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
大白菜是冬春的主要食用蔬菜,同時也是大白菜的主要茬次。因此,種好秋季大白菜關系重大。生產上影響大白菜高產的主要原因是生長季節災害性天氣多,病害(主要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嚴重發生。因此,生產上要圍繞防治三大病害來提高大白菜的高產穩產。大白菜品種很多,可分為直筒型、原頭型和卵圓型三個基本生態類型。但由于生長季節的原因,在選擇上必須選用抗病、耐寒、高產且耐貯藏的中晚熟品種。主要優良品種有:魯白3號、山東2號、山東5號、豐抗85等。
二、播種時間
一般情況下,在立秋前后3~5天播種為宜,高溫年份可推遲到8月中旬。抗病、生長期長的晚熟品種可以適當早播,生長期短的中熟品種可適當晚播幾天。
三、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大白菜不能連作,也不能與其它十字花科蔬菜輪作,這是預防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中耕松土,結合耕地,可畝施圈肥8000~10000公斤,氮磷鉀復合肥75~100公斤,施于基肥,整平。
四、種植技術
1、播種。播種分為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一般依前茬作物的收獲早晚而定。前茬作物收獲早,又能及時整地作畦的,可采用直播法。否則,就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直播比育苗移栽晚5~6天播種。種植大白菜一般采用高壟和平畦兩種模式栽培。高壟一般每壟栽一行,壟高12~15厘米;平畦每畦栽兩行,畦寬依品種而定。直播有穴播和條播兩種方法。穴播是在行內或壟頂按一定的株距開穴。早熟品種行距55~60厘米。株距40~50厘米,每畝3000株左右,中晚熟品種行距65~70厘米,株距55~60厘米,每畝栽植2500株左右。穴長8~10厘米,深1~1·5厘米左右,每穴播5~6粒,每畝用種0·15公斤左右。條播是按行距開5~10厘米深的溝,先順溝澆水,水滲后,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并撒蓋0·8~1厘米厚的細土。每畝用種量0·3公斤左右。直播大白菜待幼芽出土后,采取勤澆小水,保持地面濕潤而降低地表溫度的措施。在無雨的情況下,一般于播種當日或次日澆水一遍,務求將壟面濕透。播種第三日澆第二遍水促使大部分幼芽出土。
2、苗期管理。指從幼芽出土到團棵期的管理。這時應及時間苗,并在2~3片或4~5片真葉時,各間苗一次,并除去雜草、病苗和弱苗。6片真葉(團棵)時定苗,并及時中耕,待外葉封壟就要停止中耕,以免傷根傷葉。中耕宜淺不宜深。直播的一般于5~6片真葉時定植。
3、移栽定植。苗齡一般在15~20天,幼苗有5~6片真葉時,為移栽的最佳適期。移栽最好在下午進行。根據品種的特性確定適宜的密度。栽后立即澆水。以后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連續3~4天,以利緩苗保活。
五、肥水管理
1、追肥。大白菜產量高,需肥量大,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不要及時追肥。追肥要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和苗情決定。幼苗期一般不追肥。若底肥不足,第一次可在3~4片真葉期,每畝施硫酸銨10公斤,撒施于幼苗兩側,并立即澆水,稱“提苗肥”;第二次在定苗或育苗移栽后,每畝施硫酸銨15~20公斤,于壟兩側開溝施入,稱“發棵肥”;第三次在蓮座期,每畝施硫酸銨25~30公斤,過磷酸鈣10~15公斤,將肥料施入溝內或穴內,再稍加培土扶壟,然后澆水,稱“大追肥”;第四次在結球中期,每畝施硫酸銨15~20公斤,可隨水沖施,稱“灌心肥”。
2、澆水。大白菜從團棵到蓮座期,氣溫日漸下降,天氣溫和,此間可適當澆水,蓮座末期可適當控水數天,到第三次追肥后再澆水。大白菜進入結球期后,需水分最多,因此,剛結束蹲苗就要澆一次透水。然后隔2~3天再接著澆第二次水。這一次很重要,這時如土壤干裂,會使側根斷裂,細根枯死,影響結球。以后,一般5~6天澆一次水,使土壤保持濕潤。
六、捆葉和收獲
大白菜生長后期,天氣多變,氣溫日漸下降,為防霜凍,要及時捆扎。一般在收獲前10~15天,停止澆水,將蓮座葉扶起,抱住葉球,然后用浸透的甘薯秧或谷草將葉捆住。使包心更堅實并繼續生長。小雪前2~3天,應及時收獲,并在田間晾曬,待外葉萎蔫,即可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