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鳳凰新聞客戶端特約撰稿人王鉆忠
作者簡介:王鉆忠,男,湖北荊州人。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精通戰史,在國內著名軍事歷史論壇擔任版主,曾在《戰爭史研究》、《突擊》、《現代兵器》等著名軍事刊物發表多篇文章,出版有著名軍史著作《征服:羅馬人的故事》。
2000多年前,曾經有一支部隊被稱為虎狼之師,2000年后的今天,經過多部影響力頗廣的紀錄片,小說,電影,電視劇的渲染,這支部隊擁有了很多的鐵粉,部分人甚至認為它足以橫掃希臘、波斯、乃至赫赫有名的馬其頓軍隊。
讓我們先從史料角度看看這支軍隊的面貌。韓非子初到秦國的時候,他所看到的秦國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p>
翻譯成普通話,意思是: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戰國策》里張儀曾如此描述秦軍:“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
從這兩段難得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秦人作戰熱情很高,無畏生死。而且即使面對披著戰甲戴著頭盔的敵手,也敢于在不穿盔甲,不戴頭盔的情況下奮勇作戰。
上世紀70年代,秦始皇兵馬俑得以發掘,讓我們有幸能夠一窺秦軍的原貌。
古代國君為了死后繼續享受擁有財富和地位,死后不僅會陪葬大量財物,還會讓一些賢能的臣屬陪葬。比如素有五霸之名的秦穆公,死后“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p>
在筆者的印象中,至少在古代希臘、羅馬,是沒有這種殘忍的風俗。
后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天下諸侯也覺得用活人陪葬有些野蠻,于是改用陶俑,而兵馬俑就是陪葬秦始皇的御林軍。
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御林軍,這支部隊想必是精銳中的精銳。兵馬俑個個身高180以上,部分士兵身高190以上。要組建一支身高180以上,成員近萬人的部隊,不要說在古代,就是在人口爆炸的當代社會,也絕非易事。
然而當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秦軍的武器裝備上的時候,卻發現這支地下御林軍的裝備并不算精良。
首先,秦軍兵馬俑基本沒有頭盔,兵馬俑出土的頭盔屈指可數。如此要害部位,卻無頭盔,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其二,盾牌裝備率很低,也未見專門使用盾牌進行掩護作戰的部隊,兵馬俑出土的盾牌屈指可數,首次出土盾牌是在2012年,它高70cm,寬50cm。
盾牌是重要的護身裝備,如漢軍精銳部隊作戰時,常?!扒靶谐株?,后行持弓弩”。秦軍裝備率低可能是因為秦軍主要使用雙手作戰兵器,如弩,長柄的矛與戟,都需要雙手才能使用,無法再用盾。
其三,披甲率不高,大部分弩手身無片甲,甚至部分近戰士兵也無甲。從史料與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末期雖然出現了少量鐵甲,但是皮甲仍然是主流,綜合兵馬俑身上甲片來看,基本應為皮制鎧甲。
很多網友不敢面對秦軍裝備并不優良的事實。
于是他們說,秦軍護身裝備少,是因為秦軍的尚武精神,以及出于對重賞的追求,而覺得沉重的頭盔和盔甲妨礙他們殺敵立功。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并不成立。如,秦軍大部分弩手無甲,但是在隊長位置的弩手是有護甲的。又如,秦軍戰車上的馭手,防護十分嚴密,從頸部到腳部,從肩膀到手指,都被甲片嚴密的覆蓋。可見,秦軍并非不重視護甲,而是全面裝備護甲有點力不從心。
秦軍全面裝備護甲力不從心,其實從史料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如商鞅剛到秦國時,諸侯六國都視秦國為落后地區,“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
細細解讀《商君書》,商鞅所進行的變法,主要是鼓勵民眾專心耕戰,對于有學識的人,手工業者,商人都進行打壓;對于普通民眾,則讓他們既不能隨便流動又愚昧無知。
試問,在這么一種社會環境下,大秦帝國的工業又如何會進步呢?
言歸正規,在兵馬俑發掘的武器中,青銅裝備是絕對主流,鐵兵器出土的很少,青銅無論是硬度和韌性都比鐵有不小的差距。遠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人就普及了鐵兵器得到使用。
很多網友同樣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于是他們搬出化學,冶煉學知識,使用大量專業名詞描述這個問題,期望論證早期的鐵兵器不如工藝成熟的青銅兵器鋒利。好在古人曾經對鐵兵器有過論述,如羋月的兒子秦昭王曾說過:“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也。”(引用自《史記》)。
可見,說早期鐵兵器不如青銅兵器是站不住腳的,只是以秦國當時的科技水平,秦軍只能大量使用青銅兵器。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當時的西方古典文明。
公元前480年前后,希臘城邦和波斯帝國進行了多次的較量。古代希臘人的裝備有著較為詳細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實物。
陽光漫不經心的照射在美麗的愛琴海上,在沿海平原上,正在列陣的是希臘城邦的戰士,他們中的翹楚是斯巴達人,雅典人,底比斯人。鐵制的長矛矛頭在陽光下閃著寒光,青銅盔上高聳的稚羽隨風飄揚,讓戰士顯得武威雄壯。他們通常排成縱深大約8人的橫隊,前排戰士左手挽著足以遮蔽半個身體的青銅盾牌,一個盾牌緊挨一個盾牌,在盾牌以下,希臘人使用脛甲防護小腿以及膝蓋,假如敵手奮力沖破希臘人的盾墻,還要面對希臘人遮蔽著胸腹的青銅胸甲,如此在正面,希臘人用青銅組成一道整齊堅固的防線。即使素以騎射見長的波斯人,其漫天箭雨也難以撼動希臘人的沖鋒。
當他們與驍勇善戰的波斯人戰斗之時,古典史學家反復強調,雙方的勇氣與戰斗技藝可謂旗鼓相當,決定勝負的關鍵,是近戰中希臘人擁有出色的護身裝備,而波斯人則十分缺乏護身裝備。
鼎盛時期的希臘城邦可以提供數萬名裝備優良的重裝步兵,全部作戰部隊則達到十萬以上。
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曾說到,出兵10萬,其中有3萬是輜重后勤部隊,如果遠距離出征,需要運送糧草的人員30萬人。
李靖兵法也曾說“授兵二萬人……餘六千人守輜重”,后勤輜重人員的比例與沈括相當。如果希臘人輕重部隊出征7萬人,那么較遠距離的出征,其總人數也可達到40萬人,動員能力比秦差不了太多。
因此,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秦軍在同時代軍隊中裝備水平中等偏上,比起希臘戰士的裝備差的有點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