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結局一直是個謎?!掇o海》是這么寫的:“……清兵南下時,同輾轉于離亂之間達九年,后因勞屯過度而死。……有說她為清順治帝寵妃,系由附會董鄂妃事而來?!薄吨袊嗣筠o典》也是這么寫的:“卒年二十八,”“死則在順治八年,”“進宮”云云“當時流言,不足辨也?!卑炊⊥鹕诿魈靻⑺哪辏?624年),順治帝生于后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歲;董小宛十九歲歸冒壁疆時順治才五歲,“卒年二十八”時順治才十四歲,顯見舊戲曲編造董小宛被擄進宮,順治為她出家等情節,純屬無稽之談,不屑置辨。那么,來自其丈夫冒辟疆的“病亡”說就一定確鑿可靠么?
疑竇早就有人指出過。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縣志》(1914年版)的“協修兼總收掌”,他有一首《題董白小像》詩如下:
影梅十年想象中, 畫圖今喜識春風。
等閑羅綺嬌難再, 衫子還應寫褪紅。
離亂情事秘難知, 生死當年總可疑。
欲向畫中人借問, 青山何處葬西施。
請注意全詩的五、六兩句,這位父輩、祖輩較為貼切董小宛時代的地方耆宿,對董“病亡”說分明就是持懷疑態度的。
至于第八句,如皋倒確實有董小宛墓。墓在影梅庵么?有人從明末到民國六版《如皋縣志》中反復查找,連鄉村的小庵堂,包括已廢的都有記載,唯獨不見影梅庵。原來所謂“影梅庵”者,不過是冒辟疆虛擬的一個所在!那么董小宛墓在那里?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哀辭》中有“安香靈于南阡”句,陳維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訪董姬墓》詩,“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實葬何處呢?冒氏后人冒廣生(鶴亭)在《孽?;ㄩe話》中說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東門外,與“南阡”“南郭”相距十余里呢。近年有人經過反復調查得出結論說,在現今如皋如城第一中學南面龍河畔的彭家蕩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而且說還曾有好事者發掘過,墓里確實有隨葬品,但不見骨殖。這就不能不令人發生疑問了:這是董小宛的真實墓地么?董小宛的結局果真一如“病亡”說么?
事實是,董小宛恐怕并沒有“病亡”。就說“病亡”說的出處冒辟疆所著《影梅庵憶語》,文中追憶他們伉麗情深,對董的飲食起居、興趣愛好,作了細致的描寫,這些本應必要交代的內容卻避而不談,甚至不著一字,這實在是有悖人情,難以理解的。倘若真是“病亡”,作為才子的丈夫對此能不字字染血、句句帶淚地大寫特寫一番么?更為自相矛盾之處是《影梅庵憶語》中有這么一段文字:
暮春三月,欲重去鹽官,訪患難相恤諸友,至刊上為同社所淹。時余正四十,諸名流咸為賦詩,龔奉常獨譜姬末,成數千言,帝京篇、連昌宮不足比擬。
綜觀冒辟疆一生,十九歲取妻蘇氏,三十二歲得董小宛為妾,五十五娶蔡羅為妾,五十七歲娶金鑰為妾,六二八歲娶張氏為妾。因而在避難鹽官途中稱“姬”非董小宛莫屬。而冒辟疆四十歲那年是順治七年(1650年),董小宛果真如冒稱“病亡”于順治八年,那么這時她應該還活著,說不上有什么結局,怎么可以寫她的“始末”?唯其有友人寫她的“始末”,恰恰從這里透露出這時發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董小宛從此永遠地離開了冒辟疆身邊,生離死別一去不返了。否則這個“末”從何來?而且冒辟疆所作比的帝京賦、連昌宮詞兩篇,前者為東漢張衡所作,諷刺當時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后者為唐元稹所著,敘述唐玄宗駕幸連昌宮的豪華排場以及安史之亂后連昌宮的蕭索荒涼,二者都是鞭撻上層統治者荒淫生活的,把董小宛“始末”與這兩篇“比擬”,冒辟疆的憤慨及寓意不是很耐人尋味么?
其實董小宛的真正結局是什么,甚至最后身在何處,冒辟疆心里都是明白的。近年在冒辟疆的如皋舊居水繪園里發現了他于八十一歲時寫的一首七絕:
冰絲新 藕羅裳, 一曲開筵一舉觴。
曾唱陽光灑熱淚, 蘇州寂寞好還鄉。
全詩寫董小宛的身世,奇怪的是字里行間竟然沒有絲毫悼亡的情思。從“蘇州寂寞好還鄉”這末句看,此時董小宛還健在人間,并且就生活在一江之隔、路途不遠的姑蘇。美人遲暮,晚年孤寂,也是六二七歲的老人啦,所以冒辟疆希望她仍回到如皋來。于是有人便根據這首詩作了這樣的推測:董小宛二十八歲時被清朝新貴劫掠到蘇州去了。冒辟疆身為明末遺少當然無力抗拒。這樁奪艷事件,無論是對江淮望族冒氏來說,還是對清朝新貴來說,都不是什么體面事,所以雙方一直守口如瓶。冒辟疆把董小宛被劫稱為“病亡”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假托之詞!
舊時我們城里流行一句俗話說:南通不演《殺子報》,如皋不演《董小宛》。淫婦殺子,美人遭劫,都不是地方上的體面事。只是舊時演的戲曲《董小宛》結局是被劫到皇宮里去的,如前所說這在實際上可能性極小,但所寫的被劫事件看來就不是無中生有了。
人長得美本是一種幸福,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美人命運多舛卻幾乎歷代皆然。這是上帝的騙局,還是歷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