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耗的元兇,是反芻思維。
只要你產生病態的反芻思維,必然陷入無窮無盡的精神內耗,輕者整日郁郁寡歡,重者則會發展到抑郁狀態甚至抑郁癥。
一、反芻思維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反芻思維,簡單來說就是重復被動的思考。
這種思考包括兩個類型:強迫思考,和反省深思。
前者指不斷比較當下狀態,與未實現目標之間的反差,強迫自己陷入自責、自卑、自悔的境地;
后者則指有目的性地、向內解決認知問題。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反芻思維幾乎都帶著強烈的自我批判、自我施壓,產生的負面情緒,積壓在潛意識深處。
這種積累,就是典型的精神內耗。
從特征上來看,反芻思維的典型表現為:
1、短時間內,不斷陷入同一件事的負面回憶,且很難轉移注意力
反芻思維跟普通回憶的最大區別就是:普通回憶可以隨時被中斷和轉移,而反芻思維則像一個泥潭沼澤,越掙扎,越難自拔。
當你陷入反芻思維,就證明你陷入了一種病態但深層的邏輯思考中。你會不斷思考問題的原因、動機、解決方法,以及試圖幻想所有方法導致的可能性,再將這些可能性拿來作為現狀的對比,過度沉溺在懊悔的消極思想中,焦距自身缺點,強化自我厭惡,從而陷入極度悲傷、無力的精神內耗狀態。
2、在回憶過程中,容易產生強烈的自我攻擊的傾向
更可怕的是,反芻思維通常具備自我懲罰機制,以強烈的自我懲罰,試圖擺脫精神上的痛苦。
換言之,陷入反芻思維的人,很容易將“精神內耗”看作是一種必然結果,若達不到精神內耗的程度,自己反而會感到不安,感到少了點什么。
這種本能,必然會指向自我攻擊。在反芻的過程中,你會不斷用責備、定義、攻擊來懲罰自己,會將所有當下的不幸,歸于自己當時的選擇。
3、產生受害者心理,更容易陷入下一次的強迫性重復
反芻思維會產生慣性,如果沒被中途正向干涉,則會愈演愈烈。
主要表現為:反芻的一開始,你會將結果歸于自身客觀原因,比如不夠努力、選擇錯誤等等;但反芻時間一長,回憶一多,你就很難理性看待其中的邏輯,更容易向所有負面結果歸罪于自己的不幸、倒霉、低人一等此類主觀因素。
“我就知道結果會這樣”、“為什么這種事總會發生在我身上”?
一旦產生這種受害者心理,就會形成強迫性重復,將所有不完美都歸罪于自身,潛意識也完全相信甚至“期待”下一次的失敗。
二、如何擺脫反芻思維,告別精神內耗?
1、少想多做,行動可以很大程度緩解焦慮
你之所以能被反芻思維操控,是因為你原地站著不動,只能任由情緒宰割。
但對于慣性反芻思維者而言,想直接在思維和情緒上下手是很難的,一旦反芻思維襲來,注意力就很難被分散。
這種時候,你要做的就不是給自己灌心靈雞湯了,而是行動起來,帶動肉體的力量,進行思維干涉。
去實施正面行動,比如學習、工作、健身、收拾屋子等,能提供給自己正向結果的行動;
而不是泡吧喝酒、無意義社交等負面行動——因為這種行動只能暫時緩解反芻思維的緊張感,但帶來的則是更大程度的懊悔和自責。
2、合理計劃目標,不要想著一蹴而就,避免失敗感,提高成就感
反芻思維者,要避免給自己制定過大過高的目標,更建議將目標分為階段性的小目標,容易達成,且更易堅持。
擺脫反芻思維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治愈的過程,建議你計劃目標,也不是為了真正求得什么成果,而是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用成就感和自信心,來壓制自己對待失敗的思維反芻,減少思維慣性。
所以,對于反芻思維者計劃目標而言,“能完成”比“做得多”更加重要。
3、多跟正向思維的人接觸,遠離打壓和挑剔你的環境或人
其實,許多反芻思維的形成,并非是自身思維所致,而是周圍環境和旁人所影響。
不難發現,成長在挑剔、嚴厲、打壓氣氛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后比普通小孩更容易不快樂。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形成典型的思維反芻模式——用自我批判,去再現父母對自己的批判,以此形成內心安定。
但當你從這種環境中抽離出來,去接觸能提供給你正向反饋的環境,比如多接觸擅長鼓勵、開導、贊美的人,你的反芻思維也會隨機轉變。
4、記錄消極想法,扔進垃圾桶,并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根據201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清楚腦海中愚蠢想法,跟將垃圾扔進垃圾桶的過程是類似的。
與只在腦海中反芻的人相比,那些將消極情緒進行發泄,然后瀟灑扔掉的實驗者,更容易保持積極樂觀的自我認知。
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處在反芻思維時,不要翻來覆去地在腦海中焦慮。倒不如嘗試,拿起一張紙,記錄下你當即的所思所想所感,將所有的發泄和消極情緒,傾訴到紙面。
然后,扔進垃圾桶里。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