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MM是兒童周末的用戶,她也是個攻略狂,在孩子幼升小擇校這件事情上,也必須少不了攻略。
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從蒙氏到港式再到蒙氏,從大陸到香港再返大陸,帶著孩子身經百戰,戰績不錯,積累了一些經驗,過程中也有了很深刻的反思和自醒。
今天,她在這里分享一下,希望各位姐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少走彎路。
擇校記
趨勢盤點篇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選擇私立教育的媽媽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不差錢的已經張羅著帶孩子去面試國際學校,可能你還在暗自嘀咕:
什么?
這些學校還要面試,
不是給錢就能上么?
確實,大部分媽媽還保有公立學校靠學位房、私立學校拼老爹錢包的刻板印象,殊不知,世界早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私立教育的崛起主要有如下原因?:
最現實的當然是每年大量的學位缺口,伴隨著學位房價格高企:
動不動上千萬的學位房,不禁讓大家思考值得么?成本如果上了一定的檔次,選擇面就多了,比如讓孩子讀個私校啊、甚至出國讀個美高,沒必要死磕、套牢兩代人;
次現實的原因是私立學校每班人數少啊?:
現在公立名校動不動以個班50多人,老師只能簡單粗暴管理,很多孩子受不到關注和照顧,私立學校的小班制確實蠻有吸引力的。
再往深里看?,
隨著社會的發展,
主流價值觀產生了變化:
以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現在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世界大一統、中國人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國際視野很重要。
總之,很多家長已經不再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績,更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希望孩子能做適應社會、適應未來、面向世界的人。
公立教育體系卻能不能適應家長的新需求,整個體系逐漸僵化,不管是教授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有點落伍了,和甚至和社會脫節。
改革夢想很美、現實卻很殘酷
大部分老師也難以擺脫既往思維、貪戀舒適區,已經完全沒有變革的動力和激情。
聽過家長抱怨說某公立名校老師在家長群里無情點名、像個孫子一樣被講題;
也見過家長毅然決然放棄某公立學校學位,只因為覺得學的東西沒用,將孩子轉去一個連辦學執照都還沒批下來的私塾。
公立名校高壓模式逐漸被越來越多家長詬病、淘汰。
在以上社會大背景下,各種新式的私立學校就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了,深圳更是百花齊放,先行考證后,初篩出以下的一些學校,不管是小學和中學,第一步先關注起:
私立學校看這里:
小學首選梯隊:南山中英文、耀華、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BACK UP梯隊:中英公學、東方中英文書院、東海小學、百仕達小學
保持關注:亞迪學校、萬科梅沙書院、明德書院
同類學校清華試驗和亞迪學校、云頂學校等,另外以后升學可考慮銜接百合外國語、萬科梅沙書院、中加、明德書院。
除此之外,私立機構還設立了如下國際學校,但辦學都不太穩定,我覺得應該謹慎選擇。
國際教育機構開設學校:
指國際教育機構進入中國開辦的教授國外主流課程體系的以外籍人士子女為招生對象的學校。
老牌的有QSI、蛇口國際學校、南山國際學校、深美國際學校,新進入的有貝塞斯,馬上要進入前海的有哈羅公學,還有比較小眾的法國人學校、韓國人學校和日本人學校。
公立的還有深圳外國語國際部。
每個學校的身份要求都不太一樣,有的要求國籍,有的要求永居,有的會限制一些國家,也有的甚至對家長的國籍要求都非常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