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楊洪基演唱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首主題曲,主題鮮明、氣勢磅礴、蒼涼悲愴,為全劇奠定了感情基礎,起到了總起概括的作用;楊洪基創造性地在美聲唱法中,融入中國昆曲、古曲的民族元素給所有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接到邀請后,谷建芬以其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原著的潛心研讀,經過慎重選詞和反復推敲,運用了今人所能理解的、只屬于《三國演義》的音樂語言,創作出《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拜》《哭諸葛》《歷史的天空》《有為歌》《仁愛長存天地間》等又一系列經典曲目,為世人重新演繹了《三國演義》,并被公認為極具特色的《三國演義》音樂。谷建芬的《三國演義》全劇音樂活生生地再現了三國“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宏大歷史場面及其典型人物形象,堪稱“音樂上的《三國演義》”。
該曲的藝術風格:該曲運用了六聲羽調式,典型的中國古典音調。但不同于很多我們熟悉的羽調式歌曲,如《小河淌水》《枉凝眉》《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等抒情、凄婉或高亢的音樂旋律,《滾滾長江東逝水》用獨特的旋律展現了悲涼滄桑、感慨萬千的音樂情緒。此曲用二部曲式結構,準確地表達了該“詞”的內涵和層次,一感一嘆、感嘆結合,深沉悲涼之情隨著旋律的跳進(4度,3—6)進入高潮“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氣勢雄渾、超脫悲壯的旋律反復一次,既展開了第二部分內容,與第一部分平衡,又盡情地抒發了無限感慨的情懷。 歌曲速度為1分鐘52或58拍,緩慢的速度深沉、蒼勁,充滿了古樸的氣息。
正如曲作家谷建芬自己所說,“到90年代后,我進入《三國演義》的創作時期,在音樂中傾訴了我一生中許多的感嘆。音樂一開始,走進了一種意境,悲涼了些、深沉了些、滄桑了些,我借助《三國演義》開篇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抒發了我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幾十年來對人生的另一層次的真實感受”。第一小節7和#4的運用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無奈和感嘆。前兩句節奏形態相似,“水”“雄”兩個尾字均為4拍,相對松散、開闊的節奏旋律,表現了一去不返的歷史進程。“是非”與“成敗”中前八分休止符,及后面三個倚音的出現,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感慨。之后,委婉、下行的旋律繼續表達感嘆的情緒——“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流動的間奏,好像是對歷史的回顧,隨后的兩句曲作者繼續使用特定的休止符和倚音表達深沉、超然的“白發漁樵”形象。切分節奏結合上行高亢的旋律,將歌曲推向高潮“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氣勢宏大,情緒激昂,令人震撼。
楊慎(1488—1559)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滿腹才華卻不得志,仕途坎坷,孤苦終老。《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生的情感抒發,它氣勢磅礴、用語深刻、感慨萬千,把它置于《三國演義》卷首及作為主題歌詞,概括了三國風云際會、金戈鐵馬的英雄爭霸場面,抒發了后人的感慨之情。
曲名“滾滾長江東逝水”意為一切豐功偉績都會隨時間消逝,就像“滾滾長江”一樣,一去不復返,即“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的總結、概括。“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管歷史如何變遷,江山怎樣改朝換代,“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物是人非、愴然淚下的悲涼情緒油然而生。“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春月秋風”一句起到了過渡作用,接下來進入尾句“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深沉豪放、蒼涼悲壯,卻表現了詞作者超脫寧靜的人生境界。
全詞似懷古,似物志。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谷建芬選此詞為之譜曲,并確定該曲為主題曲,貼切地點明了《三國演義》悲壯慨嘆的主題。
附錄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作品原文 :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白話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慣于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滿腹才華卻不得志,仕途坎坷,孤苦終老。《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生的情感抒發,它氣勢磅礴、用語深刻、感慨萬千,把它置于《三國演義》卷首及作為主題歌詞,概括了三國風云際會、金戈鐵馬的英雄爭霸場面,抒發了后人的感慨之情。
【網絡圖片:滾滾長江東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