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我在facebook上認識了David,一個英國工程師。網戀數月后,他前往中國與我共同生活了半年,相處比想象中還要默契甜蜜。水到渠成地,David向我求婚,邀我去英國一起開啟新的生活。
趕在圣誕節前幾天,我們動身了。抵達英國時已是凌晨,在行李領取處,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到厚厚的玻璃門外兩個模糊的人影,一位嬌小的女士依偎著一位高大的男士,正向我們揮手致意。
我想,這可能就是我未來的公婆了。
初見面,婆婆主動上前,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整個人身體都僵直了,甚至沒有回抱她。一是因為24小時旅途勞頓,我困倦得睜不開眼,其次,我成長在福建省內的一座小城市,自小接受的教育是,在長輩面前言行要恭敬穩重。成年后,我連和媽媽都鮮少親密的身體接觸。
見我不太自然,婆婆沒說什么,笑著打了個圓場,招呼我們上車回家。
見面之前,David一直告訴我:他的媽媽性格相當和藹可親。但我還是緊張,對未來的婆媳關系,我的期待就是:適當保持距離。
我對婆媳關系的最早認知源于媽媽和奶奶。
這簡直算得上我的童年陰影。 她們兩人常 當著我的面抱怨對方。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12歲那年, 不明原因地,身體遍布紅疹,高燒不退,一度到了住院留觀的地步。 我躺在病床上輸著液,半睡半醒間,聽見奶奶指責母親沒有把我照顧好,媽媽則生氣地回懟她不講道理 ,完全不在意病房里的其他病人。
回憶起來,我至今都覺得尷尬。 當時我已初諳世事,我知道我生病不是任何人的責任,她們只是借此宣泄長久以來對彼此的不滿。
她們兩人的婆媳矛盾,可能得追溯到我的太奶奶。我對此知之甚少,只聽家族里的親戚說過,作為農村大家族的最年長者,太奶奶對奶奶極其嚴格,細致到幾點鐘起床、睡覺、打掃都有要求。為了檢查奶奶是否盡職打掃,有時她會冷不丁走到桌子前順手摸一把,看有沒有灰塵。
奶奶如履薄冰地做了半輩子兒媳,成為婆婆后,卻把太奶奶與她的相處模式,復制粘貼到她與我媽媽身上。
媽媽是位知識女性,自然難以忍受。很快她便說服了爸爸,兩人一起搬出去住。這于奶奶簡直是不可原諒。在我們當地老輩人的觀念中,兒子婚后要同父母住在一起,兒子搬出去住,會被認為是家庭不睦、兒孫不孝,會被人看不起。即便父親常常拎著東西去看奶奶,也無法平息她的怨氣。
奶奶認定兒媳搶走了他的兒子。像為了宣示主權,她在我媽媽面前提起我爸爸,從不說名字,只說“我兒子”。
我心疼媽媽,但也理解做兒媳時,被嚴苛地、不平等地規范過的奶奶。我左右為難,后來,兩人同在的場合,我覺察到火藥味,就會悄悄走開。
不僅她倆,我的外婆與舅媽成為婆媳三十多年,對彼此也是滿腹怨言。目睹了家中一地雞毛的婆媳關系,又考慮到我和這位未來的婆婆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不同,極可能產生摩擦,最初,我只求我們能維持表面的和平。
我們一起回到了公婆的家。認識我之前,David和他的父母起同住。休息一晚后,第二天見到婆婆,我(假裝)得體賢惠地稱呼她“Mrs.”, 她說:“叫我Emma就好?!八钢f:“叫他也叫名字就行。”
后來我才知道,這是英國人的習慣,無論長幼、地位,稱呼大多都可以直呼其名。
但當時婆婆這番話,多少緩解了我對未來的不安:這么好說話,應該不難相處吧?
