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太厲害了,孩子上初中都第二個學期了,去年以來有同事,有朋友經常會拿著一些個訂閱號、朋友圈文章來問我,我對那些文章大部分的評價就是隨便看看,不必當真。被問得多了,本著“不想當大廚的司機不是好地瓜”的心情寫出來一些文字,一來是想記錄一下孩子這幾年的經歷;二來可能會有拋磚引玉之效,有網友高士幫忙我正身則己;三來興許會有渡人渡己的緣法也未可知;四來去年在家長幫翻了不少帖子,回饋一下,減少一下需要了解楓楊的家長翻找時間,同時也減少一下無效信息。題目雖然是楓楊的干貨,但是我寫的內容很可能不限于楓楊,既然說是干貨,寫出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或有公開的信息源可考的,或有實際數據支撐的,大風刮來的路邊社,教育局的熟人某某說,可有辦法的朋友操作的這些消息來源,我是不會采信的。所以文中讀不到獨(xiao)家(dao)消息,最新揭(che)秘(dan),有這部分愛好的網友請及早繞路,不要耽誤時間。我是一個學工科的,喜歡看的是正(bei)劇,意思就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對命定性和有統計規律支撐的結論一向言之鑿鑿,很不討喜,令人厭惡,先道個歉,求不喜勿噴,但是我基本上不會耍不給約束條件,隨手扔信誓旦旦的結論這種流氓的。
先放上一些個FAQ(高頻率問答):
1.楓楊的英語教學確實課時比較多,每班都分A、B班,人數大致相當,按照入學總成績分的,B班有不少英語實力很強的,超過A班的同學。教材是劍橋體系的《English in mind》,A、B班老師,教材無差別,這個班A班老師同時是另外一個班的B班老師,B班的學業要求、作業量等要超過A班。順便說一句,楓楊的英語老師水準真的很好。
2.一共四棟學生宿舍樓,男女生分棟,女生樓除了開學和期末需要男家長抗鋪底、行李的時候可以上去,其他如周三探視,周末接人的時候不允許男家長進樓。宿舍進深長度比較可觀,每間宿舍住6人,一列3張上下床,兩列一共6張上下床,學生都睡在上鋪,下邊沒有床鋪,是寫字桌和立柜。楓楊的女生比較少,只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宿舍有空調,宿管老師按時開關,時間和溫度很貼心。
3.食堂有三層,辦的不錯,比鄭州大學的一般食堂的水準要好,聲明一下,我不是鄭州大學的,隨便舉個栗子,沒有黑鄭州大學的意思。
4.楓楊一年級學生要求必須住校,其實到三年級亦然,可能會有個位數的走讀學生,家長就不用考慮陪讀的事了。
5.關于楓楊的學霸。對照河南商報公開刊登的2017年度 耳關 合 木不 獲獎名單,據我的不完全統計,當年考入楓楊的孩子們參加 耳關 合 木不 并取得名次的有300人出頭(有不少實力很強的學生并沒有去考 耳關 合 木不 ),從第1名到第1200多名都有,其中1等獎的孩子有接近50%選擇來楓楊上學,2、3等獎的分布就比較分散。但是,從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看,經過一個學期的中學學習,孩子們的成績跟 木不 賽的排名幾乎沒有關聯。這一點,入校時,老師就會跟孩子們說明,以前的成績并不能不代表什么。。。
6.關于考試。楓楊入校后并沒有分班考。周考、月考的頻率沒有字面上那么高,一般一個學期有兩次月考(一般考4到5門課程),一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其他的按照教學進度的小考試都叫周考(并不會一周考7門,一般一周有個1到2門作為周考的考試)。
7.關于楓楊的Tag,而不用Title,實際上沒聽說過楓楊的人們遠比知道楓楊的人們多太多了。楓楊的同學們并沒有把自己太當作一回事。學校會強調和宣講外國語學校的榮譽,自己學校的榮譽,班級、小組的榮譽,孩子們對外國語學校和楓楊的認同度確實很高,幾乎所有孩子的中招目標都是外國語學校。已經經歷一個學期,我對楓楊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下面就我體會的隨便一說,您隨意那么一聽吧。楓楊的管理模式,所謂的量化分是貫穿始終、最重要的一環,目標應該是通過規范日常行為來養成諸如生活獨立,自我管理,珍惜時間,提高效率,合理規劃,形成自律之類的素質吧。關于培養目標,對我們家而言,就是成為有志于學,期望走學術道路的學生。
