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桓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道家的解釋 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常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
“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恒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物質世界的解釋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恒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于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于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恒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恒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