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世說新語》
龔斌 | 文
《世說新語》(以下省稱《世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之一。這是一部真正的奇書,全幅記錄了漢末至晉宋之交士族名士的言行與精神風貌,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宗教、文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領域,加上“記言則玄遠冷峻,記事則高簡瑰奇”(魯迅語),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備受歷代讀者的喜愛。有些書可以陪伴一時,有些書則能陪伴一生。《世說》就是一部能陪伴你一生的書。
《世說》初看有趣好讀,多數故事也不難懂,其實,要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風度韻致的審美意義,并不很容易。更有一些只言片語,不成故事,不知背景,十分難解??梢钥隙?,《世說》簡略語言的背后,還有不少未發之覆。對于一般讀者而言,《世說》的字詞訓詁、職官、天文、術數、名物方面的知識,可以借助目前流行的《世說》通俗讀物就可解決,不必過多注意。但《世說》的主要內容,它的經典意義何在,是必須要理解的。古今《世說》研究者一般認為,《世說》之名源于漢代劉向的《世說》。劉義慶《世說》既然很早就稱為“新語”或“新說”,那么,它與舊《世說》相比,必定是一部新經典,有新內容、新思想、新精神。顯而易見,理解《世說》之“新”在何處,是讀懂《世說》的關鍵。
約略言之,《世說》之“新”,首先是記錄、刻畫了一群新人物。記錄漢末之后的名士言行,刻畫并贊賞他們的風韻神貌,是這部新經典的核心內容?!妒勒f》全書三十六門,其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夙惠》《豪爽》《容止》《傷逝》《棲逸》《任誕》《簡傲》等重要篇目,都與人物品題及鑒賞有關。追溯人物品題的風氣,古已有之,至漢末大為流行。兩漢儒學占統治地位,選拔人才采用察舉和征辟,道德操守和學問高明,是評價人物的全部標準。在《后漢書》中,道德高尚或經學高明的人物為鄉論贊許,并獲得仕進之途,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世說》也記錄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物,例如《德行篇》說:“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崩钤Y的志節風度,顯然屬于孔子所說的“士志于道”的儒家理想人格?!妒勒f》所記的漢末人物大致有二類,一類如陳寔、荀淑、陳蕃、李膺、范滂、鄭玄,都屬于道德人格的范型。一類如徐孺子(稚)、黃叔度(憲)郭林宗(泰),識鑒清明,遠離政治,超世絕俗,堪稱魏晉人物的先驅,標志著新士風的萌芽。劉義慶編《世說》,往往始于漢末人物,這有深刻用意,意在揭示魏晉新風多源于漢末,體現出清晰的歷史發展觀念。所以讀《世說》,不能忽略漢末大名士的人格范型。所謂魏晉風流,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由漢末的人文精神變化而來。
由兩漢道德范型的人物品題,轉變為個性至上的人格鑒賞,是魏晉人文精神發生的最大契機。前者注重人物的道德、節操、學問,后者贊賞人物的個性、氣質、風度、神韻。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是漢魏之際的社會巨變,儒家思想失去統治地位,道家、刑名家思想中興,以及隨之而來的玄學興起。由此思想解放,個性得到尊重,士風發生極大的變化,人文精神煥然一新?!妒勒f》中的《雅量》《識鑒》《品藻》《棲逸》《任誕》諸篇,集中反映了魏晉人物鑒賞的風氣之盛,以及所謂“魏晉風流”的內涵。胸襟灑落,神韻悠然,性無喜怒,寵辱皆忘,高情遠致,識量清遠,處變不驚,舉止閑雅,棲遲衡門、放浪形骸……皆是魏晉風流名士的特征。人稱《世說》是名士的教科書,此書最有趣味,最令人遐想的地方,就在于記錄并刻畫了眾多的風流名士,這些新時代的新人物表現出來的奇情異彩,令后人驚嘆不已。
王羲之東床袒腹
《世說》之“新”,其次是記錄的學術之新,思想意識之新。兩漢經學鼎盛,至漢末社會大動亂,經學自身也走到小言破道,繁瑣僵化的地步。社會坍塌,禮教松弛,經學無用,思想解放,士風通脫,這一系列的變化,促使學風從質直趨于抽象,從繁瑣趨于簡約。魏末思想家何晏、王弼、鐘會、裴徽、荀粲等,或會通儒道,或校練名理,魏晉玄學興起了,學術新思潮洶涌澎湃?!妒勒f》中的《文學篇》,詳細描述了魏晉思想界的嶄新局面,尤其是兩晉清談,最具學術史和思想史的性質,有著無上價值。讀《文學篇》,可以具體了解中古學術史上不少重要的論題以及理論分歧。比如鐘會撰《四本論》畢,可知才性四本指才性同、異、合、離;何晏與王弼清談,可考見清談的基本形式;王弼詣裴徽,可知他如何會通儒道;殷浩見佛經說:“理亦應在阿堵上。”證明東晉名士已為佛教哲學征服;殷浩、孫盛、劉惔共論《易象妙于見形》,可知東晉《易》學不同派別的爭論……至于魏晉名士殫精竭慮、互爭勝負的理論較量,以及評說優劣長短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魏晉人喜好哲思和辯論的風氣,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見。然而,如何評價魏晉清談,不僅在當時,甚至在后世都有嚴重的分歧。批評者以為清談祖尚浮虛,導致西晉滅亡,稱王弼、何晏之罪深于夏桀商紂。贊美者以為西晉亂亡,非莊老之罪。平心而論,西晉滅亡的主因是王室內部的爭斗,與清談無關。亡國的責任,也不能讓哲學家來承擔。清談對哲學、藝術、文學的貢獻巨大,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美學風格,不能以儒者之見一筆抹殺魏晉清談。如果能結合中國經學史、玄學史讀《世說》,就會對魏晉清談的理論貢獻有更清晰的認識。
