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哀痛所泄示出來的常是深邃的沉默, 最烈的憤怒反映出來的反是一種隱忍但持久反抗; 最高的快樂不會大哭, 真正的深切的愛看起來也許不會那樣狂熱。
李瑞年先生的畫,可以幫助我們說明這真理。
■ 李瑞年 北海公園
布面 油畫
61 × 46 cm
1979年作
發表:《畫家李瑞年》,P86-87,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李瑞年:中國風景第一人
李
瑞年先生是20世紀中國美術,特別是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中留有自己足跡的人物。他活躍于20世紀上半葉,創作出一批令人驚艷的油畫作品,在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精湛水準為同輩藝術界所公認。但,李瑞年先生又基本算是一位被遺忘的畫家。因時代、個人性格因素,他與20世紀下半葉美術主流的有意偏離,也使得他的藝術常常缺乏足夠的語境支持。此種局面,令人無限唏噓。▲ 李瑞年與父、母、兄、姐
李瑞年生于1910年,1926年進入王悅之辦的私人繪畫講習班學習,1928年考入時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的國立北平藝專,更直接受教于衛天霖。從這種師承淵源中可以看到,李瑞年的繪畫基礎來自于日本傳來的中國油畫,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李瑞年后來的繪畫旨趣,形成了面向自然之時抒發詩情畫意的美學傾向。1933年,李瑞年踏上赴歐洲學習繪畫的旅程,師從比國Van Haelen 及Delville,法國Simon,南北歐靡麗剛毅,后以兼收并蓄,奠定了他嚴謹的藝術表現力。所以他的畫,文質相稱,道其中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 李瑞年、廖先莊婚禮——證婚人為衛立煌、韓權華夫婦,牽紗兒童為常沙娜姐弟
▲ 留學期間的吳作人、常書鴻、李瑞年
李瑞年一生專攻風景繪畫。他的《暴風雨》(原名《掙扎》、《嘉陵江兩岸》、《采花人》、《白塔》、《庭院》等作品,曾經在反映20世紀中國油畫的各種展覽和研究中為人們所知。吳作人先生曾動情描述李瑞年的創作,“煥發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的一種息息相關的、推心置腹的情景”。徐悲鴻則認為他的繪畫“質樸雋永、手法嚴謹,是極為可喜的自然詩”,更稱他為“中國風景第一”。
▲《嘉陵江兩岸》
《北海公園》由李瑞年女兒珍藏多年,滿載著時代的印記以及對家庭的拳拳深意。其女李蒂雅女士回憶,此作創作于1979年,因文革沖擊,李瑞年已被禁止繪畫達十年之久。但,愛畫之心不死,從未有一刻忘懷。“因住在北海附近,雖多年不能繪畫,但在公園散步時他常常在腦中以繪畫的思維去觀察思考。他畫中天空的藍,樹葉的綠,中間都有極好的灰色存在,所以不顯鮮艷過火。水的流動感以及點綴于水面的小船和飄動的柳條打破了瓊島的穩定和靜謐,所以畫面靜動結合,不呆板。他不是單純地去描寫皇家公園的風景,有人的生活和情趣暗藏其中,不是死的風景,是活的。”
李瑞年熱愛北海之景,春、夏、秋、冬,他都充滿深情的去描繪。他說,只要你熱愛生活,生活中便會有你取之不盡的題材。艾中信曾在《漫談李瑞年的油畫》中談到過:北海風景,往往容易畫'俗',而李先生畫的北海白塔卻一點沒有俗氣,這和用筆用色都有關系。大概筆觸雄厚一點,不要求其纖巧,用色沉著一點,切勿求其漂亮,這是基本的要素。
▲ 李瑞年一生敬重自己的老師,1980年李瑞年與畫界同仁在衛天霖遺作展門前
最深之河靜靜流著,最偉大的人物表面上看起來常是那樣單純平凡。李瑞年先生將這一生的際遇與感悟傾注在這油彩畫布之間,為我們提供了認識生活和生命最優美的注腳。他的作品屬于那時的歷史,我相信,也屬于我們這時的時代。
最后,借用法國文豪紀德先生來總結李瑞年先生的藝術成就:“世人所憂者不是“成功”而是“經久”,要贏得最后之勝利官司,要能“再讀”而非“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