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在線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而業內普遍認為,在線教育只是過渡,OMO才是教育的未來,有報告顯示,疫情結束后,將有超過五成機構轉型OMO模式。
艾上AI-艾賓浩斯智能教育創始人鄧亞,從2014年開始就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探索,在過去的兩個多月,業內教培機構紛紛面臨經營挑戰,艾上AI智能教育卻憑借多年來對OMO模式的實踐,實現了學員人數和合作校區的雙向增長,其中學員新增50萬,合作校新增120多家。目前艾上AI智能教育全國校區已達1700家,覆蓋1100多個城市。
近日,鄧亞接受媒體采訪,針對為什么OMO模式一夜之間掀起行業熱議、OMO模式后的教育本質、以及OMO模式的終極形態作了分享。
他認為,“未來的教育只存在兩種形態,一種是在線教育,一種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育,但不管是哪種形態,其底層邏輯一定是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智能教育。”
他提到,“技術的發展不是對教育的顛覆,也不是對教育的變革,而是對教育的回歸,不管何種模式,教育的發展一定要回歸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以下為采訪實錄:
最近,很多業內人士都在討論OMO,疫情催生了高密度的針對OMO的各種見解,其實對于我們來說,OMO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是采取這樣的方式來教學。
OMO引起熱議的原因是,這段時間在疫情籠罩之下,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不得不在線學習,所有的老師不得不在線教學,這部分轉到線上學習的學生,大部分是由線下轉化來的,因為在疫情之前真正接觸過在線教育的學生是少數的。
其實這里面包含兩個轉變,一是由線下學習轉到線上學習,這是學習方式的轉變,二是由校區學習轉到家里學習,這是學習場景的轉變。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產生了很多不適應的心理,因為這突破了他們傳統的教、學舒適圈。
不過正是由于疫情將大家都簇擁到線上,更使用戶比較全面地感受到了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優勢與缺點。用戶既體驗過線下教育,又感受了線上教育,可以預見到,疫情之后,會有20%的學生繼續留存在線上學習,還有80%的學生依舊會回歸到線下學習,我預測,雖然目前在線教育只占10%市場份額,但在3至5年之后,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會“平分天下”。所以OMO在這個狀態下熱度大幅提升,就是因為大家認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彼此的缺點,結合彼此的優勢。
傳統的線下教培機構會想,在線教育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入在線學習的部分,而在線教培機構也會想,之前通過鋪天蓋地的宣傳獲得了大量學生,留存率卻不到10%,原來是由于線下教學場景的缺失,難以提供本地化的服務。所以不管是純線下教培機構還是純線上教培機構,都在考慮向OMO模式轉型。
只有用個性教育才能彌補共性教育的不足
OMO表面的形式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于是很多機構采用簡單的線上老師直播授課,線下設立校區,這就演變成今天的雙師課堂。很多想入局OMO的從業者都在談運營、談招生、談管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不管是什么教學模式,我們教育從業者都要抓住教育的本質。
這里我們要先明確一下學校和校外教培機構的關系,學校是孩子教育的基礎和關鍵,而校外教培機構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校外教培機構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而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需要查缺補漏,需要我們明確知道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在哪里。
在學校里,課堂的教學模式和一個世紀前區別不大,無非是電子白板和投影屏取代了黑板板書,但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主要以老師為中心,就是老師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利用講課的形式傳授給整個班級的學生。而學校老師精力受限,一般很難直接考慮學生能接受多少,不同層次學生接受度的差異,更無法關注每個學生的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所以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共性教育。
校外教培機構要做的就是對學生補差、補弱、補缺,但大家要知道,只有改變“一刀切”,才能使每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發揮,而今天的校外線下培訓跟學校的區別并不大,依舊是老師講,學生聽,線上教育無非是把地面的老師搬到線上,但老師還是給所有學生講一樣的內容,一樣的知識點,練習的題目也一樣。
所以,校外教培機構不能用另一種形式的共性教育來彌補學校的共性教育,只有用個性教育才能彌補共性教育。
之前我就提出過,雙師課堂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另一種體現。北京的老師在線上給貴州的大山里邊的孩子來講課,而北京學校的學生在教室里聽課。大別山的孩子就會想,為什么北京的孩子能跟著老師學習?為什么我的老師就只能在視頻里呢?其實在這個層面上,就體現了教育的不均衡。
所以不管什么模式,教育的本質都是無法改變的,不管外界如何喧囂,教育都是“慢工出細活”的事業,都要回歸2500年前孔子說的因材施教,也就是由千人一面的共性教育轉為千人千面的個性教育。
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情況來看,只有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科技的智能教育才能實現這一命題。所以我說OMO模式的終極形態一定是智能教育。
疫情期間 艾上AI智能教育從容應對
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教育企業準備疫情之后投入OMO,但我并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因為是否能做好教育,不在于資金多少,不在于技術多好,而是一件考量企業綜合能力的事情,既要懂技術,又要懂教育,還要把技術和教育充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轉化為科學高效的學習產品,并能實踐、落地,從而實現大規模的復制推廣。
我們艾上AI智能教育團隊從2004年就開始做教育,有5年純線下教育的基因,又有5年純線上教育的積累,從2014年起打磨產品,投身于智能教育,16年來見證了教育形態的多次變遷,獨創了直播課堂+AI平臺+校區服務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對應的是直播老師+AI老師+校區老師的“三師課堂”。
真人老師直播授課解決的是標準化、流程化的教學,解決分校缺好老師的困境,但其本質上還是千人一面的共性教育,只占教學模式的10%;而AI老師承擔的是個性化教學問題,為每個學生量身制定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保障學習效果,這就為困擾教育界千年的難題“因材施教”找到了解決方式,這部分是我們教學模式的核心,占80%;校區老師本地化服務則因地制宜,即向學生提供即時的管理、輔導、監督,又向家長提供即時的反饋和服務,使教育更具溫度和人情味,讓教育和科技的結合更加接地氣。
正是我們“三師課堂”的模式,使艾上AI智能教育在疫情期間達到留存率30%以上,續費率80%以上,提分率95%以上,收獲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順利度過了疫情危機,逆勢增長,轉危為機。
就像達爾文說過的,“自然界生存下來的,既不是四肢最強壯的,也不是頭腦最聰明的,而是有能力適應變化的物種。”可以說,智能教育就是當今最適應變化的教育形態。
不管外界如何喧囂,我們要繼續專注教研、專注產品、專注服務,精耕細作,既要引領教育的發展,又要賦能傳統教培機構轉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我們,共同做好教育這件事,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