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上海說”第1期導讀
長期參加運動的人,身體敏捷、思維敏銳,年老時能保持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而生活能夠自理,晚年才有自由!堅持運動,是一份最經濟、最實惠、最安心的健康保險。
但是很多人會在運動中會受傷,并且因此而責怪運動,甚至放棄了運動,這是錯誤的。
掌握如何科學運動是每個現代人對自己最好的知識投資。來看看專家怎么說↓想要看直播現場完整視頻請點擊微信左下角“閱讀原文”。
運動,是你最好的健康保險
朱為模 教授
美國運動科學院 院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
主要觀點:
運動,可以幫你在未來30年減少50%因慢性病死亡的風險;讓你在65歲以后死于癌癥的可能性減少32%,患肺癌的可能性減少55%、患腸癌的可能性減少44%;可能為你增加無功能障礙的生命7年。
長期參加運動的人,身體敏捷、思維敏銳,年老時能保持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能夠自理,晚年才有自由。堅持運動,是一份最經濟、最實惠、最安心的健康保險。
視頻時長16分34秒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遠古時代,人類每天在攝入能量的同時,也大量消耗能量。想象一下,你今天要抓住一只羚羊當晚餐,這個過程是不是等于跑了半個馬拉松?!同時,為抵抗寒冷環境,人類還必須存脂肪。
一直以來,儲存能量(避免能量的消耗)對于人類來說就是頭等大事,所以我們習慣于怎么舒服怎么來!“好吃懶做”就變成了很多人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習慣。
但是現在,環境變化了,城市生活讓我們的能量來得太容易,消耗得太少。我們已經不能再“憑著感覺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不動就不動。
我們現在的頭等大事不是儲存能量,而是如何把這些多余的能量花費掉——運動,是為了實現能量守恒!
有氧運動是不可多得、卻又是每個人唾手可得的健康良藥,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財富和幸福程度。
什么樣的運動算是有氧運動?很簡單,只要記住:時間長、有韻律,動用全身大多肌肉的運動,運動強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都算。
只要你能堅持一段時間還不會疲憊的運動,就都算作有氧運動。像我們平時的快走、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甚至跳繩,都是有氧運動。
我的建議:
-30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約3200米, 8圈), 每周3次;
-35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 每周4次;
-40分鐘內完成步行2英里, 每周5次;
-45分鐘內完成步行3英里(約4800米, 12圈), 每周2次;
-45分鐘有氧舞蹈, 每周2次。
有條件者,還可以:
-20分鐘內完成跑步2英里, 每周4次;
-45分鐘內完成步行3英里, 每周5次;
-45分鐘有氧舞蹈, 每周4次。
怎樣運動才會有效果?
朱嫻
上海市總工會職工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主任
主要觀點:
運動不是單純動起來、強度高就可以。一次完整的運動,應該包括:熱身、運動以及運動后的放松。一旦出現“三缺一”,就可能給人體如心血管系統等帶來傷害。
科學運動,除了要有正確方法,還需要足夠的能量支撐,這就要談到營養的問題。理想的運動效果,70%取決于科學的營養策略。
視頻時長11分54秒
讓運動安全起來
不少運動愛好者對有氧運動了如指掌,但運動效果卻并不理想,甚至還會出現運動損傷。為什么?這是因為在進行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前,必須要有基礎的內容作補充和支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能性訓練”,這是幫助我們打開運動這扇大門的“鑰匙”。
功能性訓練,由五大部分組成,讓我們記住這“奧運五環”:平衡訓練、核心訓練、柔韌訓練、力量訓練和心肺訓練。通過循序漸進的鍛煉,幫助我們提高運動的表現和身體的活動能力。
其中,平衡訓練和核心訓練,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核心、骨盆、膝關節、足弓等部分的穩定,確保主體運動時能維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柔韌訓練則幫助我們進行主體運動前舒展關節,保持肩關節、胸椎、腳踝等部位的靈活。
該靈活的部位要十分靈活,該穩定的地方要充分穩定!這樣才能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更好適應環境,確保我們有氧運動時的安全,充分發揮有氧運動的效果。
不少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運動強度并不大,但稍微一動,就出現心肺不適,為什么?
因為一次完整的運動應該包括三大部分:熱身、運動以及運動后的放松。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一旦出現“三缺一”,就可能給人體如心血管系統等帶來傷害!
還有不少人出現這種情況:運動之后,肌肉酸痛難忍,甚至接下來一整天都會感到不舒服,是什么原因?這就要給大家介紹運動之后的一個重要環節——“放松”。
科學適度放松,簡單拉伸按摩,能幫助我們減輕不適,加速恢復,為下一次運動保持良好狀態!
因此,讓我們記住這句運動口訣:運動之前要熱身,運動之后要拉伸!
科學運動,除了要有正確方法,還需要足夠的能量支撐,這就要談到營養的問題。
營養不均衡,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緩,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也會得不到保障,此時如果還要運動,對于身體的傷害更加嚴重。
運動和營養應該是正向循環的關系,讓身體通過自然的方式逐步提高能量,有助于提高運動能力和促進運動后的體力恢復,使運動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從而獲得更好的運動效果。
不要讓傷痛影響你的運動
戈允申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主要觀點:
不少患者因為運動創傷而動了手術后,一段時間都采取臥床休息的方法,并且害怕舊傷復發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這是錯誤的。
完整視頻↑時長7分40秒
渾汗如雨地運動后,酸痛、腫脹的感受隨之出現,此時你能否辨認出:這是運動損傷,還是普通疲勞?
一般來說,普通疲勞會出現肌肉僵硬、疼痛,關節酸痛,導致動作慢、不協調,2至3天后就會得到明顯緩解。
而急性損傷就會出現明顯癥狀,嚴重時受傷部位會出現皮下出血、淤青,關節部位腫脹,讓活動受限,產生功能障礙,癥狀可持續1至2周甚至更久。
發生運動損傷時,如果能及時判斷受傷程度,選擇相應治療手段,就能防止損傷加重。有一些常見情況,我們可以自我判斷一下:
比如,當肢體活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就會出現疼痛,一旦離開該位置則好轉,這可能與某個特別肌肉或肌腱損傷有關,如肱二頭肌長頭腱,或髕股關節勞損;
比如,當運動達到某種強度時會出現癥狀,而不運動時則不出現,比如跑步過程中的髂脛束摩擦綜合征。
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往往后面會帶來比較大的麻煩,需要區分和及時就診。
不少患者因為運動創傷而動了手術后,一段時間中都采取臥床休息的方法,并且害怕舊傷復發而不再參加任何運動,這是錯誤的。
如今的運動醫學微創手術,有別于傳統骨科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手術后患者第二天就能下床鍛煉。
而且越早恢復鍛煉,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也越有利。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進行損傷治療的目的不是不再動,而是為了能夠繼續更好地動!
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急救、走出誤區,就能避免急性損傷、預防慢性勞損、遠離運動“損友”,讓我們的運動壽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