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岳《悼亡詩三首·其一》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馀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潘安
(西晉文學家)
潘岳(西晉文學家)一般指潘安(西晉文學家)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籍貫河南中牟(今河南中牟縣大潘莊),中牟是指潘岳的郡望,他童年隨父在鞏縣,少年即到洛陽。潘安是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安之名始于
杜甫《
花底》詩“恐是
潘安縣,堪留
衛玠車。”后世遂以潘安稱焉。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潘安二十歲,時
晉武帝躬耕藉田,潘安作賦以美其事,灑灑千言,辭藻優美,為眾所疾,遂十年不得升遷。潘安三十余歲出為
河陽縣令,令全縣種桃花,遂有“
河陽一縣花”之典故。有政績,太傅
楊駿引岳為
太傅主簿。楊駿被誅,被除名。他性輕躁,趨于世利,與
石崇等諂事
賈謐,每候其出,輒
望塵而拜。與石崇、
陸機、
劉琨、
左思并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
孫秀當政,遂
夷三族。
潘安在文學上往往與陸機并稱“
潘江陸海”,古語云“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深受
道家思想的影響,試圖遠離政治紛紜,全性保真而萌生淡泊名利,親近自然,渴望自由,向往隱逸,享受閑居之樂的高雅情懷。
2
沈約《悼亡詩》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
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
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
南朝史學家、文學家。
沈約出身于
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
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
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
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
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
著有《
晉書》、《
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1]
3
元稹《離思·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
河南府(今河南
洛陽)人,唐朝宰相、著名詩人。
北魏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1-2]
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
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
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元稹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后追贈尚書右仆射。
元稹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
張籍、
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于
李紳。名作有傳奇《
鶯鶯傳》、《
菊花》、《
離思五首》、《
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
元氏長慶集》[3] 。
4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
(北宋文學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
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
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
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
太師,謚號“文忠”。[4]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
黃庭堅并稱“
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
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
歐蘇”,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
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
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樂府》等傳世。
5
賀鑄《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曦。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漢族,祖籍
山陰(今浙江
紹興),出生于
衛州(今河南
衛輝市)。出身貴族,
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
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
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賀鑄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
賀鬼頭,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
能詩文,尤長于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于錘煉語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
秦觀、
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
蘇軾。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
6
陸游《沈園二首》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
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
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
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
寧德縣主簿、
敕令所刪定官、
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
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
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
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
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
李白的雄奇奔放與
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
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7
白居易《為薛臺悼亡》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
下邽,生于河南
新鄭。[1]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
元稹共同倡導
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
劉禹錫并稱“劉白”。[2]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
詩魔”和“
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
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
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
長恨歌》、《
賣炭翁》、《
琵琶行》等。[3]
8
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納蘭性德
(歷史人物)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
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
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一度因避諱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之后又改回納蘭性德之名,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
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
儒學匯編——《
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側帽集》、《
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