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3年4月21日,中國企業培訓與發展年會暨教育培訓博覽會上主題演講。
分享嘉賓:丁暉,改進咨詢聯合創始人兼CEO、《管理的邏輯》作者。
責編 | 少將
第 7443 篇深度好文:5104 字 | 13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為什么有的企業業績增長上不去?
這和我們的組織以及組織里的人有關系。
比如說:
1.干部進公司之前頭頭是道,進公司之后莫名其妙;
2.轉型方向沒有底,達成共識有難度;
3.企業領導長期規劃沒有系統,短期推進忙救火;
4.看別人都是問題,看自己滿心委屈;
5.任務分解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
6.銷售提成高底薪消耗企業,高提成培育諸侯;
7.年終獎金公司分配沒有數,部門分配大鍋飯;
8.過程管理沒有數據拍腦袋,沒有計劃靠命令;
9.目標的制定部門不得已接受,內心不保證完成。
大家看看這些癥狀,你們公司有嗎?如果全中,恭喜你來對地方了。
我們說,推動企業業績增長的,是那些“關鍵少數人”。如何用績效改進技術來優化我們的組織,去升級關鍵少數人的認知能力工具與方法,從而消除這些癥狀,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要內容。
一、培訓人要建立專業自信
在座的都是從事培訓的專業人士,我經常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培訓任務是一個服務職能,還是一個管控職能?
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服務職能,這恰巧就是培訓做不好的原因。當培訓變成服務的時候,這個就很被動。
所以,我們一定把培訓從服務職能變成管控職能,這就要求我們找到培訓的標準、邏輯和結構。
在面對新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幫助老板和業務負責人迅速建立起事情的標準和邏輯,形成崗位標準和人的能力標準,然后進行針對性訓練。
這個訓練的過程不是開玩笑,不是你想要就要,而是有一套嚴格的管控體系,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
因為這個邏輯想不清楚,后面做再多的事情南轅北轍,方向錯了!我們很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干得很賣力、干得很充實、干得很專業、可是結果沒有用。
所以人力資源、人才發展的伙伴們,我們內心一定要擁有一顆管控的心。
我們今天可以服務,服務的目的就是采集業務標準。但未來我們一定要帶著標準,幫助老大們進行有效的管控,提升效率、減少損失、增加效益。
我們人才發展的職能與崗位,之所以比較軟,是因為軟在缺乏業務標準上。
當然,從內心深處說,我們都缺乏一種專業自信。
我們經常說,我們人力資源都不太懂業務,這句話大家不要講。如果我們不懂業務,我們真的連對話的勇氣都沒有。
我要給大家增加勇氣:不要認為我們不懂業務,即使業務老大也不見得懂業務,他們很多時候的“懂”也都是基于一種經驗、一種感覺,只是做得比較多而已。你讓他把新業務的業務邏輯畫出來,他也不見得一定畫得出來。
所以說,專業自信應該是我們從業者未來最為重要的事情。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從不專業到專業,我相信每一個人靠時間、靠堅持,都能在某個領域當中越做越好。
所以,人才發展領域的同仁,我們一定要建立起專業自信,面對所有的專業老大,我們一定要敢于講話,敢于大聲講話,甚至有時候要以死抗爭。
吃專業飯的人,就要有自己鮮明的專業主張和專業觀點。
二、腦力勞動者把自己
干成了體力勞動者
圍繞關鍵的少數人,我提出兩個基本概念:一是腦力勞動者,二是體力勞動者。
企業里大量都是體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指的就是按照相應的標準付出體力,獲取計件或者計時工資報酬的人。
什么是腦力勞動者?就是要靠思考、創意、創新、靠設計、規劃、靠整合內外部資源,幫助組織獲得持續增量價值的人。
腦力勞動者是人力資本、體力勞動者是人力資源,資源是會消耗的。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精力、體力跟不上,但是腦力勞動者越往后,它的價值會越高。
什么人是腦力勞動者?領導層、管理層、專業崗位……
可是我們現在遇到比較大的麻煩是,腦力勞動者硬生生把自己干成了體力勞動者。當腦力勞動者干著體力勞動者工作的時候,他所創造的價值,還不如搬磚頭的體力勞動者。
隨著技術的發展,體力勞動者的評價越來越精準,而腦力勞動者的管理成了一大難題。
圍繞腦力勞動者,我們要展開系統性思考。
組織就像人一樣,組織的高層相當于人的大腦,負責思考。組織的基層相當于人的手腳,負責行動;中層相當于脊柱和中樞神經系統。
