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
案例1
張某,女,42歲。初診:1996年4月6日。
久患帶下量多,近1年來逐漸加重,幾乎每天都要換內褲。帶下色微黃,質稀薄,綿綿不斷,無異味,面色晄白,四肢不溫并浮腫,精神倦怠,胸脅不舒,經前乳脹,納差便溏,月經40~50天一潮,色淡質稀,量多,末次月經3月26日至。舌質淡,苔白膩,脈細緩。
診斷:帶下病。
辨證:脾虛肝郁,濕濁下注。
治法:補中健脾,化濕止帶。
方藥:完帶湯加減。
白術12g,山藥30g,人參6g,白芍15g,車前子15g(包煎),蒼術12g,甘草3g,陳皮6g,黑芥穗3g,柴胡6g,芡實12g,薏苡仁30g,炒扁豆12g,茯苓15g,澤瀉12g。水煎服,日1劑,12劑。
復診:1996年4月27日。服藥后白帶明顯減少,精神轉佳,四肢浮腫已消,大便成形。近來感小腹隱痛,乳房微脹,但月經尚未來潮。繼服上方減黑芥穗、澤瀉,加當歸15g,川芎10g,丹參15g。6劑。
三診:1996年5月12日。服藥后月經于4月29日來潮,經血色、質、量可,5天經凈。帶下已正常,余無不適。
按語:傅青主曰:“帶下俱是濕證。”蓋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若素體脾虛,或肝郁乘脾,脾失健運,濕濁下注,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致白帶過多。此證用“完帶湯”加減,“大補脾胃之氣,稍佐疏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于地中,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
案例2
冀某,女,39歲。初診:2010年7月31日。
自去年9月人工流產后,帶下量增多,色黃,質稠,味穢臭,時呈豆渣樣,外陰瘙癢,小腹作痛,末次月經7月21日至,色黯紅,質稠,量較多,經前乳房脹痛,口苦黏膩,胸悶納呆,大便溏,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婦科檢查:霉菌性陰道炎。
診斷:帶下病。
辨證:肝郁脾虛,濕熱下注。
治法: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易黃湯加味。
山藥15g,芡實15g,黃柏10g,車前子30g(包煎),土茯苓15g,滑石15g,甘草6g,椿根皮10g,薏苡仁30g,白果10枚,澤瀉15g,苦參12g,茯苓15g,柴胡10g,草薢12g,茵陳15g,白鮮皮12g。水煎服,日1劑,6劑。
苦參煎:苦參30g,蛇床子30g,土茯苓30,黃柏15g,白礬10g,地膚子20g,防風15g,白鮮皮20g。水煎先熏后洗外陰,6劑。
復診:2010年8月7日。帶下明顯減少,陰癢減輕,上方繼服12劑,苦參煎外洗,3日1劑,4劑。
三診:2010年8月30日。白帶基本正常,查白帶霉菌(陰性)。后服婦炎康復膠囊以善其后。
按語:傅青主云:“帶下俱是濕證。”又曰:“夫濕者,土之氣,實水之侵;熱者,火之氣,實木之生。”今肝郁脾虛,濕熱蘊積于下,損傷任帶二脈,直犯陰器胞宮,故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味穢臭,陰癢諸癥紛出。以易黃湯加味,疏肝健脾,清熱利濕,并用苦參煎外洗陰部以清熱除濕止癢,俾帶下、陰癢諸癥悉除。
楊某,女,43歲。初診:2009年4月10日。
不規則陰道流血半年余,時而淋漓不斷,時而量多如崩。近3天陰道流血暴下不止,血色淡紅,質清稀,無血塊。面色晄白無華,神疲氣短,面浮肢腫,四肢不溫,小腹空墜不痛,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脈虛弱。
診斷:崩漏。
辨證:脾虛失攝,沖任不固。
治法:健脾補氣,固沖止崩。
方藥:固本止崩湯加味。
人參15g,黃芪30g,炒白術12g,熟地黃15g,當歸10g,黑姜6g,仙鶴草30g,川續斷15g,炒杜仲15g,棕櫚炭12g,茜草15g,阿膠15g(烊化),炙甘草6g,灶心土浸水煎服。水煎服,日1劑,3劑。
復診:2009年4月13日。口服藥后,陰道流血明顯減少,但便溏納呆較重,上方減熟地黃、阿膠,加阿膠珠15g(烊化),砂仁9g(后下),陳皮12g,茯苓15g,山藥20g,服6劑。
