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網課學習不斷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譬如:
對此,我們以為,需要從實際出發,辯證地看,科學地做。不能是一個簡單粗暴的“不上網課”,也不應該是一個全員網課、層層網課。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們似乎可以探究一下:小學生在家學習,有沒有更適合的好辦法?
通過實踐,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運用“跨界整合”的理念,全校師生、家長通力合作,努力用“課程”重構打開了兒童“居家學習”之門。
01
疫期居家學習的限度與機遇
重構前,我們首先對疫期給居家學習帶來的限度和可能做了一個冷靜的研判。
(一)網課學習的限度
1. 穩定的限度
起初,突發的疫情給人們帶來的恐慌是空前的,面對生命易碎、天使逆行、眾志成城,居家物資不齊、生活被迫拘束,工作受到影響等等,種種狀況帶來情緒波動。這對于靜心的“教”或者“學”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2.視力的限度
當初,我們也曾試行了網課,但第一天下來,我們就發現,不能一窩上。首要考慮的是,我們的孩子還是小學生,成天盯著電子產品那怎么得了?看電視屏幕距離遠,但字小;看手機平板,離眼睛近,但字更小。有家長甚至寫出了《這屆孩子快要瞎了》的文章在網上流轉。醫生提醒我們:孩子的視力發展需要到十二歲才會穩定。我們需要尊重兒童身心成長的規律,可不能一邊高喊著要補生命健康大課的同時,卻做著相反的得不償失的動作。這正是家長反對的首要原因。
3.陪伴的限度
由于城鄉的差異、家長教育背景的異同,不少孩子獨自在家使用電腦。技術有差距,安全有擔憂。特別是復工以來,家長們或沒有時間,或沒有精力,或沒有能力,或沒有耐心陪伴孩子的網課學習,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存在。
4.技術的限度
不得不說,這些從“十八線”一夜蛻變成“主播”的老師們很不簡單,但水平各不一樣,效果良莠不齊。很多老師將大量的備課時間用在了備技術上,包括推動所有家長組成技術聯盟共同體。但老師、家長、孩子們畢竟技術還不夠成熟,網絡有時還不夠流暢,往往出現徒有其表、事倍功半、不堪其累的現象。
5.效能的限度
縱觀目前的網課,更多的是一種通過視頻告知,本質還是一種機械的灌輸。雖也有視頻對話,但面對屏幕,對話中的思維呈現更多以看見與聽懂為主體目標。因為缺乏等待互動,即興生成難以呈現,學習效能大打折扣。甚至有《網上教學:再不糾偏,孩子要瘋,家長要瘋,教師也要瘋》的呼喊聲此起彼伏。我們需要尊重兒童學習的本質規律。
基于以上分析和認知,我們以為目前常規的小學生網課學習并非最佳選擇。
(二)困境激發的可能
我們認為,疫期困境中也藏有可能性的機遇:
機遇之一:把難得的宅家演繹成寶貴的親子時光
有的家長這才發現,原來孩子的功課自己也可以如此深度地參與,原來自己作為家長缺席了孩子多少的成長時空,進而抓緊彌補,調整親子關系。可以預見,多年以后珍惜這段親子時光的家庭,孩子們每每想起,一定會頓感溫馨。
機遇之二:把艱難的抗疫轉化成寶貴的生命大課
幾乎所有人都已明白,目前的戰役生活就是一門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而且絲毫馬虎不得。生命很重,社會很大,細菌卻很小,然而弄不好“小”卻可以致“大”;醫者很平凡,社工很普通,然而他們的柔韌卻用“舍我”筑就了“鋼鐵長城”、扛起了“愛的大廈”……大家都已明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有人都概莫能外。所有正在發生的這一切都足以成為一部突發生命之課的大全。
機遇之三:把單調的居家調試成寶貴的多維拔節
從一開始的“無聊至極”到我們必須學點什么,必須成長起來,再到全家總動員,生活技能、體育鍛煉、疫情分析、功課重構,人們終于發現這樣的宅家也可以讓家更緊密,讓學習更多維,只是需要我們換一種科學思維、換一種課程形態、換一種學習方式。
02
疫期下的課程重構與效能
(一)讓認知迭代化:走向“完整育人”
1. 當前,我們需要怎樣的疫期功課
