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喜劇演員阿金卡卡(Michael McIntyre)曾在脫口秀上吐槽自己的養娃之苦:“我哄睡的時候從來不和我的孩子說晚安,你以為說晚安他們就能睡了嗎?太天真了!”
一到睡覺,他就要對孩子吼:“五分鐘之內,給我上床睡覺去!”
這還沒完,還得教孩子怎么睡:“閉上你們的眼睛!”
到最后,阿金卡卡總結道:“你什么時候最愛自己的孩子呢?就是他們喪失了意識,但還有呼吸的時候。(睡著了)”
阿金卡卡在舞臺上的演繹雖然夸張,但孩子這種調皮搗蛋的行為絕不少見。不只是不愿意睡覺,還有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刷牙,對孩子來說,好像不讓父母省心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阿金卡卡的脫口秀
“怎么才能讓孩子聽話?”這或許是眾多家長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美國著名記者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卻認為,家長的關注點其實錯了。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怎么才能讓孩子聽話?”,而是應該先問為什么,再問怎么做。
凱瑟琳畢業于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斯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長期為《大西洋報》、《財富》、《華盛頓報》、《職業母親》等報刊撰稿。
▲凱瑟琳
也正是為了解決自己孩子難以管教的問題,她走上了尋訪答案的旅程,并在不斷探訪的過程中,取得了家庭培育師資證書。
5年時間,她走訪了諸多美國家庭與教師,足跡遍布10個州,最后將自己一路探訪的經歷與所見所聞,寫成了《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一書。
在書中,她提出了“學徒型”養育模式。
通過真誠聯結、積極溝通、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確立界限四步,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自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家長,也緩解了親子關系緊張帶來的矛盾。
孩子或許不是存心制造麻煩
而是尚未長大
凱瑟琳不僅是一位記者,還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大女兒和凱瑟琳很像,性格溫柔,但她的兩個妹妹就不同了。
兩三歲的時候,這兩個小丫頭吃飯就是件難事,但凱瑟琳理解。可等她們到了七八歲,這種情況一點也沒有改善——吃飯的時候一會兒從座位上蹦起來跟狗狗玩,一會兒又湊到媽媽身邊要抱抱。
用凱瑟琳的話說,這兩個小家伙的自控力比小狗崽強不到哪里去。剛開始,她還用罰站來懲罰,用小紅花來獎勵。但沒多久,兩個女兒就又開始我行我素。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實驗室和論文中,凱瑟琳找到了最初的答案:是因為孩子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
人作為哺乳動物,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幼年期非常長,在這個階段,大腦也在不斷發育,直到25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
神經科學家認為,近25年的發育期中,大腦被塑造得具有創造性、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應對社交活動的能力,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大腦包含近900億個神經元,它們通過反復學習會得到經驗。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經歷壓力來應對挑戰,同時也需要大人的照顧,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壓力。
比如,開學那幾天,年紀小的孩子最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孩子在幼兒園大哭的新聞總會占據熱點榜單。但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放學還會再見,并且如約到達的話,孩子們就會變得更有信心,長大以后也不那么容易焦慮。
另外,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早期的童年傷害會對心理和生理造成長期危害。
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教授王明德研究了孩子處在青春期的近1000個家庭里言語訓斥與規約的情況,包括孩子表現不好以后大喊大叫、咒罵或者侮辱孩子。
研究發現,近一半的父母會使用言語訓斥,但這對管教孩子并沒有什么用處。到第二年時,那些曾經被言語訓斥過的孩子,更有可能行為出格或者是出現抑郁癥的癥狀。
言語上訓斥孩子,和打孩子是類似的,會讓孩子進入一種戰斗或逃跑的狀態,這個時候他們大腦中的高階部分無法正常運作。也就是說,他們既不能推理,也不能從這段經歷中學習到什么東西。
所以,當孩子們發脾氣或者是行為出格的時候,并不是說他們在存心搗亂,反而是個信號,說明孩子需要得到指導和幫助,提升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養自控力的四個關鍵詞
聯結、溝通、能力、界限
