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學校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學校教育如果離開了閱讀,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訓練。學校教育像母親的乳汁,對人的最初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親的乳汁是最好的營養,但是如果到20、30 歲時還吃母親的乳汁,你一定是一個身體發育不良的人。你需要自主進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斷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閱讀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閱讀,如果沒有大量的和人類最偉大的著作、最偉大的經典去交流溝通,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神成長的個體。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饑餓感,是在中小學階段,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形成的。人類對知識的渴望,對于世界的好奇,人類的很多問號,只有在小學階段才能提出,過了這個村,永遠沒這個店,所以小學階段的閱讀,我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美國著名閱讀生理學家瑪麗安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大腦的變化,發現兒童在閱讀時要比成人使用更多的大腦區域,左右腦的廣大區域都要用起來。也就是說兒童閱讀時,是左右腦都在閱讀,我們成人往往只用一個腦在閱讀。總而言之,閱讀是最好的路徑。只有通過閱讀讓孩子成長了,才能打造孩子最好的素質。
閱讀的關鍵人物是教師。因為沒有教師對于閱讀的熱愛,就很難有學生對閱讀的熱情;沒有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閱讀,就很難形成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如果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教師閱讀不僅能汲取教育思想的營養,還能尋得教育智慧的源頭,體驗情感與意志的沖擊與交流。教師可以從眾多教育家的著作中學到很多東西。有心的教師會認真閱讀教育的重要文獻,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閱讀讓教師遠離浮躁,更善于思考,更有教育智慧,也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倡議:倡導解決問題的閱讀。教師的專業閱讀必須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有生命力。
在閱讀方法上要采取“知性閱讀”。這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研讀,是指閱讀者通過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在反復對話中,將書籍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閱讀者的結構之中,從而使原有結構得到豐富、優化或重建的過程。
朱永新:教育的改造應該從校園閱讀開始
閱讀為什么很重要?我這里講四個主要觀點。
第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事實上,我們知道人的軀體的成長和人的精神的成長盡管是兩回事,但是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共同的東西。軀體的成長靠食物,但是更多的是靠基因,人的軀體的發育,人的生老病死,和他的遺傳,和他的食物結構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基因在人的精神成長中起的作用,遠遠沒有對軀體的成長那么重要。同時,每一個人,每一個個體,每一個時代的人,他的父親,他的祖輩,不能替代他精神成長的過程,他需要重新開始,這是人類偉大的地方,也是人類可悲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從父輩那里來 copy,來遺傳,每一個個體精神的成長,實際上是在重復著他的祖先的成長歷程,這個歷程對于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件,也是人類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悲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類都變得越來越聰明,因為他取決于人類所有的個體能不能從前人的智慧,從前人最偉大的思想,從前人最偉大的品格中獲取營養。 人類能夠超越他動物的地方,就是因為人類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個 精神的世界是離不開閱讀的。只有和老子,孔子、孟子這些最偉大的思想家對 話,你才能達到先秦時代的文化思想的高峰;只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們交流,你才能獲得西方文明的一些最重要的平臺。所以人是不可能離開閱讀獲得心靈的成長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良,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無法改變,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過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第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于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 取決于這個民族的人口數量,而是取決于它的閱讀的力量。國際閱讀學會在總 結閱讀對于人類最大的益處的時候,曾經做過一份報告,報告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們知道猶太人,猶太人為什么那么強大?在公元 70 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寄人籬下的民族,為什么產生了那么多世界級的偉人?我經常講,人類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幾乎都被猶太人改變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和歷史的觀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于物理世界的認識。所以從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一直到人類社會,都被猶太人改變了。大家去看《貨幣戰爭》一書,事實上猶太人掌握了全世界的金融命脈。猶太人靠什么?靠的是智慧。智慧的背后,是猶太人精神成長歷程中對于圖書的宗教性的依賴。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我一直認為閱讀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朗讀手冊》里面說: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和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他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他們。真正地消滅無知、貧窮和絕望,應該通過閱讀。如果沒有閱讀,那么無知、貧窮和絕望就會來消滅我們。