至于街面上流傳的所謂“軍事化管理”,“魔鬼訓練營”的標簽,我的看法是這種說法是標準的由己度人,我們大都是普通人,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那就是我們看到的總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尤其當下獲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在技術層面更加“貼心”的給我們所得即所求。。。以上是我塞的私貨,不展開說了。
小學生和低年級中學生,具備方向感這種事顯然是很高級的要求,平常很難看到有這樣的小學生和低年級中學生。我們這屆家長流傳最廣的具有方向感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種很有究極奧義感覺的話語,真的是天生圣人才講得出。我們在六年級的時候說過想要精通9門主要的外語,我感覺這種勉強算是一個方向,因為太具象了,不夠抽象,更不夠宏大敘事,“探索宇宙奧義,征服星辰大海”,這樣的話嘴上說的才夠響嘛。其實,我想說的是初中階段確實是孩子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自我認知,人生認知開始覺悟的最重要的階段。
學有余力,開始在興趣和愛好的驅動下對某些學科開始深層的學習和探索,并且學有所長的這部分孩子在學業和學科的方向感上覺醒會比較早,這種身邊的同齡人相互影響,甚至不經意之間的幾句話交流,都要比家長碎碎念一整年效用還高。想想看,在學業上有目標,有方向,有自我驅動的能夠自主學習的孩子,是不是我們嘴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在楓楊,這樣的孩子很多。。。很多。。。我們孩子同屆有一個很著名的同學,為了不產生冒犯,不具體說,人家的具象目標就是可以隨意選專業的去哈佛念本科(我猜的),人家的宏大敘事的方向感,我猜不出來。。。
我們是在金水區上的小學,不是鼎鼎大名的省實驗小學,緯五一,文化一,優勝路這些老牌校,就是姥姥家隔壁的普通一所,每天自己接送。放學路上我會很認真地問她,今天過得開不開心?班里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情?跟朋友們相處的好嗎?每天這樣問,大部分時間得到的回答是簡短的,有時甚至是敷衍的,這種興致缺缺的時候,我就自話自說的開始講古記,反正自己肚子里有貨,三觀又正,先講的是東漢風尚之美到魏晉士族門閥崛起,講的閨女一臉厭惡:“最煩什么歷史了,聽都聽不懂!”所幸還是有正反饋的時候,她會講一講學校里的事情,小朋友之間發生的趣事。沒錯,我就是在說陪伴和溝通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環節,并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上會是三七開,七成在家庭。
直到我們五年級了,突然樓下的同事拿過來幾頁小學數學題目求解答,開始我沒在意,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幾乎每天都有題目找我做,還要求過程和方法都得是初等數學的,盡量詳細,讓小學生自己能看明白,實在搞不清狀況,就問這是干啥了到底,回答是她們家上六年級,要考初中,上補習班成績提地不理想,要另外多刷題,小孩不會做的需要她自己去跟孩子講題。我就多聊了幾句,加上想起來十幾年前單位里有個大姐每天神秘兮兮的帶住孩子去參加各種分校招生考試,我才意識到我們也該整整明白小升初這回事了。說到這,有必要檢討一下不少金水區家長莫名其妙的傲嬌,我曾經也是其中一枚,具體就不展開說了。心路歷程神馬的不再多說了,直接切換到我整理出的結論。
中國的各級升學考試本質上就是篩子,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那么多,漫長的可以預見的時間里就不可能都優質了,拿考試篩人是最具可操作性、最公平的辦法。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初中不用考試入學,民辦初中靠的是招考錄取,累積了10年的羊群效應,民辦強校和公辦學校的比較差異就這么一步步放大出來了。民辦強?;旧隙际悄贸鰜?0%的入學名額招考入學,拿2017年的數字來說就是35000名(鄭州市區當年小學畢業生大概65000人)參加階段性評價的小學生里篩出來2000人進入那幾所全市人民都想去上的民辦初中。算出來的5.71%這個比例看起來很猛,實際也就那么回事,2017年河南省高招985高校的錄取比例是1.2%左右,以后要說一流高校了,鄭州大學可以獨力把這個比例抬高到超過2%了,如果到明年大家拿A類一流高校錄取比例出來比,可能我又說早了。
