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云/文】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喜歡巖茶”,“我喜歡烏龍”……然而并沒有一款茶叫做“巖茶”或“烏龍”,喝茶的人,多少還是需要了解一點品種上的分別,要不就會像廣東人在早茶市上叫“烏龍”,鬼知道端上來的是什么。
與酒比照,綠、紅、青(烏龍)、黑、白、黃、花七大茶種,與發酵酒、蒸鎦酒、起泡酒、加香酒、加烈酒之分類近似,得名于制法不同。
綠茶直接殺青性寒,白茶生曬更寒。且不說口感,如果體質偏寒胃不好,不宜多飲。體質偏熱愛長痘痘的就沒關系。綠茶中的各大傳統名茶,以雅致清淡見長,并不耐泡。新白茶簡直就像喝青草水,老白茶熬煮一番倒還有米香溢出。但有時高山或高緯度地區長成的綠茶,葉厚,物質豐厚,也能泡出稠重的質感,如最北產區的嶗山、日照綠茶,黔南的雷公山腳堯茶。或味仍清雅,但經久耐泡,那就是上品了。朋友沏過一泡黃山產區的太平猴魁,并非猴坑所出,茶湯清如琉璃,蘭香純凈綿長,近十道仍有余香。安吉白茶是葉色發白的綠茶,福建福鼎和政和大白毫品種茶樹種出來的,才拿來做白茶,就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三個等級,好記好認。
紅茶的氧化程度高達80%-95%,酚類物質的轉化,引出蘭香、番薯香、焦糖香等等特別的香氣。傳統紅茶產區并不多,也各有當地茶種。祁紅以土生群體種為主,正山小種用桐木關內的土生菜茶,滇紅則以土生大葉群體種和培育群體種為主,加上工藝各有傳承,也就形成不同的風味。而今金駿眉帶動紅茶風起云涌,綠茶產區、烏龍產區紛紛轉產,什么品種的茶樹都拿來做紅茶,工藝則按茶研所推薦的標準流程執行,應該有的產區差別都不明顯了。
烏龍可能是子品系最復雜的茶類了。不妨記住大體有以武夷巖茶為代表的閩北烏龍,以鐵觀音為代表的閩南烏龍,以鳳凰單樅為代表的廣東烏龍,和海那邊的臺灣烏龍。烏龍茶氧化程度輕重不等,共同特點是高香。巖茶,雖標榜與北宋北苑貢茶一脈相承,而中隔數代荒廢,留下來的茶樹最老也就是百來年;做正山小種的菜茶大概是遺留下來的土生品種;產量占主流的水仙、肉桂和上百種名樅,則多半是清末以來的外來品種,借此風水寶地發揚光大。巖茶幾經焙火,是火香最重的茶。喜平和穩重的可以選水仙,喜濃烈強勁的可選肉桂、鐵羅漢,喜高香清新的可選黃觀音、奇蘭,喜優雅清鮮的可選白雞冠。至于其余洋洋百種只有自己慢慢尋味了,能說出喜歡慧源澗水仙這樣的話,已躋身一定段級。
閩南烏龍,鐵觀音以2-4年樹齡新樅為佳,總在不斷伐砍更新。品種沒什么可說的,清香型偏生青,炭焙的則適合老茶客,不傷胃。閩南烏龍體系里還不乏類似永春佛手的小品種,未經炒作,茶樹品種和工藝多保留傳統,不妨嘗試。比如漳平水仙、白牙奇蘭。鳳凰單樅,是“茶中香水”,烈香高揚。源頭基本是幾百年歷史的水仙品系小喬木茶樹,不斷出現某棵風味特別的異類,被移植、穩定,繁衍數十代,漸漸就像獵犬一樣形成新的品種。選單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望文生義,夜來香、稻花香、竹葉香、杏仁香、柚花香……還有鴨屎香,潮州人民多樸實呵。
臺灣烏龍,茶葉品種主要是武夷和閩南移植的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半轉移到大陸越南泰國種植加工,要買正宗臺茶,找熟人帶路。
說到黑茶,我真不敢冒充行家。普洱首先選產地,集中在滇西南新舊十五大茶山。品種都是大葉喬木種。聽行家建議,找到優秀產區的,有一定樹齡,有性繁殖出的馴化品種,在有一定海拔的坡地,間雜于原生林木間,無序稀疏幾乎純自然生長狀態的茶樹,加工得當,做出的茶必定不差。廣西六堡茶、湖北青磚、湖南安化三磚三尖千兩茶、四川雅安的康磚金尖,亦屬黑茶,過去都用以輸出到少數民族地區,以解其飲食之油膩。當地出什么茶,就用這種茶的粗葉。
釀酒葡萄從起源到傳播,有諸多品系,相比之下,茶樹品種或更得于天時地利,茶農在山角旮旯發現一棵特別的茶,試制出特別風味,于是精心栽培,每代中再選出強壯和風味穩定的,經過幾十代優選,新品種就算誕生了?,F在的潮流是高產早產品種,西湖產區老龍井樹剩下不到一成?;蛴幸惶?,茶樹全是速生的新面孔,我們想找一泡老品種、老做法的茶,會像找純種土雞一樣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