初到英國,我倒時差倒得神志不清。 婆婆擔心我的飲食,在我耳邊一番問題轟炸: “渴了嗎? 喝茶還是咖啡? 餓了嗎? 吃面包嗎? 薄片還是厚片,全麥還是白面包……”
接下來的場景我終身難忘。
她拉我走向冰箱,嘩啦一聲,她拉開冷藏抽屜:里面全是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果醬:草莓、柑橘、西柚、甜橙、藍莓…… 冰箱旁邊還立著個儲物柜, 她倏地又 拉開 一層抽屜,滿滿當當的又是果醬,她介紹: “這里是其他口味的、還沒開封。 ”
面對這些堆疊的果醬瓶子,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她已經打開了下一層抽屜: “這兒還有蛋黃醬、純巧克力醬、花生醬、巧克力榛子醬、杏仁巧克力醬……”
原來,知道我來之前在中國大城市工作,她擔心我不適應鄉村生活,提前囤了二十多類果醬,這還不夠,她還買了16種口味的麥片,3種不同原料和厚度的面包。
婆婆滿臉笑意地看著我。我也第一次近距離打量她:她有一張典型西歐人的臉,眼睛深邃,鼻梁高挺,鼻尖往里彎著,薄嘴唇上涂著艷麗的紫紅色口紅。她年逾五十,保養得當,臉上幾乎沒有皺紋,碎花短裙下的絲襪包裹著纖細的小腿,站立時脊背始終挺得筆直,看起來真像英國老電影中里優雅的老太太。
我感動于她的貼心,隨手挑了一瓶草莓醬,忍住沒告訴她:我的中國胃最渴望的是大米。
不過,這批果醬很快就成為我甜蜜的煩惱。
在婆婆家前幾天,每次吃飯,餐桌上都是婆婆準備好的,蘸著不同口味果醬、不同厚度和口感的面包。后來,我一度覺得自己打嗝都是面包味。
幾天后,婆婆終于請我品嘗她烹制的一道英式“硬菜”:土豆塊雞肉濃湯。將土豆皮、洋蔥、胡蘿卜、西蘭花、雞胸肉等食材切塊,配上醬汁放在高壓鍋里燉到濃稠。但嘗了一口,我感覺嘴里的雞塊硬邦邦的、蔬菜略生,土豆太軟爛,因為醬汁攪拌不均,湯也一口咸一口淡……我竟有點懷念先前的面包刷果醬了。
我看得出婆婆熱衷做菜,但她的廚藝實在難以恭維,甚至偶有引發火災的風險。有次她煮胡蘿卜沒放水,燒焦味彌漫全屋,還觸發了煙霧警報,大伙兒手忙腳亂處理了好一會兒。事后,她深感歉意,對著我們正兒八經總結道:“下次煮蔬菜要記得放水?!?/p>
但老公和公公卻很捧她的場。偶爾她做出一道美味,兩人又是歡呼又是鼓掌,隆重到就差拉個響炮打個橫幅了。
我也跟著附和贊美。我悄悄觀察這家人于我來說略顯陌生的相處模式:他們常??跓o遮攔地打趣對方,老公和公公哥們似的互拍肩膀、互相取搞笑綽號……彼此更像是平輩友人,而不是父母與兒子。
其實我也是快人快語、愛開玩笑的性格。但我還是暗暗提醒自己:要乖巧懂事,輕聲細語,迎合公婆,這才是多數長輩喜歡的女孩。
說話時,我會先把話提前在心里斟酌一遍,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以往在聚會場合,母親聽到我哪句話說得不得體,回家后還會糾正我:你當時不該那么說。
裝得了一世,裝不了一世。到英國的第二個月,趕上Pancake Day節日,家中要準備煎餅。婆婆從角落里摸出一柄電動攪拌器,攪拌雞蛋和面粉,感嘆道:“以前的東西質量就是好,這個攪拌器,我買了十幾年了,完全沒壞。現在哪還能買到使用壽命這么長的產品。”
我沒忍住,毒舌了一把:“這東西你一年才用一次吧,它怎么可能壞呢!”
話一出口,我自己也吃驚,又擔心惹婆婆不高興。他們三人早就笑作一團,婆婆漲紅了臉,但臉上還盈著笑,隨手抓了塊抹布,作勢要丟向我。公公則走過來握著我的手:“歡迎成為我們的一員,你已經完全掌握融入我們家庭的要領了?!?/p>
圖 | 煎餅節
當時我很不解,還是后來婆婆告訴我:“你的表情和語氣,讓我一下明白了,我兒子為什么會想跟你結婚。你確實注定要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原來,老公早就跟他們分享過我的真實一面。當我在偽裝溫婉體貼的同時,他們也在等待我袒露真實的自己。
就這樣,我開始了和未來公婆同住的生活。公公婆婆的家位于英格蘭西北部農牧業大郡Cumbira的湖區的鄉村,這里密布湖泊和森林,風景怡人。二戰時期,婆婆的上一代為避戰,從城市遷來此處,后來因為喜愛寧靜的鄉村生活,就一代代定居下來。
房子是一幢二層小樓,不豪華卻很寬敞。廚房、餐廳、客廳、陽光房在一樓,兩層樓都有臥室、盥洗室、衣帽間。屋前屋后還有兩個院子,兩個院子間倚靠地形建了一個約500平的雙層花園。
公婆住一層,我們住在二層,多數時間,我們互不打擾。白天,公婆和丈夫都去上班,我則在家里做起了自由職業,我的老本行是金融。那時市場勢頭不錯,我靠著之前工作的積蓄做點小投資,負擔自己的開支完全沒問題。
半年的相處和“互相考察”后,我和David、公婆都覺得很相處得來,于是,我和David正式結婚了。
婚后我注意到,我和David都在的場合,聊天時婆婆會用“你老公”來指代David,這和我的奶奶大相徑庭。婚姻初期,我和老公因瑣事互不相讓時,婆婆總是優先站在我這邊,并告訴我老公:“你要珍惜她,她為你跨越了半個地球,有人這么愛你,你很幸運?!?/p>
按照英國當地的傳統,結婚以后,我需要將原本的家族姓氏改成夫家姓氏,我不太情愿,征得老公的同意后,我也告訴了婆婆。
“這樣??!”她驚訝數秒后對我說,雖然婚后不隨夫姓不太符合傳統習慣,可如果我不愿意,她不會強求。她又問:“但是這樣,你要怎么和我兒子開設夫妻聯名賬戶,從他的銀行賬戶里直接拿錢花呢?”
