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的“逐夢寰宇問蒼穹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能清楚的看到在介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展板上,寫著“長征十號”,這也算是官宣了,新一代載人火箭被命名為了“長征十號”,主要任務就是載人登月。
這個火箭的亮點不僅僅是可以載人登月,實現中國千年的登月夢,而且它還具備可重復使用,子一級可以回收再利用。
對于中國來說,新一代載人火箭的研制成功實在是太重要了,不光是載人登月需要它,空間站項目也需要它,而且它將能大幅度降低我國進入太空的成本。
從展板信息來看,長征十號全箭長約88.5米,起飛質量約2187噸,起飛推力約2678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27噸。
同時,衍生出的無助推構型火箭可以用來執行空間站航天員以及貨物運輸任務,子一級具備重復使用功能。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模型其實已經公開亮相過,2022年的珠海航展上就有它的身影。
新一代載人火箭采用三級半構型,箭體直徑5米,全箭長約88.5米,后續也會有針對空間站運輸的改進型。從箭體直徑來看,新一代載人火箭的發射地點應該是海南文昌發射場,因為其他的發射場要么地理位置不好,遠離赤道,發射時需要更多的燃料;要么是遠離東部地區,需要陸運,而陸運又受限于隧道直徑,不能運輸直徑太大的火箭。
長征十號是三級半結構,芯一級安裝7臺125噸級的YF-100K/L液氧煤油發動機,其中3臺YF-100K發動機雙向搖擺。
芯二級安裝2臺YF-100M液氧煤油發動機,每臺發動機雙向搖擺
新三級安裝3臺YF-70E氫氧發動機,每臺發動機雙向搖擺
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命名為“YF+數字”,其中Y是液體的第一個拼音首字母,F是發動機第一個拼音首字母。
YF+數字,數字主要指得是使用的燃料,比如:YF-100就是液氧煤油發動機,這個大致了解一下就好了。
根據之前發布的信息來看,長征十號首飛時間在2027年前后,而且咱們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和登月艙外服也已經完成關鍵技術攻關,這意味著長征十號在2027年首飛不成問題。
那這是不是我們到2027年就能實現載人登月呢?
還不行,首飛一般都是無人探測,比如:美國的新一代載人登月火箭SLS首飛也是無人發射,原因嘛,就是首飛最主要的是檢驗火箭的性能,確保萬無一失之后,才會進行載人發射。
咱們在航天領域的步伐走得比較踏實,我估計長征十號無人發射個2-3次,然后就可以載人發射了,按照每半年一次的發射頻率來看,到2030年左右就可以實現載人登月了。
新一代載人火箭的亮點是可回收,子一級具備可重復使用的能力,這個能力非常重要,它不僅僅讓我們探索太空的成本變得更低,而且子一級檢查維修后就能再次使用,速度也更快了,滿足未來我國越來越頻繁的航天發射計劃。
有了新一代載人火箭,還需要新一代的載人飛船才能行。
其實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已經公開亮過相了,在第十三屆珠海航展上,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驗船與回收系統一起展出,在展出現場能看出新一代載人飛船拋棄了1頂主傘的設計理念,采用了群傘設計,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之后,主傘是由3頂降落傘組成。
之所以采用群傘設計,是因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重量達21.6噸,比神舟飛船重多了,最多可乘坐7名航天員,而且它還將用于載人登月任務,從月球返回速度更高,需要更強勁的減速動力和平緩的載荷控制,才能確保飛船的返回艙安全減速返回,3頂主傘的設計可以讓飛船從超高速狀態,在短時間內降低到普通汽車在市區內的航行速度,同時還能保證航天員的身體不至于承受太大的過載,畢竟航天員剛從太空返回,身體狀況無法和地面上相比。
新一代載人飛船也具備可重復使用能力,只需要更換少量零件就能再次使用,這也大大降低了我國載人航天的成本。
登月方式采用月球軌道附近交會對接的方式,2發火箭將3名航天員送入月球表面,其中一枚火箭用于送人,一枚火箭運輸月面著陸器,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之后航天員進入月面著陸器,進行載人探月。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還在研發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研制成功后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150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50噸,預計在2030年左右首飛。
我國還在開展嫦娥四期工程,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一個科研站,后期將和世界其他國家擴建成一個國際月球科研站,這個科研站可以說是“月球小鎮”,里面有航天員的生活空間,還有可供航天員在月面行走的太空車,通訊系統,電力系統,在月球上也能擁有和地球一樣的生活條件。
到時候,咱們的航天員進入月球就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可以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能更好的探測月球,研究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