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考,被很多人形容為命運的“十字路口”。
經此一役,有人考上理想大學,“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有人遺憾落榜未能圓夢,“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6月7日,2023年的高考將拉開帷幕,全國學子將走向“戰場”。
潮新聞策劃“高考相對論”系列報道,聚焦高考釘子戶、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復讀考生等群體,來聊聊他們眼里的“高考”。
高考,究竟是一生的賭注還是一時的戰爭?分水嶺之后,他們又將通往何處?
56歲的梁實對著眼前的一張文綜試卷埋頭思索,陣陣搓麻聲不時從周圍傳來,他頭也不抬。5月25日下午,成都天府新區一家茶館的二樓露臺上,梁實桌上的備考資料,讓很多茶客驚訝。
今年,被網友稱為“高考釘子戶”的梁實,即將參加第27次高考。他曾經也喜歡打牌,但告別牌桌后,他坐到高考的牌桌之上,“高考”幾乎貫穿了他一半的人生。
有人鼓掌叫好,有人嗤之以鼻。高考臨近,梁實再一次成為話題人物。他直言高考是為了圓自己“內心的愿望”,也覺得今年將是他的“最后一戰”。
露天教室
一杯茉莉花茶、兩冊高考真題試卷、樹蔭下的陰涼與遠處的車流聲,構成了梁實的“露天教室”。他正坐在一張鋪著碎花桌布的桌子旁寫著什么。見記者過來,梁實起身打招呼,白色T恤配上棕色寬松短褲,讓頭發已經花白的他,有種“老男孩”的感覺。
梁實皮膚黝黑,喜歡大笑,直言自己心態比較年輕,“我從沒覺得自己有啥子老的,我感覺自己就是十幾歲的中學生,不像喝蓋碗茶的退休老年人那么老氣橫秋。”
看起來,梁實精力充足,自稱從沒有感覺精力不夠用。醫生告訴他,他的視力跟年輕人差不多,眼睛不花也不近視。
每年高考季,這位“高考釘子戶”就像天氣一般“熱度”飆升。天南海北的媒體過來采訪他,茶館的老板與附近的鄰居都已經見怪不怪。見我們過來,老板和茶客與我們攀談兩句后,便自顧自地散去了。
回顧27次的高考經歷,梁實也覺得“這個數字確實有點大了”,但考大學的夢,他始終擱置不下。
梁實的父母是鄉鎮教師,家里學習氛圍濃厚,他從小就許下了考上重點大學的愿望。尤其是家附近的那些文質彬彬穿著白襯衫的大學生,與周圍的人截然不同,每見一次都讓梁實多了一份神往。
1983年,16歲的梁實第一次參加高考,落榜之后,連續三年待業在家專心參加考試。家人看不下去,安排他去技校讀書,說畢業后可以分配工作,但他讀了半年就跑回了家。梁實還試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南京林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結果讀了半年又跑回了四川,他感覺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后來,因為年齡的限制,梁實暫時放棄了高考的計劃,結婚生子,找了一家木材公司工作。
2001年,高考報名政策調整,取消年齡限制,首次允許25周歲以上的考生報名參加高考。梁實本已破滅的高考夢,也重新被點燃起來。2002年,梁實再次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只要不忙,梁實都會參加當年的高考。
“最近幾年能考到400多分,之前都是300多分,距離理想的成績還差得遠。”梁實說,“這好讓人頭疼哦。”
梁實曾在家里備考,但把自己關在屋里,他感覺憋得慌,待不住。“我家住在金牛區西南交大附近,但大學圖書館一般也不讓校外的人進,我還是喜歡在茶館里學習。”梁實開玩笑說,成都的茶館都被他熬倒了好幾家。