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鐵腕式的教養。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7歲的小男孩徐敬凱的媽媽就是延續了自己父親的養育方式。
她給徐敬凱規劃了一條成長路線,當然,其中對成績的要求非常嚴格:小學一二年級就是要考一百分的,如果沒有考到,那就要用卷子彌補。僅一個寒假,徐敬凱就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測卷。
但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一方面,無論是學校、公司,我們都漸漸拋棄了命令與掌控的模式,越來越重視合作和雙向尊重,孩子自然也會挑戰父母的權威。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也變得越來越多元:獨立、自信、有韌性、有同理心……
另一方面,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鐵腕式的“我命令,你執行”的教育方式也有違發育規律。在孩子需要安撫,需要幫助的時候,僅給他們“下命令”,對大腦發育和自控力發展并無益處。
“如果說教有用的話,那全天下的孩子都會變得十分完美了。”
我們目標,并不是不停地給孩子講道理、讓他們永遠都不犯錯,而是通過問問題、挖掘信息的方式,來促進孩子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意識。
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真誠聯結、積極溝通、培養能力、設定界限。
1
真誠聯結
在前不久上映的《未來的未來》中,男主角小君在妹妹出生后,因為總是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注而大發脾氣。
最后,忍無可忍的他看向尚在襁褓中酣睡的妹妹,手里握著最愛的新干線模型,猶豫要不要砸到這個奪走了爸爸媽媽寵愛之人的頭上。
被妹妹的哭聲驚動的媽媽,看到這一幕,二話不說先責怪起小君來。小君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大哭,說媽媽是母夜叉。而媽媽也生氣了,教訓小君不該欺負妹妹,還把媽媽說成是書里的妖怪。
故事雖然有編造的成分,但孩子大發脾氣的事卻不少見。值得家長注意的是,孩子大哭大鬧,正是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分泌了壓力激素。孩子們最不可愛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和家長建立聯結的時候。
這時候,如果父母可以握著孩子的手,反而可以幫助他們進行自我管理。如果成功建立起聯結,那么就有機會讓孩子冷靜下來,重新激活大腦中負責解決問題的功能。
建立聯結有多重要呢?不妨看看兒童核磁共振的例子。
核磁共振雖然是一種精度很高的檢查手段,但它還有幾個特點:噪聲大、檢查時間長、空間狹小、患者要保持姿勢不動。這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沒什么,但對很多孩子來說,就是巨大的阻礙。
匹茲堡大學神經實驗室的研究生發現,焦慮的孩子如果獨自做核磁共振的檢查,下丘腦、前額皮層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周圍的活動會很頻繁,這些部位是大腦應對恐懼和壓力的地方。
但如果有媽媽陪著他們做檢查,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就和其他孩子沒什么差別。
因此,當孩子們開始磨磨蹭蹭不肯按部就班地行動時,先別急著指責,試著和他們建立聯結看看。一個擁抱也好,一句贊美也好,之后再指引他們放下雜事、回歸正軌。
2
積極溝通
“我家孩子根本不聽我的話。”
“我剛剛不是讓你把鞋穿上嗎,你聽見沒有啊?”
這些話是不是很眼熟呢?要警惕的是,這里的“聽話”其實已經偏離了“聆聽”,成為了“順從”的代名詞。
而“學徒型”養育中的溝通,首先就需要家長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你必須發自內心地相信,在面臨某個問題或者情況的時候,自己的還很有可能會知道一些你并不知道的事情。而家長的責任,就是破解孩子行動中隱藏的信號。
凱瑟琳曾走訪過一間學校,有個孩子總是在早上磨磨蹭蹭不交作業。起初,老師們都下意識地認為這個孩子就是心存叛逆,要和老師對著干,但后來他們發現,孩子只是因為沒吃早飯,肚子餓了。只要給他一點小零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至于到把孩子關禁閉的程度。
在家庭溝通中,一方面是家長要仔細聆聽,另一方面,也要用細致的語言去回應和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把自己的畫給父母看,也許你只想說“這畫真漂亮!”但更好的方法是,具體地描述一下這幅畫。問問孩子為什么要畫這樣的畫,畫的時候有什么想法。這會讓他們不執著于追求空洞的贊揚。
“我能看到天空里有橙色、黃色還有紫色,這個配色好有趣啊!跟我講講你是怎么選中這些顏色的吧。”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產生誤解的工具。家長在家中,不妨先自己想想一下,孩子會怎么理解自己說的話。
對一個正在登高的孩子說“小心一點”,孩子聽到的意思可能就是“我覺得你爬到那么高不安全”;對一個擦傷了的孩子說“沒關系,只是擦破皮而已”,在孩子聽來可能就是“我不覺得你有多疼”。
所以,有時候最好能簡單地表示出共情,或者問幾個問題,而不要把孩子的消極情緒一筆帶過。
當孩子說,好朋友不和自己玩,覺得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進一步詢問具體的原因,幫助他們辨別自己真實的情緒。說一說自己的猜測,說的不對的地方,再讓孩子進行一步解釋。
“我聽你的意思,他不在操場上跟你玩游戲了,你覺得很傷心。那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你覺得很丟面子呢?”
