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惟我主上殿下之六年也,命禮曹申嚴醫教設針灸專門法,擇其精于術者為師,而資性明敏者為弟子,勸勵之法甚悉焉。適有日本釋良心以《神應經》來獻,兼傳其本國神醫和介氏、丹波氏治癰疽八穴法。其八穴雖未試用《神應經》,其傳授遠有所自。而所論折量補瀉法,皆古賢所未發者,其取穴又多有起發古人所未盡處,其所著穴,皆撮其切要而得效多者,文簡而事周,令人披閱昝刻間,證與穴瞭然在目。 圣上嘉嘆,命以八穴法付于《神應經》之末,鋟梓廣布,且以永其傳焉。臣竊惟醫療之方,藥餌針灸不可偏廢。但藥非本國所產者頗多,大概皆求之中國,而又非盡出于中國也,轉轉市易,得之甚難,豈真贗陳新之可擇,而貧窮下賤與遠方之人,亦未易遍及也。唯砭焫之方,無費財遠求之勞,采暴合和之難。一針一艾,備應無方,運于指掌,辦于談笑,貧富貴賤,遠近緩急,無適不宜,況于取效常在藥力所不及攻處,而其功用神妙,難以備述。庸醫不知,以為卑辱,至相詬,病而不肯為。故世之病者,生死壽夭率皆付之巫覡謠祀,豈不哀哉! 圣上憫其然,乃設專門,益嚴勸督,適有遐方之獻,不以珍奇可玩之異物,而以此救民濟世之神方,不期而至,以孚我圣上仁民愛物之盛德,夫豈偶然哉。
成化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經濟佐理功臣崇祿大夫西平君臣韓繼禧 謹序。!
序
唐虞之紀,官非剡子不能,以明其制;羲軒之制,藥非師襄則無,以審其音。是以圣人師之醫道之學,吾未能也,故有吾不如老農之嘆。然人之有身,血氣所醉,嗜欲所汩,寒暑所搏,萬慮所攻,鮮有不至于疾者,非至人何能安之?是以圣人因之而制砭焫之方出焉。昔在太樸之世,未有藥物,獨用砭焫之道,活生民于掌握,此醫道之大者也。予喜其無藥物咀之勞,而能回生于指下,可謂易矣。乃求其術于醫者,久而得之者,十有余家,獨宏綱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術,故其補瀉折量之法,其口訣指下之妙,與世醫之所不同,出于人者,見于此也。其徒二十四人,獨劉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繼宏綱之術而無墜也。予謂干將,雖神使之補履,莫若一錐之能;良藥雖眾,至于劫病,莫若一針之捷。藥以氣味而達之,故其宣利經絡也遲;針以HT劘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脈也速。況加以冰臺,灼以神燧,助其真陽,逐其陰邪,而元氣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藥不可得也,惟砭焫之術,可以應倉卒之用。士之于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予故愛而學之,乃命醫士劉瑾,重校其師宏綱先生所傳《廣愛書》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于用者為一卷,更其名曰《神應經》,內五百四十八證,計二百一十一穴。又擇其劉瑾之經驗者六十四證,計一百四十五穴,纂為一冊目,曰《神應秘要》。而以此心推之于眾庶,不負宏綱廣愛之仁也。此書世所未有,用傳于世,今命刊行,以紀于首。J3
章云時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書 成化九年癸巳,孟冬,日本國島山殿所使副官人信HT隱士良心言,我國二百年前有兩名醫,一為和介氏,一為丹波氏,此二醫專治癰疽疔癤瘰疬等瘡,定八處灸法甚有神效。
頭部二穴
諸瘡發于頭部,則耳尖上周回用禾桿量之(自左耳尖上起端右旋,經右耳尖上,還至起端處斷之)。 以其桿當結喉下至項后雙垂之,以患人手橫握其端而切去之(以其桿中央當結喉下,兩端左右會于項后,雙垂之。以患人手橫握其兩端之末而斷之,如《針經》一夫之法),其桿斷當處脊中骨上點之。瘡出左者,去中骨半寸灸左;出右者,灸右;出左右者,并灸左右。.{|
