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福利是最高的法律
陳泰和
就財產權的重要性而言,福利權是最重要的。它比人權更重要,盡管福利權也許就是來自于人權,但是,人權虛空不切實際。例如吃穿溫飽是人權也是福利權,但是接受平等的教育則不一定是人權,卻是福利權。如今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接受教育權比溫飽輕忽。福利權也比我們現在理解的物權更重要。例如農民擁有一塊農村承包經營集體土地,或者美國農民擁有40英畝農地的無條件繼承的不動產權,如果沒有福利,可憐的農民得了白血病,那么旋踵功夫,土地擁有者的農民就會傾家蕩產,高昂的醫療費可以吞噬那可憐的財產所有權。即便沒有病痛災難,如果農民的農業經營沒有政府補貼,農民的財產權同樣沒有保證,因為在工業和科技的飛速進步中,農業始終處于社會交換的劣勢。拿玉米跟Windows來交換,賺大錢的一定是比爾·蓋茨。同樣,福利權比房屋所有權、汽車所有權等都重要,因為福利權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汽車會折舊,房屋盡管可以增值,但是,當房屋不能帶來經營性收入的時候,例如失業工人,房屋所體現的財產權是寒磣的。于是,最低生活保障、政府救濟比房屋所有權就更重要了。
人類社會首創福利社會之先河的是英國。17世紀的洛克關于福利的論述是有洞見的:“人民的福利是最高法律……凡是顯然為人民謀取福利以及把政府建立在它的真正基礎之上的任何行為,都是而且永遠是正當的特權。”
但作為最高法律的福利權顯然不是統治者的施舍,而是對自己財產的控制,甚至是相當于控制農業財產權那樣的控制。如果福利是統治者的施舍,那么就無異于中國古代的皇恩浩蕩,需要感激涕零以謝恩。而現代財產權中交給公共部分的那些財產權使得財產制度中個人和政府之間存有一條混亂的邊界。可是,在一個尤其重視物質福利的社會里,控制這種福利的一部分的能力是個人獨立的根本。
在繳稅、交換價值、市場經濟、政府控制的現代社會中,美國作為典型具有一定的前鑒意義。賴希認為,美國在過去10年里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府作為一個主要財富源泉的出現。政府是一個巨大的虹吸管。它吸入稅收和權力,噴出財富:金錢、利益、服務、合同、特權和執照。政府一直有這個職能。但是過去,這種職能是次要的,而今天對物品的分配則是巨大規模的……一些最重要的權力現在是來自政府的:給農民和商人的補貼,航空公司的航線和電視臺頻道;國防、教育行業的長期合同;個人的社會安全養老金。這些安全來源,不論私人的還是公共的,都不再認為是奢侈或者賞賜了;對于接受者來說,它們是必不可少的,完全應該的得到的,而且絕不是施舍……簡而言之,現在把各種各樣的權力,包括“福利款”,看成是財產而不是賞賜可能是現實的。
福利權是一種財產權,根據福利是最高法律的精神。這份財產權只存在以交換價值為靈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其實,要說國家福利,古羅馬愷撒時期,或者更早就存在些許萌蘗。愷撒提供羅馬人民的玉米賑濟,之前的某個執政官提出把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分配給羅馬人民的構想,都是福利在古代的曇花一現。福利在古代農業社會必定是不長久的。因為農業財產權決定了福利不是人們擁有的一種正當的權利資格,或者說正當的理直氣壯的恰如一般物權那樣的財產權。
古代福利被看成是一種對無財產者的施舍和恩賜。富裕的地主沒有義務把自己的財產散發給饑寒交迫的農民,因為財產所有權是地主的。而在依靠種植土地、牧養牲畜——利用土地的使用價值,自給自足的時代,貧窮只能算作是懶惰、怯懦、天災等的倒霉蛋。這是使用價值做主的社會理念。但是,今天市場經濟的社會,人們已經知道市場規律具有缺陷——農業時代那樣分配的財產權一般無法保障人們的財產權。自由競爭、無計劃的資本主義必然產生大量的無產者,而他們得到的赤貧境地并不是活該的、可笑的。也許最準確的說法是,他們的失敗正是社會依靠市場得以鑒別落后和先進的犧牲品,也正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因此,施以國家援助就是正當的。在英國,國家援助的任何形式都被視為市場的附屬物,因此,更把福利國家看成是一種市場經濟必然的綜合制度的安排。
這種安排起因包括避免貧民階層的暴動和革命,也包括從基督教已開始的上帝對災民的賑濟。但是,如今則遠遠超過這些農業社會才存在的觀念,因為福利已經上升為一種正當的財產權。這種財產權來自以交換價值為中心、公權力深入卷入的現代社會財產權和經濟運作所必然應當產生的結果。例如美國農民的貧困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并不是用規范土地所有權就能解決的,因此,給予福利補貼是農民們正當的財產權,而不是上帝的仁慈和大戶的恩典。貧困不再單獨與道德失敗相關聯,在明顯的不可控的和隨意性的經濟力量背景下,幾乎任何人都是潛在的脆弱者,個人行動責任觀念的應用范圍似乎有限——農業財產權把土地劃分給個人以求依靠個人行為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的理念是有限的。既然如此,潛在的、現實的脆弱者獲得福利救助就不再是其他東西,而是與社會正義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