教育主管機構把民辦學校小升初招考這個事攬過去,搞成集中統一階段性評價,正視了現實,敢于去擔責任,對家長來說省了不少麻煩。今年教育部在兩會期間喊減負,又強調了一下各種之前就有的規定,搞得天下懵圈,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門也都是在觀望、博弈、等待中制訂新政。
目前學生要做的就是完成學業要求,做好能力訓練,街面上飛的各種騙關注、騙流量的謠言,不要過于去在意,平白增加焦慮。我看了一下連續兩年的卷子,可以說,出題人費了心思,體現了能力考查,對知識占有強度沒有過分的要求。我的感覺是閱讀量大,見識廣博,理解力強,小學課內的語言邏輯和初步數理邏輯的訓練優秀的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績,刷難題和超前學習并不能體現出太多的優勢。當初我是先問哪個學校招分最高,就給孩子把目標定到楓楊了,反正有“法乎上,得其中”這句話嘛,然后再去做考察學校的事。每個家庭都不盡相同,每個孩子亦然,選學校一定要適合孩子,不僅要考慮孩子的學歷、性格、愛好,還要有的是學校的管理、師資、氛圍、風格跟孩子的特質搭不搭,加上走讀和寄宿的自我考量。
我是給不出來一個很有操作性的評估辦法,不用問我了。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成長性和適應力往往會超出家長的預計。再往后就是走一步看三步,中招的分配生制度必須清楚,高校的自主招生和保送政策要有所了解和規劃。所謂鄭州市高中大三甲學校生源地學校,這幾所民辦初中加上公辦的外國語中學,孩子從入校就被學校打上標簽,走上中招志愿的套餐之路,這也是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清楚明白的。到了六年級,我們去上了備考班,三門都有,一周一共十節課的樣子,孩子的水平漲沒漲,我沒太看出來,但是有人幫助孩子去做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建設,對我來講,這樣就已經達到預期了。具體的備考我不覺得有什么好講的,略過去吧。有一點值得說的就是,焦慮是會傳染的,放大的,家長要把心態放正,杜絕焦慮,從我做起,不要影響到孩子。我們入校名次在200名之前。小學同班的同學報楓楊的4人,都考上了。
一、我們著手有點晚了,很多前期工作沒來得及做,比如講,收到錄取電話的第二天,我跟太太還在努力嘗試說服自己下決心要去陪讀,愚昧啊愚昧!回頭看看,能給大家的一些經驗就是早一點親自去學校做調查,有網友給的辦法就很不錯,周五下午去學校門口找接孩子的家長聊天,走進校園做方方面面的觀察和調查。對孩子和各個意向學校都有清晰的直觀、客觀了解以后,做匹配度的排序,確定目標學校。這個工作應該在6年級之前完成。確定目標學校之前,不要帶孩子去校園參觀,切記,切記。
二、關于外國語中學推薦生,如果想去外國語中學念書的話,我見過的成功率比較高的模式(只見過金水區的),5年級開始跟備考班刷題(6年級還得刷),6年級上學期學完新二。不用找我實證,我們沒考贏外推,也沒走這個路數。
三、數學競賽,這個真的需要興趣,我們是沒有上過奧數班的,我開始的想法是孩子如果在數學方面展露出一點興趣的話,我自己來教她,甚至教材之類的我都選好買回家了,然而到最后也沒有用上。檢討是,家長不要過于被動,可以主動引導興趣,早一點現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這學期孩子竟然主動問我,把我早備下的七年級奧數教程拿去看,讓我很是刮目相看了一陣,打算陪她訓練1到2個學期。關于競賽的套路,我也是后知后覺的,是在入校后連續兩個學期的校內數學競賽班選拔考試,我們都沒考贏,才發現考贏的那票學生都是從1、2年級上奧數班,在不斷地班型升級后進去競賽班,基本上形成了半固定的小圈子。這個路數,我們是沒興趣的,再走一遍的話,我會至多在4年級開始攀爬班型,兩年考不贏競賽班,還是會放棄數學競賽這條路。初中以后還有其他競賽可以試試看嘛。講真,競賽不光是對高校自主招生有用,進入大學后,競賽出來的學生在專業道路上一般會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