我們來到梁實所在的卡秋莎茶館時,有些桌正在嘩啦啦地打牌,唯獨他一個人坐著備考。梁實告訴記者,有時候一天會有好幾波來這喝茶的客人跑過來問自己,比如說“原來你就是梁實啊”“今年復習得怎么樣了”“考上要多少分,有沒得把握”等等。對于這些好奇,梁實一笑而過。
被問得最多的問題,還是為什么要考那么多年。“最開始參加高考,是為了一個好前程,現在不存在這種想法了,畢竟讀完大學也到了退休的年齡,我只是為了自己內心的一個愿望。”梁實說。
“失敗那么多次,我沒找到原因”
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是梁實給自己的人生規劃,或者可以更直白地說,他對人生沒有更遠的規劃。
“相對來說,我的性格比別人要簡單,不會考慮太多。用四川話講就是這個人'好chuachua’,意思就是不成熟,不深沉。我就只想著去做,不計后果。比如認定要去做某件事情,我就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件事情上。”對于高考這件事,自己是否過于執著,梁實沒有深思。
可是時間都花了,卻一直沒得到想要的結果,梁實想不通,“為啥子自己覺得水平也有點高,但這個分數老是拖后腿,啥子原因我沒找到。”
梁實與潮新聞記者聊天。魯杰/攝
以前考理科,梁實從不刷題,去年開始轉考文科,他也從不背書。他只看買來的習題資料,把參考答案抄一遍。他覺得文科要靠理解,死記沒有用,而且對于抄寫參考答案,他也要看這個人講得有沒有道理,“我覺得講得有道理,我才記下來。”
這導致他之前考理科時,在考場上總是做不完試卷,他感慨“題量太大了”,也因為如此,他在去年轉考了文科,今年也是如此。
“有些人認為,我不斷地考試是為了完成家族里出一個大學生的愿望,其實并不是,那樣我背負的東西也太沉重了。”梁實說道。
梁實放在茶館角落的復習資料。朱高祥/攝
2006年,他走出考場,被一家電視臺攔住采訪,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至于說了什么,他已經完全不記得,只感覺當時滿是震驚。而被稱為“高考釘子戶”后,梁實經常面對鏡頭,已經應對自如。對于炒作的嫌疑,他覺得是無稽之談,“最開始幾年,如果有人這樣說,還可以理解,都這么多年了,還這么說就沒道理了,畢竟我也沒利用名氣去達成什么目的嘛。”梁實直言。
卡秋莎茶館附近的餐館老板建議梁實趁著熱度,去直播帶貨掙點錢,他兩手一攤,“我弄不來這些。”
兩年前,因為拆遷,梁實關掉了自己經營多年的建材廠。沒了工作后,梁實稱自己現在就是一個“耍人”,每天有大量的時間用來復習備考。
“我覺得我可以考個接近500分的樣子,我不虛夸。今年應該是我最后一次高考,比較有信心可以考上重本(重點本科)。”梁實說完,哈哈哈大笑起來。
他不知道大學專業
每天早上,梁實都會從家出發,坐半個小時的地鐵來到卡秋莎茶館,然后在這里從早坐到晚。
梁實站在卡秋莎茶館門口。魯杰/攝
2011年,他與兒子同時參加高考,成為“戰友”。那一年,兒子考上了,他還是落榜。“兒子考上大學我是很欣慰,可是我的大學夢,只有自己考上了才算圓。”梁實在兒子去讀大學后,繼續他的高考路。
最開始考試時,梁實還會因為年紀過大,被錯認為是學生家長,被攔在考場外。而如今,已經很少人會再認錯他,還有人會拉著他合影。
梁實向記者展示過去幾年的準考證。朱高祥/攝
這么多年下來,“高考”已經成為梁實生活的信念。一杯茶,一張小書桌充實了他的日常。他稱自己對吃穿都沒有什么追求,衣服經常是從地攤上買的,“高考”成了他最大的興趣。
梁實的計劃是考上重點大學后,就去上大學,而對于想要學什么專業,梁實還是如一個懵懂的中學生一樣,完全不知道。
“以前讀理科,我想學數學。現在轉到文科后,可以報什么大學,有哪些專業我都不曉得,我沒看過那些,腦海里完全是空白的。”梁實沒考慮過高考之后的事情。
他喜歡走一步看一步,覺得大學那么多專業,肯定能選到自己喜歡的。但到底喜歡什么,他也不知道。
