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本、碩、博優秀畢業作品展”于2016年6月8日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展覽館拉開了帷幕。書法系每年的優秀畢業作品展都讓人充滿期待,今年也不例外。本次展覽二十余件作品,涵蓋了本、碩、博各個層次,無論是狂放的大草、古樸的篆隸,還是典雅的小楷、精致的印章,都充分體現了該專業傳統藝術教育的規律和特色,也展現出莘莘學子深入古典的情懷和探索創新的視域。
本次展覽自8號開幕將持續5天,今日將推出“導覽日”活動,歡迎各位前來觀展、指導。
展覽時間:6月8日——6月12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2號樓1樓展廳
展廳現場
崇麗獎學金
指導 沈浩/沈樂平/張愛國
作者 馮立
題目 蘇東坡《雪堂記》
說明 唐代楷書以用筆靈動精致、結體雍容端莊為人所激賞,其中歐陽詢、褚遂良的作品又可以說是唐楷的代表。此件作品取法歐、褚二家,以歐陽詢的剛健清逸為基礎,以褚遂良的飄灑峻秀為發越。用筆以精整含蓄為主,而將提按的對比加強,并偶間以行書的筆意,使整幅作品富有明顯的節奏感。在用字上作品并不局限與唐代楷書的寫法,也偶爾使用隋及北朝的一些結體,使作品氣息顯得更加高古。作品書寫的紙張為四十余年前的宣紙,不但有利于墨色的表現,也使作品富有淳厚深穩的感覺。
金獎
指導 祝遂之、孔令偉、沈浩
作者 陳碩
題目 《草書自作文》六條屏
說明 本作品選擇了作者平日的兩則讀書筆記作為書寫文本,前者涉及印章史,后者談論年譜與學術史,文辭洗練雋永。而在書寫時都轉化為了豪邁跌宕又宏闊大氣的草書,一組六屏,其中于粗細、大小、方圓、向背、濃淡、枯濕、離合之間穿梭變化,卻又整體性地呈現出一種動靜調和、情理兼容的美感。
指導 張愛國老師
作者 鄭力勝
題目 楷書《子虛賦》
說明 從去年12月份開始,我就在準備這幅作品的創作,在第一遍樣稿出來之后,決定以大幅楷書來創作這個內容。這幅作品的內容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取法歐陽詢與歐陽通。寫唐楷容易陷入規矩的泥潭之中,因此,我決定用羊毫筆在生宣紙上書寫,這樣,整幅作品的效果就顯得非常厚重。
銀獎
指導 沈浩沈樂平張愛國
作者 胡裔濤
題目 《李太白詩兩首》
說明 以旭、素、山谷法,并參以明清意趣,反復調整,得此巨幅狂草。大字重在氣象宏闊,對線條的把握不因尺幅的巨大、書寫速度的迅疾而失于精微厚重;對空間的營造力求豐富多變的構成方式,避免單一和慣性書寫;整體效果更傾向于通過筆墨形式語言來體現完整的創作情感,追求淋漓恢宏的藝術效果。
指導 韓天雍教授、陳大中教授、白 砥教授
作者 卿三兵
題目 草書《季惟齋論書一則》
說明 《書譜》是我早期深入學習的第一本字帖。從書譜中,我收獲了筆法、字法、章法、氣息,以及如何學習古人法帖。對于《書譜》的學習,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體悟,也產生出不同時期的面貌。此草書作品長300cm,寬33cm,書當代學者季惟齋先生之書論,同時摻以二王草書之意,是我對《書譜》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高陽
題目 黃庭堅論書詩
說明 該作品書寫的內容是黃庭堅的《以右軍書數種贈邱十四》。
作品取法《石門銘》,以表現魏碑的體態飛逸,雄強開張。
作品名稱:篆書
節選《尚書·旅獒》
作者名稱:陳加昂
指導老師:張愛國(副教授)
作品材質:紙本
作品方式:斗方
作品尺寸:300*300cm
創作時間:2016年5月
個人說明:大篆者,備萬物之情狀,極為生動。鄧以蟄所謂“滿天星斗”者,《散氏盤》之佳也。這件作品取法《散氏盤》與《大盂鼎》,不拘于形,而重其神。創作中力求體勢有趣而不輕佻,點畫多變而不造作,希望達到欹正相生、天真活潑的視覺效果。
指導 張愛國老師
作者 李炳逸
題目 《米芾海岳名言>》
說明 作品內容節選自米芾書論《海岳名言》,小件尺寸為68cm×38cm,由生宣書寫。
銅獎
指導 白砥
作者 郗忠民
題目 篆刻組件
說明 本組篆刻作品于去年夏天開始創作,歷時將近一年時間完成。風格以戰國古璽為主,印蛻原作大小在2~4CM之間,印蛻放大是印章作品展出的形式之一,能夠的凸顯出其形式感和視覺沖擊力。
指導 陳大中教授
作者 丁翱陽
題目 隸書《出師表》
說明 此件作品以石門頌為基調,創作諸葛亮出師表。作者將碑額、正文與題跋三者進行了明顯的對比,力求對作品形式有所展現。碑額粗重。正文大小、粗細、空間、倚側、墨色等變化較多。以朱砂作跋,字形略小。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朱雨彤
題目 吳興賦
說明 選擇這篇內容是因為平日對趙孟頫關注尤甚,而吳興賦是其早期文學代表作品(后被列入《松雪齋集》之開卷第一篇)。此賦乃趙孟頫二十余歲所為,他在文中自豪地謳歌了家鄉之富饒美麗,又列數歷代之才俊名彥,并對故鄉的淳樸民風作了熱情贊譽。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東澤詩源
題目 《二十四孝》組印
說明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本組作品主要取自漢印、古璽。然后以元朱文作為點綴。漢印的渾樸自然、古璽的形式豐富與元朱文的婉麗娟秀。三者同時展現,從而使作品更加豐富。并且通過和亞克力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展覽形式,很好的體現了“中西合璧”。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鄧暉