大疫當前,眼下小學生最重要的功課是什么?是教材嗎?肯定不是。一定有比學習教材更重要的功課需要做。因為,這場刻骨銘心、大片一般的情景正在每天發生著,我們作為教育人豈能硬生生地讓孩子無視真實的生活,而一心只讀所謂的“圣賢書”。
崔允漷教授最近從“教了至少15年的洗手,還是沒學會”這一現象入手,提出要設計成有進階目標體系的《學會健康生活》課程。高德勝先生甚至提出要將“如何面對痛苦”作為教育課題,沈曉敏教授則給大家帶來《以口罩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這些安排是什么?是回歸,也是邁步。回到哪里?回到我們自己。邁向哪里,邁向完整育人。
而這也正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追求——朝向“成己成人”,努力為孩子播下具有“系統性思維、結構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種子。因此,我校推出“每日五新”組合式功課單,設計了接近20個門類的課程。
2.當前,我們需要怎樣的課程設計認知
有時候,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慢,是為了更好的長。如果教學節奏慢了,學習內容卻更豐富更優質了;實施節奏慢了,能力卻更強了方法更多了;評價的節奏慢了,效果卻更深化了、更廣遠了……這樣的節奏調整,腳步放慢,正應是當前疫情之下我們所需要的課程重構的取向。一切以科學適宜、事半功倍的 助推兒童完整生長為最佳標準。
(二) 讓資源統整化:實施“跨界整合”
那么, 如何突破困境,重構優質相宜的課程呢?我們選擇的路徑依然是“跨界整合”。
1.整合素養:方向性功課與指向性功課相結合
所謂方向性功課是指將抗疫期間與孩子成長相關的內容梳理成特定年齡段可以接受的導向性主題學習功課。我們研發的“每日五新”功課設計當中,后四項即為“方向性功課”。它更多的關注學生當前成長所需的全面性以及在家學習的自主可操作性。
比如抗疫系列的主題功課有很多,全校性的、各年級的、各班級的,但很顯然,這樣的功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課程設計都運用了跨界整合理念。它們縱橫交錯,構成了當前孩子們的生命大課。
所謂指向性功課,顧名思義,就是指定的功課。這里特指根據教材進度開展學科類跨界整合式的自主學習內容。其關注的是如何植入“學科 ”理念進行設計,同時考慮學生在家的自主可操作性。
比如各年級教材中的生字學習,我們采用的是字源探究卡設計的方式,進行自主設計式學習,一冊書大概每人設計五、六個字,全班、全年級形成資源包,一周時間可以將全冊生字都交流完畢。
孩子們既學得興致盎然,又大大節約了時間,這就是跨界整合實踐的力量。這樣的功課是打開的,更是整合的;是耗費時間的,但孩子們卻是樂此不疲的。
2.整合時空:周功課與日功課相結合
所謂“周功課”是以主題為統領,可以用一周時間自主完成的功課,配套的往往是“長作業”。所謂“日功課”,就是各年級組設計的每日功課內容,它可以是學科類的當日學習內容,也可以是周功課分解成的日功課內容。
比如六年級數學第一單元是統計圖的學習,老師們設計的主題則是“每日關注疫情,學做統計圖”。孩子們當日就自學了數學教材中的統計表設計,隨后根據課程要求,每日關注疫情發展變化,進行長達一周的觀察記錄、圖表設計、比對分析、得出預估、內化情感。很顯然,這不僅是周功課與日功課相結合的設計,更是將正在發生的疫情資源整合成數學功課學習資源,不知不覺中,抵達的是完整生長。
3. 整合家校:學校導向與家庭實際相結合
對于學校“每日五新”的總體要求,各年級、各班級會形成符合個體實際的功課安排表,但更主要的是要保障各位學生居家學習的可操作性,因而往往都具有著開放性。
比如,我們組織的抗疫主題功課有“特殊的元宵節”“壽桃有愛獻武漢”等,全校所有的孩子采用各種方式,感恩平凡而英雄的醫護人員、警察社工、清潔工們,表達自己的一腔深情。
這樣的功課往往孩子們會需要進行觀察、了解、構思、創作,有的還需要錄制,完全取決于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的實際可操作性。
(三) 讓學科活動化:助力“融通創生”
1. 研發好整合式活動載體
學生居家的學科學習,重要的莫過于有一個助推兒童自主學習的載體了。我校采用的是“三學單”的載體設計,包含“預學——導學——檢測”三部分,主要的是為了孩子們學科學習能夠活動化起來,具有著引導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當然這就少不了我們的跨界整合理念。