人和動物有兩大區別,都和脊柱有關。人可以直立行走,可以使用工具,是因為大腦的指令,通過脊柱周邊的神經系統,傳遞到手腳。
一個人如果脊柱受傷會出現什么癥狀?癱瘓或者半身不遂。
一個癱瘓的患者大腦清楚嗎?大腦清楚,可是手腳不聽使喚。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需要組織去做復雜動作的時候,組織串聯就會出現麻煩。
所以,我們特別強調:高層、中層、基層之間的良性互動。
高層管“該不該”:關注的是戰略和價值觀;
中層管“好不好”:關注的是流程和標準;
基層管“干不干”:關注的計劃和行動。
我們太多組織是,高層天天在抓“好不好”的事。于是,中層干部就說老大我馬上去處理,一頭鉆進了具體的事務性工作當中去。
然后就產生了一批沒事干的基層員工,經常聚在一塊討論“該不該”的問題。
這是典型的錯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就是指本位和本分,這個道就是規律和路徑。
當一個組織中各層級的人都失去了本位、本分和本心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思想和動作都變形了。
這跟人沒關系,人是環境的東西。一旦這個組織形成的這種氛圍,誰進來都會被它影響。
三、想清楚關系,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從組織績效改革的角度來說,我們就要去優化組織,優化組織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都能有效地自我管理、團隊管理和業務管理。其中核心是自我管理。
我們提出五個關鍵動作:想、說、寫、做、要。
1.想清楚關系
2.說清楚事實
3.寫清楚計劃
4.做清楚過程
5.要清楚結果
最重要的是第幾個?當然是第一個,想清楚各種關系比什么都重要。
什么叫想清楚關系?比如說,我們的業務戰略要落地,很多公司都會圍繞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上市展開戰略解碼、戰略落地。
如果請大家去做一個頭腦風暴,你們覺得戰略落地跟哪些關鍵詞有關?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講很一堆詞。
可這些詞語,大量的都是碎片的信息認知,不是知識結構。知識是有用的、結構化的信息。
我們最起碼要掌握有結構的知識,然后我們要升級為邏輯。沒有邏輯,知識越多,越容易成為我們的負擔。
很多人學了很多東西,可是用不起來。特別是老大,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大有文化,老大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沒有邏輯串聯,他們會回來亂折騰。
所以,我們要從信息掌握到知識結構的建立,再到邏輯的創建。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底層認知、底層原則。
原則能告訴我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并且要把個人原則上升為團隊原則和組織原則,組織遇到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不對的。
舉例,我們大量的培訓需求調研,也許方向就錯了,不是調查培訓需求,而是要調查業務需求,不是去找能力的差距,而是去找業務的差距。
我們天天在分析問題、搞頭腦風暴、搞共創,我們做了很多形式主義。可是找到幾個問題是正確答案?
同一批人,上午研討的問題和下午研討的問題,也許答案會不一樣,老大在現場和老大不在現場,也許答案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光明是正常的,因為有了阻擋才有了陰暗。我們要相信健康是正常的,因為有了不正常的行為、習慣才讓人體變得不健康。
我們要相信一個組織,它既然是有價值的,賺錢是正常,之所以虧錢,一定是過程當中某些思維和行為出問題了。
所以,我們與其窮其一生去找問題、找偏差、找錯誤、找原因,還不如回頭去想一想,我們該做的事情。
我們有一檔節目叫國際培訓大咖50談,其中我跟顧老師訪談了“培訓需求評估之父”羅杰·考夫曼,他已經91歲的高齡了。我們在訪談臨近結束時,問他:如果時光重來,您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這個91歲、從業71年的老者在連線的另一端沉默了10秒鐘,他緩緩說出:“如果時光重來,我將選擇用更多的時間做我該做的事情,而選擇更少的時間去和別人PK。”
聽完這句充滿智慧的話,我很感動。我們在被競爭對手影響,被客戶的需求所影響,被員工的行為所影響,可我們想過自己該做什么事情嗎?
我很幸運的是,改進在15、16年前就知道,我們該做的是方法論、模型。我們不會去滿足客戶短期的需求。
當我們堅定不移做這件事情的事情,一切都有了方向,我不會再迷茫,不會再被短期的困難所打倒。
四、一個正常的組織應該是什么樣?
一個正常、充滿活力、持續變革的組織應該是什么樣?
