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趙子龍,早年隨從公孫瓚麾下時,得逢漢室宗親劉備,二人雖然頗為談得來,卻很快就各奔東西。彼時趙云的哥哥去世,他趕回家鄉(xiāng)為兄長服喪,而劉備也奔赴徐州,繼續(xù)圖取大事。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分別整整7年后,趙云才在鄴城與劉備重逢,自此鞍前馬后追隨劉備近30年。從時間來算,關羽張飛二人在184年于涿郡投奔劉備,兩人要比趙云早16年,然趙云忠勇兼?zhèn)洌沸袩o可挑剔,故而這先來后到絲毫不影響四人的關系,連素來高傲的關羽也一直將趙云視為“吾弟”,從無嫌隙,劉備對趙云也一直深為信任。
然而千百年來,無數人都認為趙云身為蜀漢柱石,但名位比起關羽張飛來,卻是遜色不少,以至于人們都說趙云不受劉備重用。事實上這一說法并非完全是空穴來風。《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戰(zhàn)漢中,自封漢中王,并加封麾下諸將。關羽張飛人稱萬人敵,自然首當其沖,關羽封前將軍,張飛緊隨其后為右將軍,西涼馬超位居第三,封左將軍,老當益壯的黃忠為后將軍。顯而易見,趙云竟然不在其列。這四大將軍按理來說似乎應有趙云一席之位,但劉備為了平衡各方勢力,權衡之下將趙云拿掉,勻給了他人。
而且,趙云在劉備麾下主要任職“中護軍”,何為中護軍?專門掌管禁軍衛(wèi)隊,負責護衛(wèi)劉備。此一職雖然非至親親信不能勝任,地位也頗為重要,但禁衛(wèi)保鏢向來要隱秘行事,故而相對于叱咤風云的關羽張飛,趙云顯得不那么引人注目。正所謂分工不同,這并不代表趙云實力遜色。其次史書還記載“云乃先主主騎”,史學家由此推測,趙云擅長騎戰(zhàn),而劉備一直到建立蜀漢,都沒有組建一支像樣的騎兵,而是主要依靠關羽張飛率領的步兵東征西討,如此一來趙云的特長完全沒有施展的地方,表現機會少,優(yōu)勢被埋沒,他的個人威望也難免弱化。
而劉備在占據荊州益州后,勢力到達鼎盛,各方降臣及其余來投兵馬濟濟一堂,但這背后卻是暗流涌動,收服人心成為重中之重,所以在分封時,對于自己的兄弟趙云難免要折中甚至退讓,當然這與“門閥制度”有很大的關聯(lián)。關羽張飛之名號威震沙場,作為蜀漢的招牌悍將,位份無人能替代,而西涼馬超來投時,帶來了自己全部的親信,故而劉備必須要大力安撫,更兼其家族名望,劉備必須要將馬超推舉到第三位。黃忠曾任長沙太守,經營數十年,其人久有名望,麾下親信亦不再少數,故而雖然年老,也一定要封賞在前,只有趙云,要退后,要委屈一些。
當然,趙云本人對于名位利祿,是絲毫不在乎,這一點他在蜀漢中人絕對稱得上獨一無二。《三國志》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大宴諸臣將,并決定將先前屬于劉璋的大量府宅田地及財物,分給諸人,贏得一片歡呼聲。而趙云聞聽,卻當眾反駁“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漢室未復,無所用此”,堅決不支持劉備這樣做,更不要什么府宅田產,并提出應將這些田產分給益州的百姓,以安民心,此舉得劉備的贊同。然而,雖然后世對此大為贊譽,但當時的蜀漢內部卻并未因此彪炳趙云的仁義,反而落下不圓滑的口實,指出他因此得罪了眾人。
直到劉備死后,公元223年,趙云才由中護軍升為永昌亭侯、鎮(zhèn)東將軍,但彼時他已年邁,步入人生最后的晚年。這幾年他跟隨諸葛亮南征孟獲,北討曹魏。在初次北伐中,趙云在箕谷對對陣曹真,不料因兵力懸殊而敗退,趙云為此悲憤難擋,不惜親自斷后,以挽回損失。就在大軍退回蜀漢一年后,公元229年,老將趙云就病逝了。
縱觀趙云一生,雖兩扶幼主克定禍亂,卻在中護軍一職上耗盡了一生,數十年來他一直在保護劉備的安危,故而劉備穿行亂世而性命無憂,即是趙云最大的功勞,這與關羽張飛開疆拓土是一樣的分量,沒有輕重之分。重用抑或不重用,孰是孰非都隨著時間的前行而煙消云散,任后世評說,不管怎樣,趙云依舊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三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