再如五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是通過文本,感受作者的童年。老師們就設計了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整合式活動單——“走進長輩的童年”。因為宅家,孩子們有了相對安靜聆聽、深度走進長輩童年的時空機會,有了自已動手做美篇,用心地記錄著長輩們的童年時光的可能。《走進父親鐵環滾動的童年》、《走進奶奶的“露天電影”》等等,兩代人、三代人因此而對話,家庭文化因此而傳承,直映孩子們的心田。當他們再打開課本中蕭紅《祖父的園子》自學時,已經完全能夠瞬間融入,完全能夠理解那個陌生作家的陌生(或者說不再陌生)童年。
2. 設計好整合式活動要求
這里我們特別注意到問題設計的整合性、開放性與創生性。特別是問題設計盡量是大問題、長問題(助力結構生長而不是碎片化思維),是實問題、生問題(助力深度思維而不是虛淺表達),是巧問題、活問題(助力學生的興趣形成和難點突破),由此更好地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比如六年級的數學《圓柱體的認識》,老師們布置的就是一個實踐活動“自制圓柱體”,為用而學——結果當學具做完了,那學科知識也就都理解了。
3. 設計好整合式活動作業
我們以為,學以致用,完整育人是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求。因此我們更多地采用“作業設計倒推過程的可行,保障自主學習的質量”。長、短作業都可以。一般有“問題探究式作業”、“物型整合式作業”、“項目學習式作業”,這些作業孩子們特別喜歡,一是有設計感,二是有運用感,三是有成果感。
比如五年級英語居家自學,孩子們第一周借助整合作業,相約于第一單元課本內容《Cinderella》,利用劇本改編、續寫,推進課本知識的深化和延續。這樣的作業既要理解教材中的原文,還要擴展新的單詞學習,更要學習劇本寫作的格式,還有相對應的美化。但孩子們很享受這樣的作業時光。
(四) 讓活動自主化:力推“主體綻放”
懷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葉圣陶先生也說:教,是為了用不著教。一切都趨向于自主,的確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讓孩子在“學游泳中”學會游泳,關鍵是我們要當好教練或者陪練。
1.學習計劃學生自己定
事實上,這次疫情帶來的超長寒假讓每一個孩子都增強了好多自主學習的本領。首先是制定自已的學習計劃,各年級、各學生各有特色。他們或以時間表、或連環畫等等自己喜歡的形式將自已在家一天的學習進行妥善的安排,科學有序,精致美好。如此精美的設計,看看都是樂意執行的。
2.學習過程學生自己學
針對網課學習的局限,以及孩子們的自主成長的需要,我們設計了疫期居家自學模式。
在這里我們特別重視兩個方面的調整安排:
一是實行彈性時間安排,考慮到家長復工沒有時間陪伴,所以我們規定白天無監促自主學習,晚上7:30-8:30,教師集中在線指導。
二是推行“翻轉課堂”——“自學與研討1 x”交流模式,設有獨角秀的自探自學,小組群的同伴互助(小組提問——小組研討——小組解決——小組總結),班級圈的教師助學,以及家長的相機輔學,四位一體、家校合育,以此夯實學生的自學功底,培養合作能力,提升交往素養。
3.學習成果學生自己創
在跨界整合式作業的推動下,我校孩子們自產自創的成果已經很多了。每日學習,每日技能,每日積淀,每日關注,每日創造,在自主創生中獲得無限的快樂和無盡的生長。
(五) 讓展示多元化:建構“立體展臺”
1.小組群班級圈展
重在成果展示、榜樣示范、同伴互評,以此促進生長。孩子們兵教兵,團隊戰,各班小組微信群里每天都在進行著自評與互評。能干的交流中散發著真誠、平等、互助的情感。
2.年級美篇展
重在展示設計式成果,以此呈現跨班、跨年級互學。因為美篇具有及時撤換的功能,可以推動著孩子們的自評和提升,從而形成更多的成果感。
3.社會平臺展
通過整合多種平臺展示孩子們的成果,以此助推孩子們的跨界學習,實現素養再提升,成果效應再放大。就這樣,形成了立體展臺,促發了評價的綠色與多元。
03
疫期學習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2020年的打開方式讓我們所有的人都非常震驚,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思考。