1.戰略背后是價值觀
價值觀背后是做人的哲學和做事的科學持續的沉淀。戰略決定了核心團隊。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一個方向會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群人長期干一件事情,沒有干不好的,一定會沉淀技術。
2.技術支撐我們的運營效率
什么叫技術?就是最佳路徑,用工具方法固化僵化再優化形成的持續復制的體系。
所以不僅僅是產品技術,也不僅僅是IT技術,所有的部門與職能都要強調技術,都要找到最佳路徑,從而形成整體組織效率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什么是運營效率?就是能說了算,有答案的人有運營效率。
未來我們去做人才發展項目和績效改進項目,再要靠包裝數據,去獲得業務老大的短期鴉片式的滿足感,很快會過去。
因為最終都要跟財務掛鉤。老大們只要連續問你幾個問題,也許你就被打回原形,他會問:
1)你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2)你做了哪些調研和測試?
3)這是不是最佳策略?
4)人的能力和策略之間的關聯關系是什么?
5)怎么證明這事是你干出來的?還跟其他哪些因素有關?
未來的項目評審會越來越專業,所以運營效率就是來自核心技術,有答案的人就會有效率。
3.效率支撐客戶滿意
客戶的滿意是來自信任以及承諾與交付之間的一致化。效率會影響到新老客戶的關系,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成本。
沉默成本影響到我們的定價,定價將影響我們的銷量,影響我們的產量,產量影響到我們的產能和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從而影響整體組織的利潤。
如果我們在企業當中,老大、副總、總監到部門經理,甚至到一些專業崗位,沒有這樣的系統認知,每個人都在干什么?
我們太多時間在相互說服。
所謂的跨部門溝通難,就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站在一個系統、整體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服務的客戶是誰?我們的供應商是誰?我們有什么生意?我們能創造什么好的價值?我們怎么共同去賺錢?共同去分錢?
沒有這些底層邏輯,光要靠溝通技巧,那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解決問題就是從結構上去建立生意模式,這就包括價值創造、價值評估、價值分配,這里頭還包括:短期設計,中期設計,長期設計,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想著地里的,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關鍵少數人的大腦中,如果沒有一個結構幫助他去做組織的設計、績效的設計、崗位的設計,很多時候就是在亂思考。
4.創新業務需要承諾機制
所以圍繞人和事情之間,創新的業務需要關鍵人,成熟的業務需要事情的邏輯和標準,關鍵人如何做好創新業務,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承諾機制,圍繞關鍵任務去支撐我們業績的達成。
但是創新必須是手段,一個公司如果長期保持創新的狀態,它是以燒錢為代價的,是不賺錢的,所以要變得可復制。
可復制就得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標準。
一個組織要成長要發展,必須要有標準,所有人和事情之間的融合,從而形成:左一半叫戰略解碼,右一半叫績效改進,貫穿左右兩端的是組織設計,這構成了企業戰略落地的全景圖。
五、打造企業內部的奮斗者聯盟
未來,如果要在企業里建關鍵少數人績效改進中心,應該怎么建?
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奮斗者聯盟”,因為關鍵少數人不僅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機制。
到底是先有戰略,還是先有關鍵團隊?很多人說先戰略才有關鍵團隊,如果先有戰略,再有關鍵團隊,那說明戰略很可能是老板一個人的戰略,不是整個團隊的戰略。
所以,整個團隊先要把機制鎖定,機制就是價值創造、價值分配。
所以,奮斗者聯盟的底層邏輯,就是一個價值創造與分配的邏輯。
無論是一個BU,或者是一個部門,我們都要有奮斗者的邏輯。腦力勞動者如果沒有奮斗精神和奮斗原則,就廢了。
圍繞奮斗者聯盟,總經理 核心管理團隊應該在企業內部創立績效改進中心。每年都要發起不同的績效改進項目。
項目是手段,目的是融合少數關鍵人的思路,這個思路體現在戰略設計、年度經營目標計劃、月度經營分析會,數據的偏差的分析,關鍵策略和關鍵行動計劃的制定等等上面。
這條線要把關鍵少數人的思路打磨得更加有效,做任何事情要用邏輯、原則、工具來表達,這就是一個格式化的過程。
通過高層中層和基層,形成一體化的組織體系,從而統一思想、統一邏輯、統一工具、統一方法。
如果需要我們,我們會協助大家建立企業里的績效改進中心。讓我們一起為中國的管理理論、管理實踐和管理案例的發展,共同努力,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