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因情形與玄秘塔極為類似,兩碑石質極佳且長期保存于碑林中,除考據字外至今碑面無大損變,文字面貌至近拓中尚得到一定程度保存。也正因為如此,校碑自古便常是囫圇而斷,稱得上宋拓考據之處繁多,各記載參差不一,缺乏碑面損泐變化的詳細描述,亟待重整。
本次整理之法為:首先,羅列以往各類著述題跋中宋拓本之考據差異(共百多項),然后一一與各時期拓本核查,剔除其中差異極微者、記錄不確(言異而非異)者、可疑(各種紙損與填描)者以及明拓中未損者,仍余數十余項。過去所謂宋拓考據實際上包含兩大類:一類是宋與元明之差別,一類是在宋中(即南北宋間)即發生的變化,今特將兩類徹底厘清。由于整體結構上北宋拓樣本多,而南宋拓樣本僅上圖翁闿運本孤例,暫且以此為分界。最后,再于每類數十項中各選六項有代表性之考據點,擇其宋拓完好者、同類多發者、變化特征顯著易于撲捉者。
據以上整理過程,所得第一臺階(南北宋間)的有效考據我見有以下:
屬行屬句考據字北宋拓特征南宋拓特征
三行“道秘瓊箱”道完好首部下橫損
六行“殊姿獨貌”姿完好女部中損
七行“嗌粒絕漿”絕完好末勾筆上兩處小損
十五行“闢妙門之重鍵”闢完好門部右豎筆泐粗
二八行“銜哀追送”哀完好豎勾筆損
三三行“慧義資演”演完好田部右上損
與三行“道”字類似的損處還有十五行“導玄流于已絕”之“導”字、三一行“妙道斯存”之“道”字;與六行“姿”字類似的損處還有十九行“習道安居”之“安”字;與十五行“闢”字類似的損處還有十八行“教闡沉犀之壤”之“闡”字,可并參。
第二臺階(宋拓本)的有效考據有:
屬行屬句考據字宋拓特征晚拓特征
四行“法師諱道因”師勾筆完好勾筆已損
十一行“渙乎冰釋”冰完好整字漫漶
十二行“深厭囂滓”滓完好氵部損
十三行“咸謂善逝之力”善完好整字漫漶
十五行“畢先招迓”先完好末筆損
二四行“曠士通儒”士筆畫光涓無損筆畫邊緣漫漶
總體觀,道因之宋拓本筆劃光涓細銳,字口極好,南宋本雖比北宋本多損,但并無明顯漫漶情形。明以后碑字逐漸漫漶,近世經洗挖,雖看似字口回復些鋒芒,但筆畫多增粗變拙。
新中國已出版印本:
1、明內府本:北宋拓。最好的印本空缺,較好的是上海書畫出版社21世紀“中國碑帖經典”的大16開黑白印本,原大,翻印自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民國珂羅印本(原書名《宋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