手部二穴 瘡發于手部,則自肩上高骨端(即肩髃穴)至第三指頭爪甲端斷之。以其桿當結喉下,至項后雙垂之,如頭部法。
背腹部二穴
(自大椎下至鳩尾骨端為背部,自天突穴下至陰毛際為腹部,兩腋亦屬腹背部)瘡發于背部或腹,則乳上周回(自左乳頭上起端,右旋周身,經右乳頭上還至起端處),以其桿當結喉下,至項后雙垂,如頭部法。
足部二穴、
瘡發于足部,則并立兩足令相著,自左大拇趾端至右大拇趾端周回(自左足大拇趾頭起端,從足際右旋,經左右足踵,右足趾端還至起端處。)以其桿當結喉下,項后雙垂,如頭部法。 灸八穴,痛則灸到不痛,不痛則灸到痛。或五百壯,或七八百壯,大炷多灸尤妙。癰疽始發而灸,則不潰而自愈;已潰而灸,則生肌止痛,亦無再發。
補瀉手法
臣瑾曰:夫針灸有劫病之功者,在于手法而已。倘穴不得其真,功罔奏矣;穴得真矣,補瀉不得其道,亦徒然矣。 宏綱先生有曰:世俗所謂補瀉之法,補者,以大指向外;瀉者,以大指向內,此謬之甚矣。世醫之所謂瀉,針法之所謂補也;其補者,針法之所謂瀉也。孰不知補瀉之法,體之左,有左補瀉之法;右,有右補瀉之法,隨氣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為其治?又曰:《素問》內言針而不灸,灸而不針。庸醫針而復灸,灸而復針。后之醫者不明軒歧之道,針而復灸,灸而復針者有之。孰不知書中所言某穴在某處,或針幾分,灸幾壯。此言若用針,當用幾分;若用灸,當灸幾壯。謂其穴灸者不可復針,針者不可復灸。今之醫者,凡灸必先灸三壯,乃用針,復灸數壯謂之透,火艾之說是,不識書中之意,不明軒歧之旨,深可慨也。傳曰:愚而好自用,良有以也。昔宏綱先生亦常言,惟腹上用針,隨灸數壯,以固其穴亦可,他處忌之,不可以一例用之。此醫家權變之說也,不可不知。+
瀉訣直說 臣瑾曰:宏綱先生授曰:取穴即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納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候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往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病人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瀉法也。
補訣直說
臣瑾曰:昔宏綱先生授曰: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余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后補,謂之先瀉其邪,后補真氣。此乃先生不傳之秘訣也。如人有疾,依前法針,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既畢,卻行補法。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針深入一、二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即畢,停少時,卻用手指于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法也。
諸風部
偏風半身不遂:肩髃 曲池 列缺 合谷 手三里 環跳 風市 三里 委中 絕骨 丘墟 陽陵泉 昆侖 照海 足無膏澤:上廉
左癱右瘓:曲池 陽溪 合谷 中渚 三里 陽輔 昆侖
肘不能屈:腕骨
偏腫:列缺 沖陽
身體反折:肝俞 中風肘攣:內關 目戴上:絲竹空 吐涎:絲竹空 百會
不識人:水溝 臨泣 合谷 脊反折:啞門 風府 風痹:天井 尺澤 少海 委中 陽輔 驚癇:尺澤(一壯) 少沖 前頂 束骨 風癇:神庭 百會 前頂 涌泉 絲竹空 神闕(一壯) 鳩尾(三壯) 風勞:曲泉 膀胱俞(七壯)
風疰:百會(三壯) 肝俞(三壯) 脾俞(三壯) 腎俞(年為壯) 膀胱俞
風眩:臨泣 陽谷 腕骨 申脈 中風:臨泣 百會 肩井 肩髃 曲池 天井 間使 內關 合谷 風市 三里 解溪 昆侖 照海
