊腫等。
三是喉的癌前病變,例如聲帶白斑、喉乳頭狀瘤等。
四是喉嚨的惡性病變,如喉癌。許多人出現了聲音嘶啞的癥狀時往往不在意,其實它可能就是喉癌的早期癥狀,聲音嘶啞持續超過1個月,就要警惕喉癌。
五是喉神經問題。喉的運動神經受到損害時,出現聲帶外展、內收或肌張力松弛三種類型的麻痹,會影響發聲。
六是咽喉反流。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因胃液反流到咽喉,刺激喉部導致聲帶腫脹,影響振動,聲音因而變低啞。
七是癔癥性失音。心理疾病可讓人說不出話,這類患者往往突然失語,但檢查顯示聽力和聲帶正常。
對于這些疾病引起的聲音嘶啞要及早發現,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小貼士
如何保護嗓子練就“好聲音”
1、避免“毀嗓”方式
說話語速太快,不換氣,讓聲帶長期處于繃緊狀態。正常人說話應該是200~230個字/分鐘,語速過快會讓聲帶互相接觸過于用力,容易引發磨損;
不要頻繁清嗓。清嗓會造成聲帶之間劇烈的碰撞。想清嗓時,不要爆破式的清嗓;
防止過度用聲,盡量避免在吵鬧、過于干燥的環境下大聲說笑;
音量也要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不要過大,否則對聲帶是很大負擔;
音調過于尖銳或低沉,“捏著嗓子”說話;
長時間說話。
2、遠離毀嗓的飲食習慣
少吃辛辣,避免煙酒,少喝濃茶;
另外,很多人當聲音嘶啞、喉嚨不適時喜歡吃含片、喉片,專家提醒,要留意當中含片或喉片中有無薄荷、冰片等成分。如果是胃食道反流和咽喉反流患者,薄荷、冰片等可能會加重反流,進而影響咽喉,不建議含用。
3、這些做法可以讓你的嗓音更美
說話時,保持頭位自然擺正、身體擺直;
在空氣干燥的地方,例如長途航班、空調房里,要多喝水,少說話;
學習腹式發音法,說話時挺胸收腹氣沉丹田,讓肌肉處于放松狀態;
一次講話不要超過30分鐘,講話后應稍事休息、喝水,以減輕聲帶負擔;
放慢語速,吐詞清楚,情緒放松,找到適合自己的音調。
(以上內容綜合自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新快報、信息時報)
wode
1、世界嗓音日義診
地點:中山一院1號樓一樓
時間:4月14日9:00-11:30
【義診專家】
2、免費公開課
地點:中山一院1號樓17樓
時間:4月14日9:00-12:00
【主要內容】
醫院黨委駱騰書記、文衛平副院長、蘇振忠教授致辭
蔣愛云教授:嗓音疾病患者怎樣重獲“好聲音”
王章鋒教授:常見嗓音疾患及防治
雷文斌教授:無喉≠無言 無喉人講話不是夢
李泉教授:如何練就“好聲音”
文譯輝博士:嗓音疾患的顯微手術
鄧潔博士:嗓音疾病的評估和檢查
另外還會有嗓音訓練班學員的精彩表演及無喉者的合唱表演。活動同時開通網絡直播:【直播入口】
活動免費,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