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并不是某一群人的專利,而是在許多文化里都有著廣泛擁躉的學修方法。它不代表某一個宗教、某一個宗派,任何人都可以來進行禪修。但是,在特定的修學體系中,“禪”有著特定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在現在常見的場合里,“禪”可以代表兩種含義:
1、禪定。即“靜慮”、“思惟修”,是靜心專注、思惟觀察的修習方法和學習成果。
2、智慧。以禪定為增上緣,來開發智慧的修行方法和學習成果。譬如“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就體現了“禪宗”之“禪”的精神——重視般若智慧、不以禪定為終極目標。
有時候,“禪”代表著禪定與智慧結合的含義。
此外,還有許多衍生出來的禪文化,既可以說是與之有關的“文化周邊”,也可以說是禪的精神在生活、文化領域的體現。
“禪”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雖然“禪”有不同的流派與方法,但完備、健康的禪修方法,都包含在“止”和“觀”兩者之中。
止,是止息紛繁亂想的心,澄心安定,專注在一個對象上,這是專注力、自制力、執行力的練習。
觀,是對身心現象和規律進行觀察、思惟、抉擇,乃至放下執著,這是觀察力、抉擇力、離執力的培養。
不同的人進行禪修,目標各不相同,有的人為了調理身體,有的人為了調節情緒,有的人為了提升素質、開發智能——通過合理的方法,這些都能實現。
總的來說,合理的禪修可以止息苦惱。通過禪定的練習,能夠減輕種種煩惱,如果在此基礎上開發真實的智慧,則能夠把煩惱連根拔除。
通過禪修,智能、素質、力量的提升,就可以實現這種種目標。
對禪修的健康態度是怎樣的?
“沒啥玄妙”,拒絕上神秘感和焦慮感的當,拒絕“理路不通”的方法和“空中樓閣”的幻想。
所有的方法和原理,都力求清楚、明白。因為一切結果的實現,都需要因、緣具足才會成就。我們努力去認知身心規律,運用規律來培育向善、向上的力量,就會產生相應的成果。
“禪坐”的姿勢是怎樣的
入座的順序:
1、安坐在禪凳或者坐墊上。
臀部的1/3到1/2坐在小禪墊上即可,小禪墊的作用是支撐起腰部、背部,這樣不須腰部、背部費力支撐,易于安定。不要貪圖舒適就坐滿小坐墊。
2、調整雙腳。(詳細方式見上文)
3、稍微整理衣襟、蓋腿布,以免中途滑落。
4、安放雙手。
兩手的掌心向上,重疊在一起,兩個大拇指的指尖輕輕抵住,然后收回到肚臍前方,平穩地安放在腳上。
也可以把雙手放在膝蓋上、大腿上,手心向上或者手背向上均可。
5、調節身軀。
將脊背挺直,運用腰部的力量,輪流地順著順時針、逆時針兩個方向360度旋轉上身。但在這個過程中,雙手雙腳的姿勢威儀,切莫散亂。幾次以后,就端正坐好,脊骨自然伸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刻意聳立筆直,身體略微前傾,重心略前移。
胸部也微微向里收,不用刻意挺胸。身體放松,稍微感受一下肩部與腹部,如果發覺有聳肩、腹部僵硬,說明有一些緊張,稍稍放松。
6、端正頭頸。
下巴向喉嚨方向微微下收,鼻子與肚臍保持在身體的中線上,不偏不斜,頭部不低不昂,面部平正。
7、張開口齒,吐出濁氣。
先用嘴把濁氣綿綿吐出,并且觀想自己身體經脈之中所有不通之處,都隨著氣息通暢地放出。然后再微微閉口,用鼻子輕輕地吸入清氣。此時不可以心急氣粗,這樣做三遍即可,如果是身體氣息調和,做一次就夠了。
8、微微合上嘴巴,上下嘴唇、上下牙齒微微相碰觸。然后舌頭放松,舌尖輕輕地接觸到上顎(兩個門牙牙齦處)。只要把舌頭平放,微笑一下,舌尖就會輕輕接觸上顎。舌頭不要用力,以免勞力、上火。
9、微微合上雙眼,不須用力閉目,只須要阻斷強光進入雙眼即可。
保持這樣端正的姿勢坐好,頭頸身軀四肢都不要隨意搖動,便能慢慢安定。
學習坐禪,調和身體要點就是:身體不粗重寬放,也不緊張急促。
調節好了身體以后,還要調節呼吸和心念,穩健地走上止、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