口眼:列缺 太淵 二間 申脈 內庭 行間 通谷 地倉 水溝 頰車 合谷 瘖啞:支溝 間使 合谷 魚際 靈道 陰谷 復溜 然谷 通谷 口噤不開:頰車 承漿 合谷
凡患風癇疾發則僵仆在地:灸風池 百會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 答曰:“人未中風時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酸疼頰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后用薄荷及桃柳葉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于瘡口中出也。”灸瘡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常令二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于七處各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百會 二耳前發際 三肩井 四風市 五三里 六絕骨 七曲池。 上七穴神效極多,依法灸之,萬無一失也。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并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傷寒部k
身熱頭疼:攢竹 大陵 神門 合谷 魚際 中渚 液門 少澤 委中 太白 灑淅惡寒、寒栗鼓頜:魚際 身熱:陷谷 呂細(足寒至膝乃出針) 三里 復溜 俠溪 公孫 太白 委中 涌泉 寒熱:風池 少海 魚際 少沖 合谷 復溜 臨泣 太白 傷寒汗不出:風池 魚際 經渠(各瀉) 二間 過期不解:期門 余熱不盡:曲池 三里 合谷 腹脹:三里 內庭 陰證傷寒:灸神闕(二、三百壯) 大熱:曲池 三里 復溜 嘔噦:百會 曲澤 間使 勞宮 商丘 腹寒熱氣:少沖 陰陵 商丘 太沖 三陰交 行間 隱白
發狂:百勞 間使 合谷 復溜 不省人事:中渚 三里 大敦 秘塞:照海 章門 小便不通:陰谷 陰陵
痰喘咳嗽部 咳嗽:列缺 經渠 尺澤 魚際 少澤 前谷 三里 解溪 昆侖 肺俞(百壯) 膻中(七壯) 咳嗽飲水:太淵 引兩脅痛:肝俞 引尻痛:魚際 咳血:列缺 三里 肺俞 百勞 乳根 風門 肝俞 唾血內損:魚際(瀉) 尺澤(補) 間使 神門 太淵 勞宮 曲泉 太溪 然谷 太沖 肺俞(百壯) 肝俞(三壯) 脾俞(三壯) 唾血振寒:太溪 三里 列缺 太淵 嘔血:曲澤 神門 魚際 唾膿:膻中 p0v(>
唾濁:尺澤 間使 列缺 少商 嘔吐:曲澤 通里 勞宮 陽陵 太溪 照海 太沖 大都 隱白 通谷 胃俞 肝俞 nu'@iL
嘔、食不化:太白 嘔逆:大陵 嘔噦:太淵 喘嘔欠伸:經渠 上喘:曲澤 大陵 神門 魚際 三間 商陽 解溪 昆侖 膻中 肺俞 數欠而喘:太淵 咳喘隔食:膈俞 喘滿:三間 商陽 肺脹膨膨、氣搶脅下熱滿痛:陰都(灸) 太淵 肺俞 喘息不能行:中脘 期門 上廉 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失情勞證:肩井 大椎 膏肓 脾俞 胃俞 肺俞 下脘 三里 傳尸骨蒸肺痿:膏肓 肺俞 四花穴 干嘔:間使(三十壯) 膽俞 通谷 隱白 灸乳下一寸半 噫氣:神門 太淵 少商 勞宮 太溪 陷谷 太白 大敦 痰涎:陰谷 然谷 復溜 結積留飲:膈俞 通谷(灸) 結積留飲:膈俞 通谷(灸)
諸般積聚部 氣塊冷氣、一切氣痰:氣海 心氣痛連脅:百會 上脘 支溝 大陵 三里
