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遍布全身,無處不在,在體表從淺層到深層,依次分為皮膚→淺層脂肪與支持帶→淺筋膜(將淺深層脂肪與支持帶分開)→深層脂肪與支持帶→深筋膜(含有大量的本體感受器與各種小體)。
淺筋膜還與內臟筋膜相連,是治療內臟系統疾病的重要操作部位,在后續課程里會提到,暫且不提。
深筋膜則分為腱筋膜(如闊筋膜、腹直肌鞘等,有多層平行結構)和肌筋膜(即包裹于肌肉外的單層結構)。
個人認為所謂腱筋膜就是與肌肉呈串聯關系的肌腱或其延續部分,肌筋膜就是包裹于肌纖維或肌束或肌肉外與其呈并聯關系的深筋膜。
深筋膜層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內含有大量的透明質酸,在PH值降低或炎癥反應后透明質酸酶活性升高,透明質酸含量減少,或其聚集性狀發生改變,凝膠由液態變為固態,粘滯性增加,這也是大量運動后或長時間保持某種固定姿勢后表現為僵硬酸痛的重要原因。當給予筋膜加溫或一定壓力后,透明質酸解聚,由大分子變為小分子,凝膠由固態變為液態,筋膜又恢復運動的靈活性。
將一個身體節段朝某個特定方向運動的結構稱為運動單元,后者是由一塊肌肉或多塊肌肉通過筋膜的連續性協同作用的,單關節和多關節纖維匯聚后力的向量交匯點稱之為CC點(協同點,即筋膜的嵌入點),該CC點可以在某一關節產生運動時觸摸感知到,也是最容易損傷和需要治療的點。
依據正常人體解剖將人體分成3個平面(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并以此三個平面為界區分不同的運動方向。
意大利CC點將人體分為14個節段。
這樣可以用這些縮略語將每一個關節的運動進行準確的重新定義,如屈肘運動為肘關節向前的運動,即AN-CU;伸膝運動為膝關節向前的運動,即AN-GE。這樣可以將每個關節的運動區分為6個方向,在各個方向上所找到相應的CC點即筋膜嵌入點(單關節和多關節纖維匯聚后力的向量交匯點)。
以手腕節段為例:
向前運動CC點
向后運動CC點
內旋運動CC點
外旋運動CC點
外展運動CC點
內收運動CC點
所有節段具有相同運動模式的筋膜連接到一起形成筋膜鏈。
在臨床治療前需要通過手法筋膜評估表先進行節段評估,找出其代償節段的定位,然后在該節段上進行6個方向上CC點的觸診和治療,評估和定位部分將另行撰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