題目 隸書《蘇軾孫莘老寄墨四首》
說明 此幅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主要取法《西峽頌》、《張騫碑》、《肥致碑》等漢代隸書碑刻,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個人對漢代隸書的認識,在章法上更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呼應以及墨色的變化,在字法以及筆法上借用了一些篆書的筆意,在形式上選用六條屏組件,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前的展廳效果以及充分表現漢代摩崖的壯觀之勢。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胡雷鳴
題目 楷書錢偉強《杭州賦》
說明 該楷書全篇一千五百馀字。主要取法歐、虞,亦略帶褚意。在創作中,心無一物,力求表現出和靜之氣息。
參展作品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東澤詩源
題目 篆書條屏
說明 該篆書四條屏全篇85字,節選自包世臣《答熙載九問》。主要取法鄧石如、吳讓之的書寫風格,旁兼趙之謙體式,意圖追尋一種清新灑脫的用筆和章法氣息。該作是在去年接觸吳讓之小篆作品《望岳》之后得到的創作靈感和啟發的。深感吳氏蒼茫沉渾的用筆,以及字里行間所透出的濃濃文氣,使我心向往之。幾經修改,仍存有許多不足,還望各位師友同道不吝指正。
指導 張愛國老師
作者 鄭力勝
題目 篆書 《美院賦》
說明 “天地賦形,萬物儒涵,惟藝通神,足測幽微。”這幅作品所采用的內容是錢偉強老師為中國美術學院所寫的賦。此賦涵宏萬有,典則瑰奇,運古事以狀今情,無不臻妙,浣誦再四,能不佩乎!這幅作品是一副小篆作品,兼有《嶧山碑》,《三墳記》風格。點畫圓潤,結體開張舒朗。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楊曉
題目 《琴賦》六條屏
說明 近歲自喜漢隸淳璞之質,古雅端莊之態,而常尋諸碑要訣,《禮器》、《乙瑛》、《史晨》間亦有得。以習操縵二年,因以所書嵇中散《琴賦》,款文楷字錄自《琴史》。作品正文一千七百餘字,以隸意書,頗獲進益焉。
指導 沈浩/沈樂平/張愛國
作者 馮立
題目 《端居印可》組件
說明 在美院七年的求學時光里,我的篆刻創作實踐得以系統的研習,尤其在三年的碩士學習期間,我將主要精力放在精工與寫意兩個方向,追求刀與筆的融合,所謂工而不匠、放而不野。此組作品基本涵蓋了本人碩士研究生階段在篆刻上的實踐體會,旨在通過兩個不同方向的篆刻創作學習來拓寬自己的印路。
指導 陳大中教授
作者 周峰
題目 迎G20之西湖十景贊詩(楷書)
說明 書體書風難以反映時代主題,而書寫內容則可以緊扣當下。找準歷史坐標,契合熱點大事,讓書法走出書齋,成為時代痕跡。
指導 張愛國老師
作者 李炳逸
題目 《董其昌書論》
說明 作品內容節選自董其昌書論《畫禪室隨筆》,尺寸為234cm×53cm,由半生半熟紙書寫。
指導 張愛國老師
作者 潘思斯
題目 魏碑楷書
韓愈《山石》
說明 作品尺寸:285cm×150cm
本科四年,余研習魏碑法帖較多,尤喜《張猛龍碑》。此作以魏碑筆意書寫,然所能展現出魏碑之雄強未有萬分之一,望諸師友不吝指正。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朱雨彤
題目 無題
說明
《無題》詩格,創自玉溪。一直都喜愛李商隱的詩句,尤其是他的無題詩。詩雖無題,內容卻有深意。這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般不明確的主題,不僅給了讀者更多品評的角度和想象的空間,同時也為他的詩歌染上了一層夢幻朦朧的色彩。
指導 祝遂之教授
作者 王中焰
題目 《蔡襄書論》行草書·冊頁·創作
說明 作品內容所錄為蔡襄書論,此為結合我博士論文選題的有意之作,故帶有一定感情色彩,所以書寫的過程也比較輕松。作品以小行草書冊頁的形式展示,整體書風以晉唐為法為主,有《自敘帖》《書譜》《祭侄文稿》以及宋米芾、林逋用筆意趣,同時融進自身的審美和日常書寫追求。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李國良
題目 篆書四條屏
說明 該篆書內容為蘇軾《前赤壁賦》。主要取法《袁安碑》和《三體石經》的篆書風格,旁兼鄧石如、吳讓之筆意,并結合自己的審美追求創作完成。
指導 張愛國
作者 夏添
題目 章草張懷瓘《文字論》節錄
材質 皮紙
尺寸 100X 100cm
說明
羲獻今草緣章草以生。章草之簡省遞變尤可推求,上達秦漢,下接魏晉。筆者略為習之,收獲頗豐。
雖《文字論》中有言:“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但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與進步,確與視覺意識的介入(即“從眼”)相關聯。展廳內的書法作品所達到的展示效果,亦是基于“從眼”所考量。“從心”與“從眼”,在當代并無高下之分;“從眼”意識的踐行,也為當代書法藝術的傳播與普及另開一門徑。
本幅作品作為筆者學習書法藝術的階段性成果,在傳統書法的語境下構思與完成。同時,若將之與當代諸多視覺藝術門類相較,還存有相當的差距,甚至格格不入。遂筆者愿將此體悟帶入今后的書法學習過程當中,多加深入傳統,融入當代,以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