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朝末年,一場鴉片戰爭跟隨著一聲炮響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從此飽經戰亂之苦,但是我們也先后進行了很多探索救亡的道路,比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而在這場運動中也有一個著名人物,才華非凡,無數軍功加身而名氣盛大,然而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他就是李鴻章,他也是有功有過,但是總得來說李鴻章還是很有功績的,因為他是個務實派。不過也因為務實令他被無數國民唾罵,只因為他不管中國的國情,只是一心一意地干著自己務實的行為,而忽略了勞苦大眾。
關于李鴻章的故事也有很多,有一次李鴻章就在德國工廠參觀全自動手槍時說了一句話,讓洋人聽過之后就沉默了,那么他究竟說了些什么呢?當時清政府雖然武器不先進,但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是很重視引進西方先進武器的,尤其是后來李鴻章主導洋務運動的時候,他對于武器更加的重視了。
當時有一種武器叫做機槍,李鴻章聽到之后,對這個武器很感興趣,于是就親自前往德國工廠對這種武器進行參觀。這個工廠名為馬克沁機槍,這個工廠的老板得知是李鴻章來了之后,專門給李鴻章進行了一個震撼力極強的表演,那就是當著他的面,把一顆大樹在幾十秒內擊斷了。
當時李鴻章認為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寶貝,清朝如果也擁有這樣的機槍必然可以打敗入侵中國的列強。但是當時李鴻章認為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應該要問清楚,于是他不問這些機槍的價格,而是先問這些機槍剛才用了多少發子彈將那顆大樹打斷的。
這個時候工作人員則回答一共用了三百發子彈,李鴻章沉默了,之后說了一句,這些子彈太多,消耗也太快,以如今大清國的經濟狀況,這種機槍我們用不起了。于是李鴻章就拒絕了馬克沁機槍的老板,也沒有大規模地采購這種機槍,而那些老板聽見理由是采購不起的時候,也沉默了很久。
誰知道曾經的萬國來朝的中國,現在竟然連機槍都買不起了。其實李鴻章才是真正明白大清朝為什么打不贏列強的人,所有人都以為是武器落后,清朝兵力不足之類的理由,可是只有他才清楚是如今的大清朝的經濟已經全面崩壞了。
明朝末年的時候,收稅的時候連五百萬兩銀子都收不上來,但是如今的大清朝各種苛捐雜稅竟然一年的收入還能收到接近九萬兩白銀。但是越是表面上的繁華卻越隱藏了骯臟的黑暗,明明收了那么多的錢,可是能拿出來用于國家建設的,卻是寥寥無幾。
每年清朝皇室貴族貪官就能貪污一大半,加上清朝的八旗集團就又掉很多,最關鍵的是現在列強入侵了,慈禧太后卻寧愿拿足夠重整軍備的錢拿去過壽宴。就是此等行為,才讓清朝要么打不贏列強,要么就算好不容易打贏了,卻也不敢做些什么,反而是上趕著和別人簽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
經濟一旦垮了,百姓起義了,大清就徹底亡了,這是李鴻章最清楚不過的事情。當時正是因為李鴻章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不能拿出那么多錢去購買軍備了,所以才會拒絕工廠老板采購的建議。
因為李鴻章一旦拿了那么多錢去采購軍備,就算軍隊打贏了列強,可是百姓的經濟也會垮掉了,因為購買了軍備就意味著發不出來工資,發不出來工資就意味著百姓沒錢花,百姓沒錢花總不能餓死,那只能起義。
結語:當時的李鴻章其實也處于一種深刻的痛苦之夜膊鐘中,他作為大清的臣子,自然想要大清在這些列強侵略的須最戰爭中還能夠存活下來,可是他同樣也明白自己每次簽訂的這些不平等的條約勢必會毀了中國,讓中國陷入到一種更他社突危險的境地里去。
可是他找不到一種更好的辦法了,因此在這種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他還是選擇了先保大清。另外有一本書叫做《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這本書中就很深刻地寫出了李鴻章這種矛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