記者問梁實,如果回看自己的一生,大半輩子都花在了高考上,會不會后悔?他表示,自己從不會后悔。
“我踮著腳,只是為了摘到那只蘋果,腳痛一些又有啥子了不起。”梁實認真地告訴記者,他樂意付出,不信付出沒有回報。
下樓梯時,一位在茶館角落辦公的年輕人認出了梁實,向他打招呼。 “我很久之前就知道梁老師的故事,也很敬佩他一直為自己的夢想奮斗。梁老師加油,你肯定可以的。”這位年輕人熱情鼓勵梁實。
梁實突然有些不好意思,摟著胳膊,手不知道往哪里放才好。
他曾年入百萬
高考之外,是梁實不太為人所知的人生。
1992年,從木材公司下崗后,梁實做過各種買賣,電視、五金、男裝,還在成都開了個木材批發門面。
做服裝生意時,因為周邊類似的商鋪還比較少,梁實靠此掙了一筆小錢,“錢雖然不多,但也比上班強多了。”
但梁實的生意并沒有止步于此,靠著自己在木材公司做業務員的經歷,梁實的木材批發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當時僅一年,梁實就掙了100萬元。
“在當時,這個數目還是讓很多人羨慕的。那個時候,普通工作人員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兩三百塊錢,我一年收入頂得上他們幾十年的收入呢。”這個生意做了多年,至于到底賺了多少錢,梁實沒有透露。
那些年,梁實買了罕見的“大哥大”,也成為成都街上最早一批開私人小轎車的人。“當時花了幾萬塊錢買了一輛汽車,不是什么特別好的車子,我都忘記什么牌子了。”梁實對記者說。
后來,梁實不再滿足于木材批發,投資蓋了一個建材廠。但生意沒有延續之前的紅火,廠子自營業起,就幾乎一直虧損。梁實評價自己,對待建材廠就像對待高考一樣,“總覺得明年會好起來”,但一年年就這樣過去了。去年,他終于狠下心把建材廠關掉了。
梁實所在的卡秋莎茶館一角。朱高祥/攝
后來因為把過多的心思放在高考上,梁實與家里人的關系不是太好,更是不愿意提及兒子。“跟兒子之間交流不多,話說多了也容易起沖突。之前家里人對于我的高考,都是不支持的,現在也變得無所謂了,不管不問。”梁實告訴記者。
但在妻子看來,梁實參加高考“能算是一件好事”。決心參加高考后,喜歡打牌的梁實不碰牌了,妻子覺得這也好,至少不“往外送錢”了。
比起互聯網上引發的熱議,梁實周圍的人,對于梁實高考的“瘋狂”行為并不關心。雖然梁實信誓旦旦地說今年重本沒問題,但周圍的人并不看好。
茶館老板覺得,梁實就是把高考當成了一種愛好,可以理解,但不相信他能考上重點大學。
“他能考上,我手板心煎魚給你吃。”茶館老板說。
這句俗語在四川話里的意思是,不可能辦到。
除了梁實,還有這些高考“釘子戶”
唐尚珺
他出生于一個廣西農村家庭,今年已經35歲了,他將第15次參加高考。期間唐尚珺被重慶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名校錄取,不過他都放棄了,稱自己只想考上清華大學。
康連喜
遼寧市的一位普通農民,2002年54歲的他再次邁入高考考場,這一考就是19年,被稱為“高考爺爺”,從來沒有考上過一次。
曹湘凡
1968年生,湖南省常德市人。1987年,曹湘凡第一次參加高考,接下來的20年,他考了13次。最終,39歲的他接受了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的錄取。
吳善柳
1982年出生于廣西。從2000年至2014年,吳善柳參加了10次高考,并多次考上北師大、中山大學等名牌大學,但他都選擇復讀。2011年他曾被北大醫學部錄取,但放棄就讀。最終,32歲的他被清華大學錄取。
黎俊
生于湖北省通城縣。他2000年第一次高考考上的學校不理想,9年時間里,經歷8次高考。最終于2008年,黎俊25歲時考進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