因此,獲得國家救助不是一種需要履行對價的封建懇求,而是一種權利資格。每個人都有權利在市場經濟、現代社會財產制度中獲得國家福利的切實保障。當然,依靠這個原理,國家福利發展呈現出多種形式,保險、聯保、就業培訓、教育支持、國家福利投資都是促進福利的積極手段。但這些東西,最終確保的是人們的福利權利,在人們需要福利保障的時候,可以獨立自主地、以財產權所有人的身份去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那部分福利財產、利益、特權、機會等。
福利的這個理念比私人財產交公之后的私人財產權更具有進步意義,因為私產交公之后的財產權所表現出來的憲法憲政權力的邏輯基礎是公民有私財交公的前提。但福利則不然,福利所假定的前提是,每個人在市場經濟中都會失敗,都會身無分文,都有成為脆弱者的可能,亦即每個人的財產權,現實社會的現金、土地、房屋——我們歸納的物權,都可能會在市場交換中和經濟發展總貶值、喪失,但只有接受福利的權利和應當得到福利的那部分財產的權利、利益、機會不會喪失。
財產、財產權僅僅相差一個字——“權”,但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它代表著財產的權利和權力抽象,與當今社會的抽象的權利財產是非常匹配的。福利權尤其如此。如果停留在福利二字,人們可能會對之加以形而下之的理解。福利可能僅僅局限在夏天的高溫補貼、職工的醫療保險、失業工人的最低現金補貼等。但是,如果是福利權,誠如英語welfare所包括的意義那樣,是指一切能夠使人改善、變好的好狀況,那么福利權就廣義、深遠得多。于是,有了農業補貼、有了教育貸款、有了平等權、有了兒童營養補助……有了新加坡人發明的progress package。更重要的,每個人都像主人那樣有積極主動的權利去主張實現這些能夠改善自己生活的各種權力。因此,韓國農民要求政府退出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協定從而保持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不受低價產品的競爭,是他們在行使自己擁有的財產權。中央政府給予農民農業補貼,是完全正當的,也是正義的。美國政府提供政府補助的廉價住房、租房同樣是應該的。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實現人們對好的生活狀況的追求,改善社會福利。所以,一定是權利財產的財產權,而不是具體僵硬的物質財產在實現社會每個人的福利。
法律就是分配人們權利義務的藝術。因此,今天的人們用法律來分配財產權,而不是分配財產。如果用“法律”來分配財產,那么該“法律”不是法律,而是行政權力。社會就會陷入由人為權利生硬分配物質財產的效率低下、嚴重束縛人們生產生活能動性的計劃經濟牢籠。交換價值在其中就喪失了最本質、最核心的意義。因為計劃經濟的分配,價格都是計劃控制的,人們自由平等地交換交易、營造市場就會流于虛無。因此,福利權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計劃經濟的分配體制只能夠導致人們貧窮落后,距離人們要求的“好的狀況”會越來越遠。所以,美國人明確指出,福利權不是完全否定自由市場和自由經濟,而是遵循自由市場的經濟規律,并且深深地理解、預知市場經濟的缺陷之后對缺陷的改善、彌補、平衡。所以,法律是分配人們抽象的權利義務的,而不是分配具體的財產物體的。自由市場給予每個私人財產權人以最大限度的獨立自主,自由創造的權利,并設置了最為平等的市場競爭的起點和機會,于是,社會的財產權便被細化、轉化、溶解成為各種權力并量化為具體的交換價值,自由交易、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法律不但保護、鞏固這個制度,而且,還在已經知道必然會有優勝劣汰下來的失敗者的前提情況下,重新分配權利義務,從而使得每個個體都會朝著好的狀況改善。這就是福利權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所以,法律必然是市場經濟的上層建筑反映,肯定、鼓勵、支持促進市場經濟,是法律給予社會的第一次分配。同時,法律還必須給予社會第二次分配,再分配,讓市場經濟中的失敗者通過各種財富方式,無論是私人慈善基金,還是國家福利支付,獲得社會經濟總量和財富增長的利益,分享其中的美好和諧。
于是洛克說,人們的福利就是最高的法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福利權在社會中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就在于再分配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律系
來源:2013年4月11日《太原法院文化周刊》C8版
倘有賜稿者,可發下面兩個郵箱注明轉我。。。。。。
E-mail:369994849@qq.com / 380019615@qq.com
本刊刊訓:
在這里,激情碰撞文化,詩意表述法治。
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可直接關注《太原法院文化周刊》!
《山西市場導報·黎氏閣晉街坊》專刊創刊號
黎氏閣晉街坊
訓
厚德自風采
念
幸福的故事街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