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爸的修行(同名微信公眾號)第172篇原創文章,親子溝通系列,傾聽篇。
本文關鍵詞:親子溝通;傾聽是接受;傾聽可以引導思考
在親子溝通系列第一篇中,寫了關于對孩子“好奇”的心理準備。
對孩子的想法保持好奇,是看懂孩子的必要條件。好奇,是從我們自己的視角走進孩子的世界的秘訣。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想法不好奇,我們是看不到孩子的,聽見的語言也未必會是孩子想要表達的確切的意思。
這一篇,聊聊如何傾聽。
你有沒有聽,說的人最知道
生活中,很多人覺得自己認真的聽,而說的人失去了說的欲望。原因,要么沒有聽懂,要么沒有給予對方想要的反應。總之,說的人覺得你聽的不夠“好”。
親子咨詢中,了解了很多孩子,十之七八都會告訴我,爸爸媽媽不關心他們說什么。最小的一個,剛剛7歲。
很多父母覺得很冤枉,自己每天聽孩子說那么多的話,每天應付著“十萬個為什么”,到頭來孩子怎么可以說自己不聽孩子說話呢?
不管我們覺得有多冤枉,要知道有沒有聽,不是由聽的人決定的,而是由說的人來判斷的。
如果發現孩子不說了,請記住無論什么原因,都是因為我們“聽”的不夠。
傾聽,是一種接受
認真的傾聽,是對說的邀請,是對孩子表達接納。
每次給孩子做心理輔導以后,家長總是很好奇,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愿意跟我說那么多,又為什么愿意去嘗試我說的事情。
這些孩子對他們的父母關閉了心門,拒絕分享內心世界的想法。孩子們在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居然是與父母交談并沒有什么幫助,甚至不安全。
父母應該是孩子身邊最重要的支持者,可是很多父母因為無法與子女溝通,被“剝奪”了這樣的機會。
為什么比起父母,孩子們發現更愿意與我交談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我對孩子的那份好奇,二是我用傾聽表達我對孩子的“接受”。
傾聽,是深入思考的引導
傾聽,并不是一言不發,也可以幫助孩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可以通過將聽到的內容,重復成問句給孩子反饋,一來確認我們理解的是否正確,二來引導孩子再想一想是否真的是這樣。
下面是我用的一個例子:
“我討厭去學琴”,孩子有點沉悶的、小聲的說。
“你不喜歡去彈鋼琴了?”(看似孩子的原話的重復,替換了討厭,免得讓孩子覺得鸚鵡學舌,也提供更多正向的引導。)
“是的,因為老師上次說我彈的不對。”(這時候,我們才真的發現事情是怎樣的情況。)
“哦,老師是說你彈琴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嗎?你有點傷心了?”(這時孩子是有情緒的,需要我們去看到和處理,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抱抱他。情緒之下,孩子是聽不進去說教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希望得到接納和認可,而不是批判。)
“嗯,我心里不高興。老師覺得我的手指應該抬高一些。”
“哦,原來是這樣。手指抬高彈琴的樣子是更好看,挺難的吧?”
“也不難,彈的慢點,我就能做到。”
“你是說你不夠熟練是嗎?你有熟練的方法嗎?”
“我多練幾遍,就行。”(如果孩子并沒有辦法,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幫助。)
“嗯,好像你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彈的更好的。”(記得鼓勵孩子的發現)
看懂了嗎?并沒有直接給孩子方法和建議,方法是孩子自己找到的。這樣的思考過程,把行動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幫助孩子從依賴成人解決問題,成長為獨立的、為自己行為負責、善于解決問題的人,而這樣的過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成長,感受更多內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