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有一句口頭禪:人都是自私的。我認為,一般地說說倒也沒有什么,但若作為對人性的根本理解,未免就顯得浮泛了。人性非常復雜,即使是圣賢或權威人士也常常爭執不下。《三字經》的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后來有人弄了一個《新三字經》,開篇卻說:“人之初,無善惡,人性論,須批駁”。而在基督教的理解中,人是具有“原罪”的。前幾年流行過一本科普著作,書名就叫《自私的基因》,自私不僅埋藏于人性深處,甚至是細胞、分子層面的事實。而在現實生活中,自私的心理、自私的行為我們更是屢見不鮮。我的問題是:如果人性果真是絕對而單純的自私,為什么我們會把它當成一種惡呢?比如說,動物是自私的,但你總不會覺得動物的自私是卑鄙齷齪的吧?對人性的自私我們作出了有關善惡的判斷,也就是肯定和否定的判斷,在判斷自私是惡的同時即肯定了無私是善。這個對善的肯定是否也源自于人性深處?因此我認為,趨善和趨惡同樣是人性深處的本能沖動。
人不可能完全徹底地自私,他的自私不可能處于和動植物同樣的層面。極端的自私會讓人驚異,質疑你是否是同類。“那還是一個人嗎?”這同樣也是口頭禪。雖然,“人都是自私的”,但卻不能過分,也就是說不能做到完全徹底單純單一。從內在體驗說,自私使自我膨脹、壯大,甚至不惜損人利己,但即使是再自私的人,都會有一種“貢獻”的沖動。可以對整個世界自私,但對自己的兒女呢?或者,可以六親不認、無比自私,但對自己的“事業”呢?人要斂聚、積累,也要貢獻、支出,如此才能平衡。如此,攫取所獲之物才能派得上用場,壯大膨脹的自我才有意義。即使是一個守財奴,只進不出,也會為自己的財富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異化在此是不可避免的事,異化在這里就是一種獻身,雖然是病態扭曲的。就算“人都是自私的”,并且這種自私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毫不含糊、義無反顧,但也有“理性的自私”和“瘋狂的自私”之分別。“理性的自私”就是意識到,利己和利他并不總是矛盾的,利他的前提可以帶來利己的結果。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互惠互利是其基本原則,為了維護共同體的利益,個人有限、暫時的犧牲是非常必要的。所謂“吃小虧,占大便宜”。“理性的自私”將人生作為或長或短的全局來考慮,有的甚至突破這一世而幻想來世的報答。“理性的自私”將利他作為投資,用以獲取最終的福利。
“瘋狂的自私”則不然,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唯利是圖,須臾不肯放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吃虧。結果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瘋狂的自私”受制于某種動物護食的本能,完全是條件反射式的。無長遠的眼光,無未來的計劃,沒有任何忍耐的品質,更不用談委曲求全了。“瘋狂的自私”寫在臉上,令人生厭,其結果自然是到處碰壁。于是便導致惡性循環。“瘋狂的自私”的人生是可悲的,因為愚蠢和病態,將自私的目標當成了方式本身。
就算“人都是自私的”,那也得看是什么樣的自私、如何去實踐這種自私。
要和陌生人說話
中國是一個人際關系的大國,尤其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有傳統的。可到了今天,這種人際關系有了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熟人和陌生人的區別。熟人就不說了,親朋好友,老同學、老同事、鄉黨、哥們……這一套中國人乃是無師自通。可面對陌生人我們卻有一種普遍的心理,這就是防范、對立、排斥甚至敵意。就好像陌生人是另一種人類,和我們有多么不同一樣。陌生人簡直就不算人,而是某種異類。他們和我們什么關系都沒有,至少在利益方面永遠是矛盾和不相容的。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個世界上只存在兩種人。一是熟人——利益共同體,二是陌生人,妨礙和阻撓了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古訓再也沒有人提及了。所有現存的人類都來自五萬年前的一個非洲母親的科學發現也無法使我們震撼。至于“愛你的鄰人”以及“人同此心”的圣言和民諺,更是無人問津。或許,在大道理上大家都還是能夠明白一二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無法做到互相尊重。我是在夸大其詞嗎?應該不是。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和我們打交道的更多的還是陌生人,而不是你所認同的人際關系中的熟人。我們被陌生人所包圍,并且互為陌生人。離開了陌生人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寸步難行。這也許是我們沒有認真考慮的。每天上下電梯、進出小區、乘坐公交或者打的,去商店購物或者去飯店里吃飯……不碰見陌生人是不可能的。可我們是怎么對待他們的呢?或者,他們是怎么對待我們的呢?遭遇之前、之中、之后,各自又是懷著怎樣的心理?這心理又在彼此的態度中暴露無遺。
上下電梯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向同乘電梯的人問好?是否面露笑容或者板著一張死臉?進出小區時是否會向保安點頭致意?或者昂首直入有如橫闖禁區?上了出租,是否擔心司機帶我們繞路?而司機是否對一路橫沖直闖過馬路的人罵不絕口?去飯店里吃飯,我們是否特別害怕上當?苛求服務員上菜的態度,而店家是否也怕客人多吃多占,完了也不埋單?至于那些搬家工人、安裝工人、維修工人,來給我們搬家,裝電話、煤氣灶、空調、有線電視,維修線路,就更不用說了。光有老人、孩子在家那是非常危險的呀!這幫人對我們也沒有懷著什么好心情,甚至本能地討厭……
人與人之間的戒備肯定是相互的,當大家都把對方想象成假想敵的時候,問題就已經非常嚴重。長期以來,在這與陌生人之間的敵意中求生存,又怎能不受到傷害呢?我們的人際關系實際上已經墮入了某種惡性循環之中。當然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暫且不論,就現實的人性、人心來說的確面臨著莫大的危機。有一部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和陌生人說話確有危險,但不和陌生人說話卻是死亡本身。所以我們不僅要和陌生人說話,而且要甘冒受損害被侮辱的危險,好好地有善意地說。從“我”做起。
選自《一條叫旺財的狗》韓東 著,楚塵文化 出品
Photograph by worteinbil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