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窮就是窮,吃苦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zhì),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biāo)而聚焦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所謂的“吃苦”,不過是“被動吃苦”。這樣的苦,只會令人痛苦,卻不會使人成長。
真正厲害的人,會“主動”吃以下這三種苦,所以,他們能夠讓自己日益精進,不斷完善。
吃自律的苦
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一個人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便可以不做什么。
如果被自己的惰性、欲望所控制,那么,又談何自由呢?
自律是一時的痛苦,放縱卻會導(dǎo)致長期的痛苦。
當(dāng)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目標(biāo),不斷約束自己、打磨自己的時候,雖然他會感到暫時的痛苦,但是,他卻能夠從中體會到掌控自己的樂趣,能夠感受到未來的美好,在一步步靠近;
反之,一個放縱自己的人,雖然暫時獲得了輕松,卻會令自己漸漸失去斗志,失去對未來的期盼。
真正的狠人,不是對別人狠,而是對自己狠。
只有對自己狠得下心,為了自己設(shè)定的目標(biāo),遠離繁華與喧囂,不斷深耕自己,才能真正找回屬于自己的力量,迎來燦爛的人生。
吃思考的苦
有的人遇到問題,總是喜歡尋求他人的建議,卻不自己去思考解決辦法。
所以,無論他們經(jīng)歷過多少事情,都難以有大的長進。
遇到問題,能夠問“為之奈何”是好事,但是,不能事事都遵循別人的建議,而失去自己應(yīng)有的“主見”。
一個不敢自己做決定的人,是永遠成長不起來的。
人不怕犯錯,犯了錯,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即可;怕的是不敢去犯錯,所以就把人生的主導(dǎo)權(quán),讓給了別人,讓別人來做自己的“大腦”,如此,就會令自己永遠沒有“安全感”。
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卻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于是,他們便開始抱怨老天不公平。
事實上,他們之所以“事倍功半”,不是因為“老天不公平”,而是因為他們“偷了懶”,偷了“思考”的懶。
他們難以忍受“深度思考”所帶來的痛苦,于是便用“低價值”的勤奮,來掩蓋自己的懶惰。
然而,世間的規(guī)律是不會陪人演戲的。
在“思考”上偷了懶,就一定要付出“偷懶”的代價。
有些苦,注定是逃不開的。
只有迎難而上,吃得下必吃之苦,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
吃面子的苦
《天道》里丁元英說:“想要做好事情,別把自己太當(dāng)人,別把別人不當(dāng)人。”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向上的,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我們“敏感的心”,總是擔(dān)心別人怎么看自己。
越是窮困的人,往往就越在意自己所謂的“面子”,生怕被人瞧不起。
于是,他們常常會做出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甚至?xí)驗椤袄幌旅孀印保屪约菏ァ白詈玫臋C會”。
面子不過是“里子”的副產(chǎn)品。
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那么,即使苦苦維持所謂的“面子”,也終究會是一場空,甚至還會被周圍的人嘲笑。
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話:“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一個人在窮困之時,只有放下“面子”,忍得了一時之“辱”,才能為自己迎來翻身的機會。
一時之辱不是辱,長期之辱才是辱。
為了長遠的目標(biāo),包羞忍辱,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大格局、大氣量。
結(jié)語:
古語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吃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途徑。
任何一種想要的生活,都不會從天而降,而是需要我們以日復(fù)一日的苦熬苦掖來換得。
吃苦的程度,決定到了一個人能抵達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