心下如杯:中脘 百會 結氣上喘及伏梁氣:中脘 脅下積氣:期門 血結如杯:關元 奔豚氣:章門 期門 中脘 巨闕 氣海(百壯) 氣逆:尺澤 商丘 太白 三陰交 喘逆:神門 陰陵 昆侖 足臨泣 噫氣上逆:太淵 神門 咳逆:支溝 前谷 大陵 曲泉 三里 陷谷 然谷 行間 臨泣 肺俞 咳逆無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三里 魚際 太溪 竅陰 肝俞 咳逆振寒:少商 天突(灸三壯) 久病咳:少商 天突(灸三壯) 厥氣沖腹:解溪 天突 短氣:大陵 尺澤 少氣:間使 神門 大陵 少沖 三里 下廉 行間 然谷 至陰 肝俞 氣海 欠氣:通里 內庭 諸積:三里 陰谷 解溪 通谷 上脘 肺俞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腹中氣塊:塊頭上一穴,針二寸半,灸二七壯;塊中一穴,針一、二寸,灸三七壯;塊尾一穴,針三寸半,灸七壯。 胸腹膨脹氣喘:合谷 三里 期門 乳根 灸哮法:天突 尾竅骨尖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線一條套頸上,垂下,至鳩尾尖上截斷,牽往后脊骨上,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妙。
腹痛脹滿部 腹痛:內關 三里 陰谷 陰陵 復溜 太溪 昆侖 陷谷 行間 太白 中脘 氣海 膈俞 脾俞 腎俞 食不下:內關 魚際 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腸氣、外腎吊、疝氣、諸氣痛、心痛:灸足大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極妙,二足皆灸亦可。 小腹脹痛:氣海 繞臍痛:水分 神闕 氣海 小腹痛:陰市 承山 下廉 復溜 中封 大敦 小海 關元 腎俞(隨年壯)
夾臍痛:上廉 臍痛:曲泉 中封 水分 引腰痛:大中 太白 腹滿:少商 陰市 三里 曲泉 昆侖 商丘 通谷 太白 大都 隱白 陷谷 行間 腹脅滿:陽陵 三里 上廉 心腹脹滿:絕骨 內庭 小腹脹滿痛:中封 然谷 內庭 大敦 腹脹:尺澤 陰市 三里 曲泉 陰谷 陰陵 商丘 公孫 內庭 太溪 太白 厲兌 隱白 膈俞 腎俞 中脘 大腸俞 脹而胃痛:膈俞 腹堅大:三里 陰陵 丘墟 解溪 沖陽 期門 水分 神闕 膀胱俞 寒熱堅大:沖陽 臌脹:復溜 中封 公孫 太白 水分 三陰交 腹寒不食:陰陵泉 痰癖腹寒:三陰交 腹鳴寒熱:復溜 胸腹膨脹氣鳴:合谷 三里 期門
心脾胃部 心痛:曲澤 間使 內關 大陵 神門 太淵 太溪 通谷 心俞(百壯) 巨闕(七壯) 心痛食不化:中脘 胃脘痛:太淵 魚際 三里 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 胃俞 腎俞(隨年壯) 心煩:神門 陽溪 魚際 腕骨 少商 解溪 公孫 太白 至陰
煩渴心熱:曲澤 心煩怔忡:魚際 卒心疼不可忍,吐冷酸水:灸足大趾次趾內紋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立愈。 思慮過多,無心力,忘前失后:灸百會 心風:心俞(灸) 中脘 煩悶:腕骨 虛煩口干:肺俞 煩怨不臥:太淵 公孫 隱白 肺俞 陰陵泉 三陰交 煩心喜噫:少商 太溪 陷谷 心痹悲恐:神門 大陵 魚際 懈惰:照海 心驚恐:曲澤 天井 靈道 神門 大陵 魚際 二間 液門 少沖 百會 厲兌 通谷 巨闕 章門 嗜臥:百會 天井 三間 二間 太溪 照海 厲兌 肝俞 嗜臥不言:膈俞 不得臥:太淵 公孫 隱白 肺俞 陰陵泉 三陰交 支滿不食:肺俞 振寒不食:沖陽 胃熱不食:下廉 胃脹不食:水分 心恍惚:天井 巨闕 心俞 心喜笑:陽溪 陽谷 神門 大陵 列缺 魚際 勞宮 復溜 肺俞 胃痛:太淵 魚際 三里 腎俞 肺俞 胃俞 兩乳下(灸,一寸,各二十壯) 翻胃:先取下脘 后取三里(瀉) 胃俞 膈俞(百壯) 中脘 脾俞 噎食不下:勞宮 少商 太白 公孫 三里 中魁(在中指第二節尖) 膈俞 心俞 胃俞 三焦俞 中脘 大腸俞 不能食:少商 三里 然谷 膈俞 胃俞 大腸俞 不嗜食:中封 然谷 內庭 厲兌 隱白 陰陵泉 肺俞 脾俞 胃俞 小腸俞 食氣飲食間食臭:百會 少商 三里 灸膻中 食多身疲:脾俞 胃俞 脾寒:三間 中渚 液門 合谷 商丘 三陰交 中封 照海 陷谷 太溪 至陰 腰俞 胃熱:懸鐘 胃寒有痰:膈俞 脾虛腹脹谷不消:三里 脾病溏瀉:三陰交 脾虛不便:商丘 膽虛嘔逆熱上氣:三陰交(三十壯