三診:2009年4月22日。陰道流血止,但頭暈心悸,腰膝酸軟,眠差,余癥明顯改善。此久病及腎,脾腎兩虛,氣血兩虧。上方加減繼服。人參10g,炒白術12g,黃芪30g,當歸10g,熟地黃15g,山藥20g,茯神15g,炙甘草6g,炒酸棗仁15g,枸杞子12g,阿膠15g(烊化),制何首烏12g,炒杜仲15g,川續斷15g,砂仁6g(后下),陳皮12g。水煎服,日1劑,服16劑。
四診:2009年5月13日。崩漏愈,余癥消失,以歸脾丸及阿膠以善其后。后隨訪半年,月經正常,身健如初。
按語:脾為后天之本,主統血,脾虛失于統攝,沖任不固而致崩漏。固本止崩湯乃氣血兩補之劑,氣壯本固以攝血,血生配氣能涵陽,氣旺血充,陽生陰長,沖任得固,血崩自止。傅青主曰:“蓋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暈,則血已盡去,僅存一線之氣,以為護持,若不急補其氣以生血,而先補其血而遺氣,則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無形之氣,必且至盡散,此所以不先補血而先補氣也。”特別是血崩暴下不止者,補氣固脫尤為重要。正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腎主沖任,為封藏之本,久病及腎,崩漏久者,加炒杜仲、補骨脂、巴戟天、川續斷、菟絲子補腎之品尤為重要。此外,“氣為血之帥”,氣虛運血無力易于停留成瘀,氣虛久崩者,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亦本所必須。
靳某,女,29歲。初診:1989年8月17日。
患者結婚7年,同居不孕。月經3/23~30天,近2年來月經量減少,經色鮮紅,經間期陰道少量流血,1~2天自止。末次月經8月11日至。平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眼干心悸,失眠多夢,皮膚干燥,帶下極少,陰道干澀,性欲差,經前乳房脹微痛,大便干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婦科檢查:子宮偏小,輸卵管通暢。配偶精液正常。
診斷:原發性不孕癥。
辨證:肝腎陰虛。
治法:滋養肝腎,調補沖任。
方藥:養精種玉湯加味。
熟地黃30g,當歸12g,白芍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山藥15g,桑椹12g,女貞子12g,旱蓮草15g,生地黃15g,龜甲15g(先煎),知母9g,懷牛膝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9劑。
復診:1989年10月8日。月經于9月8日來潮,經量較前增多,5天經凈,經間期陰道未再出血,諸證改善,上方加減繼服。熟地黃30g,當歸12g,白芍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5g,山藥18g,桑椹15g,紫河車9g,制何首烏12g,太子參15g,懷牛膝15g,牡丹皮15g,雞血藤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每經后服12劑。
三診:1989年12月12日。服藥后月經正常,諸證基本消失,子宮大小5.5cm×4cm×3cm,唯排卵期優勢卵泡較小,上方加減以促卵助孕。熟地黃30g,當歸15g,白芍15g,山萸肉12g,枸杞子15g,山藥30g,桑椹15g,菟絲子30g,炒杜仲15g,肉蓯蓉12g,巴戟天12g,川續斷15g,桑寄生15g,制何首烏12g,太子參15g,砂仁6g(后下),甘草6g。水煎服,日1劑,9劑。
四診:1990年1月26日。停經48天,查血孕酮(PROG)23μg/mL,HCG 36460mIU/mL,彩超示:宮內妊娠囊2.0cmx1.8cm,內可見胎芽反射及心管搏動。惡心嘔吐較重,腰微酸,舌紅,脈滑數。診為惡阻,擬橘皮竹茹湯加減。人參9g,炒白術12g,茯苓15g,甘草6g,黃連9g,蘇葉10g,竹茹15g,姜半夏6g,陳皮12g,炒杜仲15g,炒川續斷15g,桑寄生15g,麥冬12g。水煎加生姜汁6滴服,3劑痊愈。
后隨訪生一健康男嬰。
按語:養精種玉湯以熟地黃滋腎水為君;山萸肉滋肝腎而填精血為臣;當歸、白芍補血養肝調經為佐使。俾精血充沛,肝腎得養,沖任自調,則攝精孕,指日可待。正如傅氏所云:“此方之用,不特補血,而純用填精,精滿則子宮易于攝精,血足則子宮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養精種玉湯誠為養精種子之良方也。
本文節選自《平陽陳氏婦科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