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爸爸(含媽媽)閱讀本系列文章后將:進化度+2,睡眠+2。
半夜2點,寶寶又突然哭起來了,媽媽在醒來的時候一定在想“餓了還是尿了?”
你有沒有想過這也許只是寶寶的一個小詭計?
哈佛大學生物進化學教授David Haig在本期的《進化、醫學和大眾健康》雜志上的論文提出了一個對寶寶夜啼的全新解釋“這是為了耗盡母親的體力,擾亂排卵從而減少自己的潛在競爭對手出生概率“。說白了,就是不想要弟弟妹妹的小家伙盡力防止父母OOXX。
乍聽起來很2很無厘頭,不過這理論其實還是符合進化學的邏輯的。進化論的核心之一就是”存活概率高的生物個體,其基因會被遺傳下去的概率也高“,脖子高的鹿可以吃的樹葉多,所以長頸鹿就進化出來了。之前一個和嬰兒夜啼相關的不那么2的進化論觀點是:半夜哭的嬰兒可以喚醒母親提高警惕,所以增加在野外夜間生存的概率從而將自己的基因一代代遺傳并加強,這是人類肺進化的原因之一。
回到這個論文的論點上面來,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必定會受到父母更少的關愛,尤其是在人類還沒有攀上食物鏈頂端的年代,獨生子的收到照顧和保護的情況要好于有一大堆兄弟姐妹的。Haig教授的論文里面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如果媽媽帶倆孩子出門散步遇到猛獸或者敵人,媽媽只能一只手抱著嬰兒一只手拿著武器,身后跟著的大兒子命運怎么看都是有點堪憂了。
同樣的,在食物短缺或者疾病流行的年代,如果父母沒有馬上懷孕生子,那么孩子相對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和照顧,從而增加存活的幾率。
而這個時候半夜哭鬧的孩子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了,因為需要在半夜照顧孩子,婦女恢復排卵的時間會被延長,因而推遲下一個子女降生的時間,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
Haig教授的論文洋洋灑灑4000字,用了一大堆公式和資料,不過核心結論就是那些半夜能哭的熊孩子慢慢的戰勝了哪些老實孩子,從而霸占了人類基因。這就是為什么小朋友明明可以一次喝夠奶睡一晚卻非要半夜鬧一下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觀點反對者也不少,Rhode Island大學的人類學家Holly Dunsworth就認為,這個論點雖然有趣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結論,它忽視了夜間喂奶不光給寶寶帶來的是食物而且還有溫暖和安全感。而哈佛另外一個進化學家Katherine Hinde則提出嬰兒夜晚哭鬧是幾千年進化來的,而人類現在的8小時睡眠習慣則沒那么久,在捕獵年代,人類的睡眠更多是碎片化的。
不過Haig教授在論文中提到他更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減少母親的焦慮感,幫助她們努力訓練孩子一覺睡到天亮的好的睡眠習慣。他說:”我想讓父母了解孩子其實很強大,足可以處理各種環境,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候,不需要過于的小心和焦慮“。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家長建立一些讓孩子獨立入睡的信心,我們之后會通過一系列文章和專家采訪進一步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獨立入睡,希望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第一時間了解。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其實更想問Haig教授一句:”你怎么解釋中國寶寶很多都是跟奶奶外婆睡,卻還是半夜總哭的問題呢?“
參考文章
David Haig, 2014(1): 32-39., Evolu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Troubled sleep - Nightwaking, breastfeeding and parent–offspring conflict
http://emph.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014/1/32.full
MICHAELEENDOUCLEFF, Why Babies Cry At Night, National Public Radio,
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4/04/14/302912419/
why-babies-cry-at-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