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經濟網 小西
先上段子,幫大家入戲——
如果生命還剩8年,你打算做什么?
我們做 《5年高考3年模擬》。
2016年的高考馬上要來了。這幾天,南方和中部個別省份的考生和家長好像有些不爽。其實,全國各地的同學,提起高考,都是又愛又恨,包括被“地方上的同學”各種羨慕嫉妒恨的北京同學。
誰說北京的錄取分數線低?只不過清華、北大等高校對北京生源的錄取率高一些罷了。但哪個地方不是這樣?復旦大學招的上海考生不多嗎?浙江大學招的浙江考生不多嗎?西部地區個別省份考全國的高校都被照顧呢!
而且,北京許多學校更重視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我們不僅要讀書考試,還要培養各種能力,上各種班,壓力也很大。北京孩子上清華、北大也很難。為了讓孩子上個更好的學校,有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其他省份去讀書,然后再回來參加高考。競爭也很激烈。
作為文科生,我覺得北京好的文科類院校比較少,只有北大、人大、北師大等少數幾所,不像理工科的高校那么多。相對理科生來說,我們文科生的選擇面比較窄。我這么說,大家會不會罵我?我只是從個人的角度說我的感受。而且,北京的語言類學校對男女考生嚴重不公平,比如北語、北外,女生要比男生考的分高很多才能上。
江蘇高考歷史上,曾經有過唯一一屆魔鬼程度創紀錄的“3 大綜合”,也就是語數外3張考卷+物理、化學、歷史、政治、地理、生物一張大考卷。聽著就很崩潰有沒有。9門功課哪門也不能偏廢。很不幸,姐就趕上了這一屆。
姐所在的高中是江蘇省一所國家級重點高中。高二畢業時,我們已經學完了高三的課程。于是整個高三我們都在復習、提高;做卷子、改卷子、講評卷子……做完了各種官方模擬卷,老師就自己出題組卷,那叫一個“暗無天日”啊。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高一時班上來了兩個北京的借讀生,托了親戚到我大江蘇的學校來接受“魔鬼訓練”的。她們的成績比我們班的倒數第一還差很遠!最終,她們回到北京參加高考后,都考上了北京還不錯的二本。
姐還算沒白吃苦,考上了江蘇本地一所211學校。班上有一位北京同學,一問高考分數,比我差了100多分啊(當年,北京采用“3 小綜合”,總分和江蘇卷一樣為750分)。不過人家挺淡定:要不是成績差,誰到外地上大學啊。
我對高考最大的不爽有兩個:一是相關政策沒照顧人口大省,二是河南沒有特別好的大學。
河南人多,高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填志愿時,學校要求:在河南招生的任何一所重點高校都得有人報考,但不能同時有兩個人報考同一所,一是避免同學之間競爭,二是保證每個成績好的同學都能上重點,三是確保學校的升學率。我當年想報考四川大學,但有個同學也報了,班主任就做我的思想工作,想讓我報西部的一個重點高校。我不愿意,班主任就聯合我父母一起做我的工作,他們說:我是應屆生,成績起伏很大,那個同學比我成績穩定,估計我考不過他,等等。我就同意了。結果,高考成績出來,我比那個同學分數高。我一個多月沒搭理我父母和班主任。第二個不爽就是河南沒有特別好的大學,如果有,我也不用千里迢迢跑到西部讀書了,河南考生的競爭也不會這么激烈。
我對高考最大的不爽有兩個:一是省內競爭比較激烈;二是福建好的大學不多,選擇余地比較少。
因為福建的小孩高考都不太喜歡出省,幾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會擠破頭往廈門大學那邊報,所以廈大可能原本的錄取分數并沒有那么高,但是被省內的學生給擠上去了,特別高,搞得我們考廈大也比較難。
福建好的學校太少,一般最好的、不喜歡出省的學生都去廈大了,其次的去了福州大學,再來就是省內普通的學校了。選擇余地太小。而且,北方的名校在我們這里招的人非常有限。
作文題目神馬意思?
小吳,安徽人,2007年參加高考
我對高考最大的不爽是作文題“不知所云”,坑人不淺。
連續多年,安徽省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都被“吐槽”,因“不知所云”“晦澀難懂”而走紅網絡。有一年的題目是“提籃春光看媽媽”,有一年的立意角度是“彎道超越”,還有一年的材料是“不深不淺種荷花”,更離譜的是有一年命題是“梯子不用請橫著放”……雖然都是角度自選,但是材料和題目生僻啊!這些與學生生活距離遠,導致學生不會寫、寫不好的作文題目,真是坑人不淺。
700 多分才能上清華!
小周,山東人,2004 年參加高考
我對高考最大的不爽有兩個:一是分數線高,二是侵犯隱私。
山東省分數線特別高,我們那年文科、理科一本線要600 多分,如果一個理科生要考清華,要700 多分!而且,為了抓作弊,每個考場都安裝一個高清的攝像頭,360 度無死角,我認為很侵犯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