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四大古都里,西安與洛陽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對,二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存在互為都城的博弈。
長安和洛陽若論其建都的歷史,卻都有悠久的淵源。
二者的第一次博弈始于周代。周人起自岐山之下,傳至文王時,遷都于豐,豐在今陜西戶縣東北;武王繼起,又遷于鎬,鎬在今西安市西南。豐、鎬之間隔豐河,東西為鄰。后來,周人東遷洛邑,秦國也便接踵而起。
秦國輾轉遷徙,后定都咸陽,秦之咸陽在今咸陽市東,隔著渭河與后來的長安城相對。此時的長安只是一個鄉。秦之后為漢,西漢始在其地建置都城。西漢以后,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以及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和后秦,都曾經以長安為都,再后還有西魏和北周,前后合計起來,已經有七百八十余年了。
洛陽作為都城,也有相當長久的歷史。周人東遷洛陽后,后來東漢、魏、晉都在這里建都。北魏時,洛陽才又建為都城。由東周至于北魏分為東西,洛陽作為都城,前后已有九百多年,超過了長安。
長安與洛陽的第二次交鋒在隋唐兩代。隋文帝楊堅基于“關隴集團”定都長安,后來隋煬帝離開了關中,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并用一條運河把帝國連為一體。但遺憾的是,隋煬帝遠離了關中,也就疏離了自己的力量源頭,因此招致覆滅。至唐朝,初期西安為首都,后來唐高宗李治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其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及至唐中期,統治者將政治中心也遷都洛陽。綜合來看,唐王朝的移都洛陽,則更看重他的交通。洛陽最大的優勢,是它位于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
長安與洛陽都城的博弈是規律可循的,少數民族強盛之時和衰弱之時,一般都長安,陪洛陽;少數民族與我僵持時期,一般都洛陽,陪長安,以發展國力。
長安的優勢在于地形,洛陽的優勢在于交通。以長安為都城的朝代,如西漢、唐朝成為了中國古代最輝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王朝。而洛陽,由于地處中原正中,遠離邊疆,以此為都城的王朝施政重點放在內陸,在開疆拓土方面往往建樹不大。
不得不提的是,兩宋以后,西安洛陽同時開始沒落。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兩個城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