無論從黨的十七大報告,還是這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要建設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怎么建設?我覺得是離不開閱讀的。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走向未來的時候,幾乎和所有快速成長的時代一樣,有很多問題。首先面臨著共同價值崩潰的危險。當今的社會缺乏共同語言。而缺乏共同的語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和共同的價值觀呢?如果沒有共同的神話和歷史,沒有共同的英雄和傳說,沒有共同的精靈與天使,沒有共同的圖畫和音樂,沒有共同的詩歌和小說,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標準,和對于未來的共同的愿景,也就沒有所謂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思想基礎,我們的社會就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所以為了尋找我們的歷史,尋找我們的自身,我們需要共讀我們的神話和歷史,通過共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炎帝和黃帝的戰爭與結盟,我們將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然后我們再通過閱讀希臘神話,希伯來神話,通過閱讀美洲發現的歷史,通過閱讀南北戰爭解放黑人的歷史,我們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歷史和傳說,整個人類的文明才能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為一體。這些都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沒有其他的路徑。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在哪里?在書里。而且盡管目前網絡閱讀已經超過了紙質閱讀,但是我們認為目前人類最偉大的思想還處在離線狀態,90%的知識還是處在離線的狀態,網絡大部分是信息和廣告娛樂的內容,系統的知識性內容,還是比較缺乏的。人類理解的,特別是人類理性的洞察力,通過網絡是很難獲得的。智慧的內容更加鳳毛麟角,對人類思想的凈化來說,同樣也適用個體的遞進,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人類的理解,從人類的理解到智慧,像一個金字塔,是一個精神與智力逐步升級發展的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一步步地往上爬行,匯總起來,才體現我們這個時代和歷史的精神高度。
第三個觀點,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我覺得學校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學校教育如果離開了閱讀,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訓練。我們絕大多數的學校不是在從事教育,而是在從事訓練,因為它根本沒有閱讀生活,根本沒有人心靈成長的舞臺。我經常舉例說,學校教育就像母親的乳汁,對人的最初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親的乳汁是最好的營養,最天然的,營養結構最豐富。但是如果到30 歲時還吃母親的乳汁,你一定是一個身體發育不良的人。你需要自主進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斷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閱讀也是如此,學校教育相當于母親的乳汁,如果沒有閱讀,如果沒有大量的和人類最偉大的著作、最偉大的經典去交流溝通,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神成長的個體。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饑餓感,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能形成,當然不是說今后不可能形成了。《學記》里面曾經講過: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時機過去以后,你再勤苦, 還是可以成的,只不過是難成。人的精神饑餓感,是在中小學階段,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形成的。人類對知識的渴望,對于世界的好奇,人類的很多問號,只有在小學階段才能提出,過了這個村,永遠沒這個店,所以小學階段的閱讀,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這里還有生理學的依據。最近我讀到一篇文章,是美國的著名的閱讀生理學家瑪麗安沃爾夫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大腦的變化,發現兒童在閱讀時要比成人使用更多的大腦區域,左右腦的廣大區域都要用起來。也就是說兒童閱讀時,是左右腦都在閱讀,我們成人往往只用一個腦在閱讀。而且他認為小孩子在五歲以前,父母親經常給他講故事,決定他們今后閱讀技巧的形成,所以兒童時代的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新教育在做讀寫繪的研究,其中有一個方面就是在做用繪本故事來開啟兒童心靈成長的歷程,
格林在消逝的童年及其他里面曾經講過,或許只有童年讀的書,才會對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孩提時所有的書都是“預言書”,告訴我們有關未來的種種,就好像占卜師通過紙牌中看到的漫漫的旅程,或者經由水所看到死亡一樣。這些書都影響著未來。我想這正是書令人激昂興奮的原因。從人生前 14 年所讀的書中,我們獲得的激勵與啟示,如今,從書中所獲得的,怎么能與之相比呢?這句話理解起來可能有點費力,但是實際上它是關于兒童閱讀哲學的一個認識,他認為人類在 14 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人類的成長非常重要。人生今后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 14 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所以我把它演繹一下,實際上兒童在早年,14 歲以前,他所閱讀的東西,他所體驗的東西,他所經歷的東西,他所從生活中獲得的價值觀,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當他成人以后,他是用兒童時代所獲得的東西去建設他內心的成人的世界。 所以早期的經驗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一個人在鄉間走,他所看到的東西,他就變成了那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成了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講的也是一個同樣的道理。研究兒童閱讀的人經常會講這樣的故事。 在新教育實驗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就做了很多工作,中華經典誦讀,英文名篇誦讀,兒童階梯閱讀,校園閱讀節,感動接力,親子共讀,讀寫繪的研究等等。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閱讀,特別是兒童閱讀。我們認為人的閱讀的習慣,人的精神的饑餓感,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能形成。為了推動學校的閱讀活動,我們新教育專門研發了中華經典誦讀本,和毛蟲與蝴蝶的兒童階梯閱讀書目(三個兒童書包)。在低段我們以繪本為主,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閱讀的內涵,我一直認為,在講閱讀重要性的時候,我們并沒有專家潛下心來研究孩子們應該讀什么,我們新教育的團隊在做這樣的一個開發,我們準備從幾萬本書里面逐步建立兒童的文化書包、科學書包、人文書包,我們覺得真正要通過實驗才能發現我們應該給孩子的和孩子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在座的
最后一個觀點: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一個城市也好,一個區域也好,它的美麗一方面要靠外表,建筑、規劃, 但是它真正的美麗是靠這個城市人的品位和氣質,品質和氣質最重要的是靠什 么?是靠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最優秀的城市,應該有最善于閱讀的市 民。 我在蘇州時分管文化,從前幾年我們就提出“閱讀,讓蘇州更美麗”,這是我們閱讀節的主題詞。每一年 9 月 28 日,也就是孔子的誕辰日,是蘇州的閱讀節。大家也知道我們最近幾年我一直在呼吁建立國家閱讀節,去年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