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之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輕...
【脾之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輕則脾虛兼濕的證候,重則脾陽虛兼見寒濕的證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致使濕濁困阻。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困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渴不欲飲,甚則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水濕充于肌膚,固身體沉。苔白厚膩,脈緩。治法運脾化濕或健脾利濕。
藥物健脾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炒米仁;燥濕用蒼術、厚樸、草果、半夏;化濕用藿香、佩蘭、砂仁、蔻仁;利濕用茯苓、米仁、澤瀉、豬苓、車前子。方一般用《和劑局方》之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合《傷寒論》之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化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