我忍俊不禁:她第一時間,在操心我以什么身份,名正言順地把手伸進她兒子的銀行賬戶。不過她并不知道近些年,在英國,不同姓氏的非婚姻關系的兩個人也可以開設聯名賬戶了。
我的婆婆全然地接納和愛我,這超乎預料,我感覺到自己像中了獎一樣。家族里綿延了兩代緊張的婆媳關系,在我這里終結了。和媽媽通話時說到這點,她也很高興,“不然,我還得那么遠幫你去吵架?!?/p>
同住第二年,我和婆婆已經能夠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
一次晚飯后的甜點時間,她很認真地對我說:“我只有3個兒子,沒有女兒。我覺得你來了,我就多了一個女兒?!毖蹨I落下來之前,我上前大大擁抱了她。
同住三年后,我和老公購置了屬于我們的房子,搬出去單住了。新家離公婆家只有六七分鐘車程。周末,我們常常去婆婆家蹭飯。一次蹭飯時,聊到我的家庭里我所見過的婆媳關系,聊到了我奶奶對兒子的占有欲,也聊到大家族里邊界感薄弱造成的摩擦。我說中國的媽媽們一旦當了婆婆就會有點“失去兒子”的“錯覺”。
婆婆回答:“不,那不是錯覺,我敢肯定大多數女人是真的這么覺得。我其實也覺得在和你分享我的兒子呀?!?/p>
我大驚:“怎么可能?我從沒聽你提到過!”
她說:“這還需要提嗎?這不就是事實嗎?”她又說:“只是,這種分享是快樂的延續,而不是把我原本的快樂扣減。當然啦,也不至于讓我覺得我失去了兒子,因為畢竟你沒有把他從我的生活中奪走。”
她又說:“原先,他只屬于這個家庭,只是我們的兒子,后來有了你,他分屬于兩個家庭,也多了一個身份。這是他人生的新階段,從此以后他的主要角色就是你的丈夫了,然后才是我們的兒子。你說我會不會感覺有些失落呢?但這并不是負面的,對他來說這是成長的必然啊?!?/p>
原來,我的婆婆也會失落自己的兒子被分享了啊。只是她懂得放手,默默目送著兒子走向新的人生階段。
圖 | 從左至右為婆婆、公公和丈夫
結婚兩三年后,我和老公開始面臨被催育的問題。
戀愛階段,我和老公便達成了丁克的共識。起初,我不敢告訴父母,以想享受幾年二人世界為理由搪塞。后來有次回國時,他們催得緊,實在挨不住,我說了實話。
當時媽媽正在炒菜,鍋里響徹著吱啦吱啦的滾油聲。她聽到我說“決定不要孩子了”,臉上是難以置信的神情,很快她的表情變得生氣了:“你不想當媽媽,可我還想當外婆呢!”她覺得我簡直是離經叛道,爸爸也直嘆氣。
基于我父母對“丁克”的反應,我和老公決定,告知公婆時要有技巧一些。
于是我們常常在他們耳邊鋪墊:我們只想二人世界,養孩子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我倆把自己日子過好就十分不易,照顧孩子實在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
計劃往往都沒用。一次,一家人聊起兩個小叔子的婚戀,我和老公順勢將丁克的決定告訴婆婆。
婆婆的反應竟有些興奮,“我果然沒猜錯!”像是看偵探小說預先猜到結局般,她神色自得地說:“這樣我還放心一些,幸虧你倆不要孩子,不然那孩子可能會被照顧得亂七八糟的?!苯酉聛硭恼Z氣更輕松了:“我真擔心你倆要是照顧不來,我還得三天兩頭跑去給你幫忙,那就太累人了。這個決定很明智,很適合你們。”
我哭笑不得。原本,我一直覺得傳統家庭長大的婆婆,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既定規程生兒育女呢。
婆婆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高中畢業后,她開始從事財務工作。在當時,她的學歷和工作都算不錯。20歲時,她認識了從事工程行業的公公,熱戀3個月,他們閃婚了。
婚后,婆婆本打算繼續工作,突如其來的懷孕打亂了她的計劃,沒怎么掙扎的,她選擇全力照顧家庭。她先后生下3個兒子,做了15年全職太太。35歲那年,終于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中學后,她重回職場。不過那時,她的學歷、經驗已不具備競爭優勢,愿意接納她的職位和薪資,已經無法與當年相比。