(一)切實回歸“完整育人”的起點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里遠先生在《鉆石公主號的重大啟示》中說:全人類的重大目標和頂尖人才,需要從更小的芯片、更遙遠的太空中回頭,對付這幽靈般的病毒。
這是否在說,我們的目光朝向遠方已經太久了,是時候讓我們回歸了,回到人身本體,回到人命本重,回到人性本善,回到人類本是命運共同體。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已,重新認識生活,重新認識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社群、人與世界的關系,重新認識平凡的偉大、專業的力量、愛與責任擔當的價值,建構一個正確的大人類觀。這理應是我們完整育人、課程重構的起點。
(二)重新定義“完整育人”的內涵
疫情之下的網課,千姿百態,有些地方整天忙著上新課、講教材,其實本質上暴露了我們的得失觀——放不下。放不下的其實就是教材學習。由此我們還可以深推一步:我們是否暴露了骨子里的“應試教育理念”,唯書本教材完成任務論;暴露了生搬硬套的教學路徑,唯教室學習方式論;暴露了教師講解的必須性,唯教師中心論。顯然,這些離“完整育人”還有很多、很遠的距離。
由此,我們以為,“完整育人”的內涵還需要再豐富。譬如:育人回歸“完整觀”、研判回歸“辯證觀”、課程回歸“整合觀”、實施回歸“自主觀”、評判回歸“科學觀”。
也只有通過“完整育人”,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現代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本源意義所在。
(三)系統構建“完整育人”的生態
疫情之下,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生活與教育總是一體的。當疫情迫使我們居家學習成為一種新生態,一系列有關教育的變化也就相應產生:
譬如,課程亟待跨界整合式的重構,教師指導網上學習的技術亟待提高;家長的親子陪伴的內涵亟待豐富;學生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力亟待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常態,基于網絡聯系的師生關系需要重構,等等。毋庸質疑,非常時期,一整個以網絡技術聯盟的家校合育的“社群學習”新生態正在形成,當然,這也面臨著好多的挑戰需要應對。
在這里,我們以為,系統構建“完整育人”的生態有兩點必須堅守,一是堅定信心,堅持建設性;二是堅持科學,堅定生長性。事實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能簡單地回避,而是應該努力想辦法解決。比如:如皋幼兒園的老師自制“透明隔面罩”,受到大家歡迎;蘇州采用高溫灑水車取代酒精消毒液進行道路的消毒;深圳的機器人參診……偉大的中華兒女辦法總比困難多。
“既然疫情是一本教科書,那我們就用課程的視角去打開這本教科書,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發現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認知建構世界。”每一個學校只要從系統構建“完整育人”的生態出發,整合學生、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總能找到適合本校孩子的課程路徑,總能想到更好的取代大量視頻網課的巧妙辦法,讓孩子在“完整育人”的新生態里健康地、自主地、昂揚地學。
因此停課不停學,延期不延學,我們需要正確理解其深意,唯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走心的,才是智慧的;得法的,才是高效的,說不一定,這段非常時刻的非常課程會播下非凡之種。
聲明丨本文經授權轉自“人民教育”,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作者 | 朱愛華,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