《世說》之“新”,再次是審美觀念之新。在儒家禮儀和兩漢經學的束縛下,漢代整體的美學風貌是樸拙、飽滿、溫潤敦厚,漢賦和古詩十九首是杰出的代表。魏晉時期思想解放,個性高揚,人的生命與情感得到肯定與贊美,美學觀念遂發生重大變化。從兩漢質直、古樸、莊重、繁縟之美,轉變為魏晉的玄遠、空靈、簡淡、清朗之美。宗白華曾說:“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時被魏晉人發現?!庇终f:“‘世說新語時代’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識、肉體與精神的美?!保ㄔ斠娮诎兹A《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載《美學散步》)確實,人格美和自然美是《世說》最重要的兩個美學概念。上文言及的魏晉風流,本質是新型的人格美感。《世說》品藻人物用語繁多,常見清、簡、遠、真、神、朗、通、雅等字,與這些字搭配,又形成清通、清真、遠志、遠意之類的詞,這些品藻用語實質上是不同的人格審美范疇,所指意義很抽象,可見魏晉人物審美已臻精細的程度。對于這些品藻用語,須要細細辨析和體會,方能理解不同人物的美感差異。
《世說》描述的自然美,則表現魏晉人發現并欣賞山水美的愉悅。山水美發生于漢末,至魏晉由于隱逸風氣的盛行,道家自然哲學的影響,以及江南明媚多姿的地理環境等諸多原因,枕石漱流,游目騁懷,遂成為名士的生活方式之一種。新亭風景、曲阿后湖、吳興印渚、山陰道上、天臺瀑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由眼前的山水實景,體會玄虛之道的生動和無處不在。尤其是王子敬的贊美:“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忘懷。”于山水一往情深,千年之下猶令人感動不已。魏晉山水美的發現并形之于吟詠,孕育了中國文學的奇葩——山水詩和山水散文。
《世說》之“新”不能盡言,以上所談,應當是最重要、最值得細讀的地方。此外,讀《世說》,還須重視文本的選擇與追尋文本原意的正解。
宋劉義慶《世說》問世后不到百年,梁劉孝標作注,引書多達四百余種,補充資料,辯證是非,學術價值極高,后人無不推崇備至。故劉孝標注和《世說》原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現今翻譯、解釋《世說》的有些通俗讀物,舍去劉孝標注,只解釋《世說》原文,這是不妥當的。事實上離開了劉孝標注,《世說》的不少故事都不甚了了,難以解讀。
讀者應該選擇嚴肅的、有專業水準的《世說》注釋本。目前流行的有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龔斌《世說新語校釋》,各有特色,可以采用。
《世說》既好讀,又難讀。好讀指多數故事生動有趣,難讀是有的故事敘述簡略,不知事件的背景,對于其背后的意義更覺茫然。即使是《世說》的研究者,不解或曲解也是常見的。讀《世說》淺嘗輒止,滿足于故事的趣味性,也未嘗不可。不過,一個有品位的讀者,應該了解故事的真相,追尋故事背后的“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積累中古時期的各種人文知識是必須的。自然,這對讀者的要求比較高了。但是,難道我們不該期待有追求、善思考的讀者嗎?《世說》有一則故事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碑斘覀兎_《世說》,豈不是就像簡文入華林園嗎?會心處不必在遠,紙上的魏晉名士,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便有洛下、江左想也,覺魏晉風流,自來親人。讀《世說》,就是要有“會心處”——了悟、會意《世說》的精妙處。有沒有“會心處”,同是否細讀文本有關,也同讀者的悟性有關。而悟性源于知識結構的相對完備,源于通識古今的能力,也與思想是否自由,情性是否真率有內在的關聯。
(“怎樣讀經典”由中華讀書報、杭州骉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推出,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關注“中華讀書報”,回復“詩經”“楚辭”“尚書”“孫子兵法”“左傳”“周易”“禮記”“孟子”“莊子”“史記”“后漢書”“論語”“戰國策”“國語”“資治通鑒”“墨子”“儀禮”,可閱讀“怎樣讀經典”相關文章。
作者:龔斌
來源: 中華讀書報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 中華讀書報
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