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年年底,財政部發布《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下稱“《基本準則》”),自2017年1月1日起試行,這標志著我國政府會計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此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大膽創新,又穩扎穩打,反映了國家對會計改革的高度重視,凝聚了會計行業領導和業務專家的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凸顯創新
《基本準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正式開始。雖然是會計領域的改革,但反映了國家完善治理體系的決心,不僅讓政府會計體系更加科學、完善,而且為開展政府績效評價、實行政府財務報告公開、促進節約型社會建立、發揮財務部門對國家經濟戰略決策的信息支撐作用等打下了基礎。
一是建立了規范統一的政府會計標準體系和政府財務報告體系。政府會計改革啟動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有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醫院會計、高校會計、科學事業單位會計等諸多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的設置主要考慮不同行業的具體特點,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不強,不利于宏觀綜合管理。以筆者所在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下稱“院校”)為例,它是衛計委所屬事業單位,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教研三位一體的醫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院校所屬17個獨立法人單位,包括6家醫院、7個學院和十幾家研究所,主要從事醫療、教育、科研工作。在現行政策下,院校系統就涉及事業單位會計、醫院會計、高校會計、科學事業單位會計等4種會計制度。
《基本準則》明確適用于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以下統稱“政府會計主體”),除軍隊、已納入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單位和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社會團體不適用本準則以外,各類行政、事業單位統一遵守基本準則。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不同單位之間財務指標的可比性,有利于績效評價標準的制定。
二是在行政事業單位引入權責發生制,體現政府及事業單位運行成本,公平客觀,成本核算,為政府績效考核做準備,是一項重大突破,為政府會計領域向戰略發展制定提供有用信息打下基礎。
多年以來,我國的會計領域分為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企業會計體系和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體系,涇渭分明,各自運轉,但就政府會計主體和企業會計主體來講,都屬于社會的經濟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管理需求相似。以往事業單位主要關注預算收支及執行情況,淡化了單位財務會計信息,難以考量單位真正的運營成本,難以提供國家或單位戰略決策所需要的財務信息,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事業單位會計信息使用的要求。
《基本準則》明確政府會計主體在預算會計核算之外,同時開展財務會計核算,可以大大提升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政府會計體系的重大突破。
三是《基本準則》明確在保留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引入權責發生制,同一會計主體同時適用兩種核算基礎,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既滿足預算管理的要求,又能發揮財務會計的作用。
首次提出會計核算“八要素”,是突破性的大膽創新,凝聚了財政部領導和各位會計界專家的智慧。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有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三要素,形成決算報告,滿足預算執行管理需求;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有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五要素,形成政府財務報告,提供與政府的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含運行成本)和現金流量等有關信息。同時,《基本準則》要求政府會計主體應當根據相關規定編制合并財務報表,也是一大亮點,合并報表讓政府財務數據更趨于真實,減少重復,可以為財政決策提供更準確的數據。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吸收了醫院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制度修訂中的有益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創新。如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改革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此未作統一要求,2012年醫院會計制度中對財政投入形成的固定資產折舊利用待沖基金虛提折舊,對醫院自籌資金形成的非流動資產實提折舊或攤銷計入費用;2013年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提出了“事業單位應當按照《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或相關財務制度的規定確定是否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2013年實行的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為虛提折舊和虛提攤銷,未能體現折舊費用,但提出了具備條件的科研單位可實施內部成本費用管理的概念。政府會計改革后則明確應將折舊和攤銷費用反映在費用類科目,如實反映運營成本。
四是完整反映資產負債,有利于防范政府財務風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基本準則》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資產、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資產等納入非流動資產,彌補了以往會計報表中的資產缺失部分;負債則反映政府承擔的現時義務,包括長期應付款、應付政府債券和政府依法擔保形成的債務等。這些變化可以更為完整、準確的反映資產、負債,摸清“家底”,為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和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打下基礎。
五是政府會計改革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推動政務公開,反映社會進步。《基本準則》出臺后,政府會計核算可以客觀反映政府公共管理成本,為科學評價各個政府及各屆政府的運營績效和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提供依據,有利于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廉政高效建設,也有利于對政府會計主體領導干部的客觀評價,是法治思維在財務領域的體現。逐步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公開體制,引入審計制度,將更好地保障政府財務報告數據的真實準確,推動實質性的政務公開,體現各級各類政府單位受托責任,尊重了納稅人的知情權,反映了社會進步。
為會計人提供更好的職業舞臺
《基本準則》的發布為會計職業提供了更好的舞臺,更能體現會計職業價值。會計人如何利用好這個舞臺,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會計職業價值,做好參謀助手。政府會計改革對財務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戰和機遇并存,也為會計人員提供了更好的職業舞臺。我們要積極學習,轉變觀念,認真落實,做到財務管理精細化,由簡單“核算型”轉變為“分析型”、“管理型”。財務管理已經不能滿足于簡單的收支核算,而要善于科學地分析財務數據,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要重點關注成本核算,增收節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重視資產使用的績效評估,促進資產使用效率;要做好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保障資金、資產的安全。
二要在實務中積極探索事業單位成本核算的具體方法,按照《會計法》和《基本準則》要求,科學合理地開展單位成本分配工作,為建立科學完善可操作性強的成本核算方法做出努力。
三要在開展預算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核算業務的同時,還應開展管理會計核算業務,在落實好《基本準則》的基礎上,針對本行業、本單位的特點和中心工作做好管理會計信息歸集和分析工作,為單位領導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財務部門作為經濟管理核心部門的作用。
會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認真落實好《基本準則》,全面提升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抓住政府會計改革機遇,在新的舞臺上更好的實現職業價值。
準則實施前應做好四項準備
為了更好地讓廣大事業單位貫徹落實《基本準則》,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在統一政府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行業擬定指導細則,對一些行業特殊經濟業務明確核算要求,以“共性”為基礎,兼顧“個性”需求。如醫院的核算內容及其復雜性就不同于一般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有細則予以指導。
第二,“摸清家底”是《基本準則》的目標之一,因此,做好資產清查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對于舊制度中沒有明確記賬而新制度需要記賬的資產,要進一步研究科學計量方法,明確計量要求。按《基本準則》要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法計量,輔以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名義價值等計量方式。資產清查時需要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保證賬實相符、賬證相符,避免在轉換過程中出現計量不準確,依據不確鑿等問題。
第三,推進會計信息系統配套開發工作,利用會計軟件的功能升級減少基層會計人員工作量,有利于順利快速地落實《基本準則》。會計核算信息系統的支持可以有效減少8個要素、雙核算基礎下會計人員的工作量,有力保障新會計制度順利推行。
第四,注重做好財務指標分析運用,有利于財政資源科學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社會更快發展。財務信息的有效利用是政府會計改革的目標。要做好財務指標分析運用工作,首先要科學設定評價指標,充分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單位,評價標準值應有所區別。
目前四項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已經在征求意見階段、資產清查工作 也正在認真組織實施,制度宣傳培訓等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相信政府會計改革一定會順利推進,更好地實現會計職業價值,推進國家治理進一步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