3
培養能力
明尼蘇達大學榮譽教授馬蒂·羅斯曼對一項長期追蹤研究進行了分析,這些調查對象從幼兒園開始接受數據追蹤,在10歲、15歲、25歲時再進行回訪。
結果發現,和那些十幾歲才開始做家務,或者從來沒有做過家務的人相比,從幼兒園就開始做家務的人,成人以后受教育程度、開展事業、擁有健康的關系、自給自足的比例都更高。
而當今孩子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不僅課業負擔重,玩耍時間少,就連家長也都緊盯著升學,逼迫孩子加入學習的“軍備競爭”中去。就連耶魯大學的本科生,也不得不在得了“良”的評級后找導師哭訴復議。
“從孩子們開始上幼兒園開始,也就是三四歲的時候,我們就不停地給他們增加競爭壓力,而進入大學的競爭顯然更激烈。”
父母都把孩子當作“人才”來栽培,他們整天都忙于作業和其他課外活動,但卻沒有肩負家庭或是社會的真正責任。這讓他們產生了一個錯覺:自己的價值都建立在能否成才的基礎上。
什么是“成才”?生活里只有學習與升學的話,孩子往往就會把成績、學術表現、學習結果當作成才的標準。這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那么,如何扭轉這種局面?不妨就從讓孩子做家務開始。以孩子們的年齡和興趣為準則,而不是以家長希望他們掌握什么技能優先,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
喜歡分類整理的孩子可以去整理儲藏室;喜歡動手操作的孩子可以削鉛筆或者換墨盒。十幾歲的孩子可以挑戰更難的家務,比如明火做飯,給自行車胎打氣。
要知道,當孩子們覺得自己沒用的時候,往往就會調皮搗蛋,但如果他們能夠照顧好自己,并且對于家庭和社區有所貢獻,那就會感到自己有能力,還會產生使命感,也就會減少出格的舉動。
4
確立界限
不論是和孩子建立聯結,還是積極溝通,都不是說要一味地和孩子搞好關系,而沒有界限。恰恰相反,確立界限是“學徒型”養育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環。
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兒童》中描寫了兩類管教孩子的方法:
一種是放縱: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一種是控制: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而確立界限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還需要滿足4個標準:
行為和后果相聯系
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
是尊重孩子的
是提前就約定好的
凱瑟莉舉了個例子,孩子總是忘記要把自行車停到車庫里去,那么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商量一個相應的后果——一周內不能騎自行車。
如果3個月不能騎車,那就有點不合理了。如果家長對孩子冷言冷語地訓斥,那么就是不尊重孩子了。如果事先沒有約定,直接宣布孩子一周內不能騎車,那就是家長隨心所欲了。
有些人很難相信,孩子其實是可以在不哭不鬧的情況下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并且還從中學習到經驗的。
凱瑟琳原本就是個事無巨細的媽媽,一旦發現孩子忘記帶午餐去學校,或是把作業落在家里,還沒等孩子自己發現忘記帶東西,她就已經動身把午餐或者作業送去學校了。
但這樣一來,其實妨礙了孩子體驗成長所需的不適感。如果他們能夠感受到餓肚子或者沒帶作業的不好情緒,反而能激發出下次做好準備的動力。
后來,凱瑟琳不再自作主張,發現孩子竟然因此變成了協商專家。忘記帶午餐后,她們會和同學商量,從被人那邊分到食物。等她們自己準備午餐時,也會多帶一些,以便和同學分享。等到下次忘記帶飯的時候,再找同學要吃的就會更容易。
《正面管教》的作者、積極型育兒大師簡·尼爾也曾提出過這種觀點:“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瘋狂的想法,覺得孩子只有在很差勁的時候才有可能會做得更好?”
在探索“學徒型”養育模式的過程中,凱瑟琳也不斷審視著自己。漸漸地,她開始明白,其實一直以來,困住她的從來不是三位女兒,而是她自己。
她想成為一個一百分的媽媽,但現實是她根本沒有辦法隨時應對各種情況。而對于孩子的管教,都是她希望成為別人眼里的“好媽媽”的心態使然。
如果家長能夠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不再把孩子的發脾氣、鬧別扭看成是無理取鬧,而是把它們當做幫助孩子發展自控力的機會,或許就能解開親子關系的結。
破解孩子哭鬧中的求助信號,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僅是在培養他們的自控力,也是在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成長。
相信孩子們吧,從說不出理由的哭喊打鬧,到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需要機會反復練習。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點指導,也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他們在細節中的成長。
來源 | 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