母親的角色依舊在影響她求職。在英國,中小學生下午三點鐘就放學,她需要在那之前趕回家為孩子準備晚飯。她找了一份財會相關的兼職工作,待孩子全部大學畢業后,她才開始全職工作。
聊起這些事,婆婆神情遺憾?!拔疑類鬯麄兠恳粋€,從不后悔所有的付出和犧牲,但是如果可以再選一次,一個孩子就夠了,最多兩個,否則真是太累了。養育他們用了我半生的時間,改變了我一生的計劃?!?/p>
婚后第六年,我過了30歲,有段時間,我陷入一事無成的危機感。
來英國前,我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月工資在7000-12000間浮動,交了房租還能剩下不少,可以毫無顧忌買喜歡的東西。來英國鄉村生活后,我靠小生意和小額投資為生,雖能夠自負盈虧,但看到朋友圈里,國內的舊相識曬新房、新車、奢侈品、股票收益,我覺得自己混得太差了。
對于我丁克的選擇,一些親友也不理解,還有人來游說我生娃。有次,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在小樹林追逐松鼠的照片,一個朋友評論道:這么有空玩,怎么不去生個孩子呢?我氣血上涌,當即把對方拉黑了。
為這類事煩擾,我常去婆婆家找她聊天。婆婆年屆60,淡妝無法遮擋她臉上衰老的痕跡了,她的眼角有了皺紋,法令紋也變得明顯。但她似乎愈發從容自得。她愛美,無論四季,室內都穿一襲素色連衣裙。她無時無刻注意自己的儀態,脊背依舊挺得筆直,語調和表情總是平靜如湖水。
看到她,我就能短暫地,從朋友圈引發的攀比心理中抽離出來。
“女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be a lady?!逼牌鸥嬖V我,這是她的媽媽對她的教育。她說,美麗源于自信,自信依靠的是對自己的要求,對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同別人比較。
當我為買不起一個名牌包暗自傷神時,她快樂地向我展示自己從地攤上買回來、價值9.9英鎊的手提包:“是不是很好看?”
婆婆是我的家人,也是我可以無話不談的女友。她向我示范了什么是成熟的女性,優雅地老去,能做她的兒媳是我的幸運。
婆婆和公公一生并不算富裕,但婆婆對金錢淡然,對工作的態度更是佛系?!安挥锰量?,今天領到薪水就好,心情好最關鍵”。
婚后她兼顧工作和家庭,但還保留著自我和愛好:婆婆的歷史知識儲備驚人,她和公公都對二戰時期的歷史感興趣,兩人最鐘愛的就是一起觀看各種歷史紀錄片。她堅持每天閱讀報紙,和我們討論時事時邏輯清晰,常有獨到的見解。婚后至今,她自學了法、德、意三門外語,這幾年還在跟我學中文,雖不精通,但去外國旅游完全沒問題。
退休后,和英國的許多老年人一樣,她和公公有一定積蓄,又有養老和醫療保障,也無需照顧第三代,生活更加優游自在。現在兩人年近70,還保持著每年旅行2至3次的習慣,公公開著房車,載著她幾乎跑遍歐洲大陸。
面對我的焦慮,她最常說的就是:You only live once, enjoy yourself, focus on yourself, be happy everyday(只活一世,要活得開心,專注自己,每天都要快樂).
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沒有教養孩子的壓力、不用通勤上下班、不用加班。我還有花園可以養花、種菜,養雞,無事隨時可以去爬山徒步,尋訪古堡,去田野和牛群拍照。其實,我的生活,在另一層面,也不算“混”得太差吧。
圖 | 我在田野和牛群合影
去年周末聚餐時,我和老公考慮說想換個稍微大點的房子,我們在估量首付、貸款、保險費用、日常維護的開銷時,婆婆遞給我一杯茶,感嘆道:那你們需要吸塵打掃的范圍就更大了,會很累的。
她又說:“你倆又沒孩子,要大房子將來留給誰。不如多留點現金平時花銷痛快點?!?/p>
我笑出了聲:果然,只有我的婆婆才會關心這樣的細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