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足以體現出吃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根據海關統計的數據,2021年,我國進口食品的市場零售規模達到了1.6萬億,著實讓人大吃一驚!那么,在這些進口食品中排名前五的是什么?在過去10年,進口食品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3%,這中間都發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進口食品增長迅猛?
食品進口額再創新高,排名前五的是它們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食品進口額高達1354.6億美元,同比增長25.4%,創歷史新高,而這些食品的市場零售規模也高達1.6萬億。在過去的10年時間里,進口食品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3%,增長迅猛。
從進口額來看,排名前五的進口食品分別是肉類、糧食、水產品、乳制品和水果,進口額均超過了百億美元。
進口食品增長迅猛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來,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正在推動我國食品進口的增長速度加速,尤其是自2001年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這種表現更為明顯。
隨著收入的增加,在擺脫了“吃得飽”的問題之后,如何“吃得好”成為我們面臨的新問題。在我們的飲食結構中開始消費更多的肉類、奶制品和加工食品,而谷物消費量則在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0年至2021年,人均禽肉消費量增長了62.73%、豆油消費量翻了兩番多、液態奶攝入量翻了三倍多。
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這主要是由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和水資源占比所決定的。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前10年,主要進口的食品以大豆和高粱等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為主。但隨著我國肉類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更過的土地用于飼料生產。但是,國內的飼料供應已經跟不上飆升的需求。因此,大豆、玉米等飼料原料的進口量在迅速擴大。
然而,從2012年前后開始,我國大宗農產品進口額出現了拐點并停止增長,這一變化恰逢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從那以后,大豆進口量在幾年的時間里都保持穩定。而小麥、稻谷和玉米受最低收購價格支持,建立起了豐富的國家儲備庫。
至2014年,玉米庫存儲備超過了全球總量的60%,2016年臨儲庫存更是達到了5.6億噸。隨后,為了處置大量玉米庫存,取消了玉米最低收購價保護,并開始拍賣玉米,同時通過各種有利于利用國內糧食的措施來抑制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隨著非瘟后我國養豬業重建的速度快于預期,大豆和玉米的進口量再次迅猛增長。
自 2012 年以來,我國的中間產品進口量下降。其中,棕櫚油、豆油進口量下降幅度最大。進口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國內加工能力過剩和供應過剩,尤其是豆油,進口大豆基本進入了壓榨企業。
相比之下,以肉類、奶制品和園藝產品為主導的消費品進口繼續擴大。需求上升、國內供應增長緩慢以及飼料、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上漲,正在推高國內肉類和奶制品價格。特別是在非瘟發生后,擾亂了國內豬肉供應,導致各類動物蛋白的價格上漲。特別是2019 年食品價格整體大幅上漲,進一步推動了蛋白質進口。
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和國內牛肉產量的增長能力非常有限,我國越來越多地通過進口來滿足其牛肉需求。牛肉和牛肉產品進口量自2012年以來呈指數級增長,年增長率為48%左右。
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進口市場,2021 年進口額為114.8億美元。乳制品消費量從歷史低位快速增長,使我國成為全球乳制品市場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目前估計人均消費量為每年 35 公斤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則為 300 公斤,仍然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近年來乳制品進口擴大的真正驅動力一直是嬰幼兒配方奶粉,許多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食品安全存在不信任,支撐了對外國供應的偏好。目前,嬰幼兒配方奶粉占到了我國乳制品進口的45%左右,主要乳制品供應商是歐盟和新西蘭。
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也推動了水果和堅果的銷售量增加。我國是世界第三大新鮮水果進口國,2021 年進口額為 134.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榴蓮、櫻桃和香蕉占所有新鮮水果進口的近一半,泰國、智利和越南是最大的供應商。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堅果進口量每年保持26%的趨勢增長,因為消費者認為堅果是難以摻假的“誠實”食品。美國是最大的供應國,市場份額為30%,其次是澳大利亞(14%)和越南(12%)。
美國曾經是我國最大的農產品供應國,但目前已經被巴西和歐盟逐漸取代。巴西對我國出口約85%大豆,而近幾年巴西的肉類出口和玉米出口也在快速增長,未來很有可能進一步搶占我國的進口市場。我國從歐盟進口的產品中,80%以上是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以乳制品和豬肉為首。
總之,從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經濟發展步履艱難,但我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率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在未來十年,仍將增加2億左右的中產家庭,這也就意味著對肉類、奶制品、水果等的需求仍將持續增加,如果國內的相關生產者還停留在追求產量的層面,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將會被進口食品所搶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