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明清寶璽 再現明清皇廷風范
香港春拍今日再度迎來超極震撼,蘇富比香港萬眾矚目的 明清寶璽,合計近2億港幣的總成交,一舉將瓷玉古董版塊推向巔峰,引燃行業內外焦點話題。本次上拍的三件寶璽均為有據可查的宮廷遺珍,在拍前也經故宮博物院專家深入學術研究論證。可以說,每一件寶璽都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而借著這場熱拍,所有人能夠親眼目睹其所散發出來的皇權威威之霸氣之震懾之大美,實屬有幸。
傳世御璽 絕世珍稀
聚首拍場 問鼎巔峰
總成交價 近2億港幣
北京時間下午兩點,蘇富比香港【中國藝術珍品】專場準時舉槌,開場即是三件重磅寶璽。一時之間,來自現場、網絡及電話委托等多個渠道的全球藏家和網友,全部將目光集中在此,最終經激烈競拍,第一件和第三件寶璽分別以4343萬、超1.45億港幣的高價成交。大家請看它們獨特歷史文化魅力和成交經過!
1
劫后余存的明代文皇后玉寶
目前所見唯一明代太廟尊藏謚寶
Lot 3601
明洪熙 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謚寶
印文:……天齊圣文皇后寶
估價:25,000,000 - 30,000,000 HKD
成交價:43,430,000HKD
重要香港收藏 10×7.2×10.2cm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編號15
明洪熙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謚寶
乃唯一傳世之明代宮廷謚寶
文皇后乃開國大臣徐達長女、一代賢后。體恤臣民,敢言勸諫,奠基永樂盛世有功,以身作則,祭祀誠敬,為后宮立下高尚的道德典范。
此璽龍鈕呈蹲坐之式,傲展十五世紀初明廷皇風。公元1644年6月3日,李自成稱帝,明朝覆亡,這方永樂大帝仁孝文皇后謚寶同遭擲損,火燒留痕,現已是碩果僅存。孤璽一方,劫后殘余,獨掌可握,卻道盡朱明盛衰,價值不言而喻。
2
圓明園紀恩堂重要遺珍
乾隆與康熙皇帝祖孫親情之載體
Lot 3603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交龍鈕白玉璽
重要香港收藏 印文:紀恩堂
估價 125,000,000 - 180,000,000 HKD
成交價:145,691,000 HKD
10.4cm×10.4cm×高7.8cm
來源:法國收藏;香港蘇富比1994年11月2日,編號408;
美國私人收藏;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編號3
清乾隆帝御寶交龍鈕玉璽作為本次拍賣中估價最高的一件玉器,有著更為精彩的故事。紀恩堂共有兩處,一處在圓明園,一處在避暑山莊,是乾隆為昭顯其祖父康熙皇帝對他的眷顧深恩而特別命名的。乾隆皇帝先后撰寫了《紀恩堂記》和《避暑山莊紀恩堂記》兩篇文章,詳記受恩于康熙帝的始末。并命內廷御用工匠選用上好材料刻制了兩方「紀恩堂」璽,將兩篇文章分別刻在印上,放置在這兩個地方。此次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的「紀恩堂」璽即是其中的一方,原存放于圓明園紀恩堂內。而放在熱河避暑山莊紀恩堂內的「紀恩堂」璽現在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帝御寶青白玉「敬天勤民」璽 故宮博物院
根據乾隆皇帝的御制詩文,可知此印制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值國家財力雄厚,宮中制作鼎盛時期。
此印印鈕雙龍身體纏繞之狀明顯,龍胸前挺,龍頭上揚,給人以威猛之感。龍身各部位如龍鱗、龍發、龍足等細部雕刻一絲不茍,精微細膩,是典型的乾隆中早期交龍鈕風格。此璽印文「紀恩堂」三字篆法古樸中不失靈動,筆劃之間互有呼應,布局恰倒好處。印體周圍陰刻乾隆帝御制文《紀恩堂記》,館閣體的蠅頭小楷,雋永清秀。刻字者刻字時對書法的把握也十分到位,精刻細琢,使一筆一劃都筆意俱在,顯示出相當高的工藝水準。
除了寶璽之外,今天上午蘇富比香港的另一專場中也有一件高價成交的重磅玉器東漢/清乾隆 御賞嵌「延年」龍鳳紋璧紫檀插屏。單從名稱中就可以看出,此件拍品橫跨千年的歷史,將中國玉雕史上的兩個高峰連接在了一期。插屏中的出廓璧原出自漢代玉工之手,雕琢細致,設計精妙,又經乾隆的重新改造,成為一件韻味典雅的宮廷御賞。此件拍品最終也拍出了5377.1萬港幣的高價,成為今年香港春拍玉器中的明星拍品之一。
Lot 9
東漢/清乾隆 御賞嵌「延年」龍鳳紋璧紫檀插屏
《乾隆庚寅孟春月御題》
《乾隆庚寅御題》款 「古香」、「太玉」、「干」、「隆」印
估價:45,000,000 - 60,000,000 HKD
成交價:53,771,000 HKD
通高30.8公分,璧23.8公分
來源:香港佳士得1990年10月10日,編號1901;
藍田山房收藏,約1995年;
德馨書屋收藏;
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編號603
出版:鄧淑萍,《藍田山房藏玉百選》,臺北,1995年;
林華田,〈Relics of an Immutable Heritage – Jades from the Lan Tien Shan Fang Collection〉,《Orientations》,1995年10月,卷26,第9期,頁84-86,圖8;重刊《Chinese Jade: Selected Articles from Orientations 1983-2003》,香港,2005年,頁161-163,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