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17.01.13
《清靜經》是極為重要的道家養生經典,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清靜經最大的特點在于不講有為的修行方法,而是要人從內心著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悟道養生。 如何修得內心的清靜呢?清靜經中提到了一種重要的概念:觀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焉,到如是之際,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是言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
“湛然常寂,寂無所寂。”言其大定,無人無我,混混沌沌,一派先天矣,欲豈能生?
儒家講:人欲盡凈,天理流行。佛家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家講:虛其心,實其腹。皆是言觀空之道,雖曰觀空之道,亦不是頑空枯坐,不過去其雜念而已。
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它沒有了。到此地步,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因為有所在,即不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靜呢。但是寂靜到了極點。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時的心性,已然離開塵俗的境界。私欲雜念,怎能夠再生起來呢?私欲雜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這才是真實的清靜呢。
懼留孫(道教神仙,元始天尊的第四位弟子)有詩曰:空形空象空仙方,空寂空新空性王。空里不空空色相,真空觀妙大文章。玉鼎真人(元始天尊門下,姜子牙的同門師兄,)有詩曰:無為大道是觀空,不是枯禪修鬼童。若得明師來說破,無形無象結玲瓏。
可見道教養生一直重視“觀空”,運用得法可享清靜澄心,益壽延年。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