心邪癲狂部
心邪癲狂:攢竹 尺澤 間使 陽溪 癲狂:曲池 小海 少海 間使 陽溪 陽谷 大陵 合谷 魚際 腕骨 神門 液門 沖陽 行間 京骨 肺俞(百壯) 癲癇:攢竹 天井 小海 神門 金門 商丘 行間 通谷 心俞(百壯) 后溪 鬼眼(四穴,在手大指、足大趾內側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壯極妙) 癲疾:上星 百會 風池 曲池 尺澤 陽溪 腕骨 解溪 申脈 昆侖 商丘 然谷 通谷 承山(針三分速出,灸百壯) 狂言:太淵 陽溪 下廉 昆侖 狂言不樂:大陵 多言:百會 癲狂,言語不擇尊卑: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壯,炷如小麥大。又用鋼刀割斷更佳。 狂言數回顧:陽谷 液門 喜笑:水溝 列缺 陽溪 大陵 喜哭:百會 水溝 目妄視:風府 鬼擊:間使 支溝 鬼邪:間使 仍針后十三穴:第一鬼宮(即人中穴),第二鬼信(手大指爪甲下入三分),第三鬼壘(足大趾爪甲下入肉二分),第四鬼心(即太淵穴入半寸)(未必并針,只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通穴針之),第五鬼路(即申脈穴,火針七锃,二三下),第六鬼枕(大椎上入發際一寸),第七鬼床(耳前發際穴),第八鬼市(即承漿穴),第九鬼宮(即勞宮穴),第十鬼堂(即上星,火針七锃),第十一鬼藏(陰下縫,灸三壯),第十二鬼臣(即曲池,火針),第十三鬼封(舌下一寸縫)。依次而行,針灸并備主之。 見鬼:陽溪 厭夢:商丘 中惡不省:水溝 中脘 氣海 不省人事:三里 大敦 發狂:少海 間使 神門 合谷 后溪 復溜 絲竹空 狐魅神邪迷附癲狂:以兩手兩足大拇指(趾),用繩縛定,艾炷著四處,盡灸一處。灸不到,其疾不愈,灸三壯(即鬼眼穴)。小兒胎癇、奶癇、驚癇亦依此法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卒狂:間使 后溪 合谷 狂走:風府 陽谷 瘛疭指掣:啞門 陽谷 腕骨 帶脈 呆癡:神門 少商 涌泉 心俞 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神門 后溪 沖陽 瘛驚:百會 解溪 暴驚:下廉 癲疾:前谷 后溪 水溝 解溪 金門 申脈
霍亂部 -yt
霍亂:陰陵 承山 解溪 太白 霍亂嘔吐:支溝 霍亂吐瀉:關沖 支溝 尺澤 三里 太白。先取太溪,后取太倉。 霍亂轉筋:支溝 關沖 陰陵 承山 陽輔 中封 解溪 丘墟 公孫 太白 大都N
瘧疾部E2L5|e
瘧疾:百會 經渠 前谷 溫瘧:中脘 大椎 痎瘧:腰俞 瘧疾發寒熱:合谷 液門 商陽 痰瘧寒熱:后溪 合谷 瘧疾振寒:上星 丘墟 陷谷 頭痛:腕骨 寒瘧:三間 心煩:神門 寒瘧不食:公孫 內庭 厲兌 久瘧:中渚 商陽 丘墟 熱多寒少:間使 三里 脾寒發瘧:大椎 間使 乳根
腫脹部
渾身浮腫:曲池 合谷 三里 內庭 行間 三陰交 水腫:列缺 腕骨 合谷 間使 陽陵 陰谷 三里 曲泉 解溪 陷谷 復溜 公孫 厲兌 沖陽 陰陵 胃俞 水分 神闕 四肢浮腫:曲池 通里 合谷 中渚 液門 三里 三陰交 風浮身腫:解溪 腫、水氣脹滿:復溜 神闕 水脹肋滿:陰陵泉 遍身腫滿食不化:腎俞(百壯) 皼脹:復溜 公孫 中封 太白 水分 消癉:太溪 傷飽身黃:章門 紅癉:百會 曲池 合谷 三里 委中 黃疸:百勞 腕骨 三里 涌良 中脘 膏肓 大陵 勞宮 太溪 中封 然谷 太沖 復溜 脾俞
汗部無汗:上星 啞門 風府 風池 支溝 經渠 大陵 陽谷 腕骨 前谷 中渚 液門 魚際 合谷 中沖 少商 商陽 大都 委中 陷谷 厲兌 俠溪 汗不出:曲澤 魚際 少澤 上星 曲泉 復溜 昆侖 俠溪 竅陰
自汗:曲池 列缺 少商 昆侖 沖陽 然谷 大敦 涌泉 少汗:先補合谷,次瀉復溜。 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