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癥的針灸治療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為主證。其發生多由肝陽偏亢,氣血上逆所致。中風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腦血管意外疾病。
【主證】
神志昏沉,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閉塞、脈弦滑而數。
【治法】
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平肝熄風,開竅啟閉,用毫針瀉法或點刺出血。
【取穴】
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
牙關緊閉加頰車、合谷。
語言不利加啞門、廉泉、通里、關沖。
【主證】
目合口張、手撒遺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
【治法】
取任脈經穴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關元、神閼(隔鹽灸)。
(1)凡年高形盛氣虛,或肝陽亢越,自覺頭暈、指麻者,宜注意飲食起居,并針灸風市、足三里等穴作為預防措施。
(2)指導病員進行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并配合推拿、理療。
(3)腦血管意外急性期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主證】
頭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咯稀痰、惡寒發熱(或不熱)、無汗、脈浮緊、舌苔薄白。
【治法】
取手太陰、陽明和足太陽經穴為主,毫針淺刺用瀉法。
體虛者平補平瀉,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風門、風池、合谷。
【主證】
發熱汗出、微惡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脈浮數、苔薄微黃。
【治法】
取手太陰、陽明、少陽經穴為主。毫針淺刺用瀉法。
【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魚際、處關。
【主證】
身熱少汗、頭暈、頭痛、胸悶、惡心、煩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膩,脈濡數。
【治法】
取督脈和手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內關。
【主證】
壯熱口渴、唇燥膚熱、煩躁神昏、甚至轉筋、抽搐、苔黃、舌紅、脈洪數;氣陰兩脫,則見面色蒼白、汗出氣短、血壓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脈細數。
【治法】
取督脈和任脈經穴為主。署熱蒙心針刺用瀉法;氣陰兩脫可用灸法。
【取穴】
百會、人中、十宣、曲澤、委中、陽陵泉、承山、神閼、關元。
轉筋者,近取筋會、陽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痙。
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
渴飲加金津、玉液以清熱生津。
【主證】
風寒外襲,證見咳嗽、咯吐稀痰、形寒無汗、頭痛口不渴、脈浮緊、苔薄白。
因痰熱者多見咯痰粘膩色黃、咯痰不爽、胸中煩滿、咳引胸痛,或見身熱口渴、大便秘結、脈骨數、苔黃膩。
【治法】
取手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風寒可酌用灸法;痰熱可兼取足陽明經穴,不宜灸。
【取穴】膻中、列缺、肺俞、尺澤。
風寒加風門;痰熱加豐??;喘甚加天突、定喘。
【主證】
病久肺氣不足,證見氣息短促、語言無力,動則汗出,舌質淡或微紅,脈細數或軟無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腎虛不能納氣,則神疲氣不得續,動則喘息、汗出、肢冷、脈象沉細。
【治法】
調補肺腎之氣為主。毫針用補法,可酌情用灸。
【取穴】
肺俞、膏肓俞、氣俞、足三里、太淵、太溪。
哮喘伴有支氣管炎者,應在哮喘發作緩解后,積極治療支氣管炎。
發作發嚴重或持續不解者,應配合藥物治療。
須注意預防:氣候轉冷及時添衣,過敏體質應注意避免接觸致敏原和過敏食物。
【主證】
寒客胃脘、時吐清水或稀涎、進食則吐、苔白脈遲、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
熱蘊則為多食即吐、嘔吐酸苦熱臭、口渴、喜寒惡熱、便秘脈數苔黃、痰飲蓄,多見胸痞眩暈、嘔吐痰涎、或見心悸、苔白脈滑。
宿食不消,則見脘腹脹滿或疼痛、食入更甚、曖氣食臭、便秘矢氣、苔厚膩脈滑實。
肝氣橫逆,多見脅痛嘔酸、脈弦。
胃氣虛弱,則嘔吐時作。食不甘味,納少,便溏、神疲、脈弱、苔薄膩。
【治法】
取足陽明經穴為主。寒者留針多灸;熱則疾出不灸;肝氣犯胃、瀉足厥陰經穴,補足陽明經穴;中虛宜兼補脾氣。
【取穴】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
熱吐加合谷、金津玉液。
寒吐加上脘、胃俞。
痰飲加膻中、豐隆、食積者配下脘、璇璣。
肝逆則加太沖。
中氣虛者兼用脾俞、章門。
呃逆多由邪氣與積滯中阻,或暴怒氣逆,胃膈氣失宣降所致。
【主證】
呃感連續,聲短而頻。如偶發者不治自愈。
【取穴】
如發作不止,則宜寬膈和胃、降逆調氣,可取內關、足三里、或加巨閼、膈俞。
瀉泄又稱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溏或呈水樣而言。包括急慢性腸炎,腸結核等疾患。
【主證】
偏寒濕則糞質清稀、水谷相雜、腸鳴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脈遲、舌苔白滑。
偏于濕熱則所下黃糜熱臭、腹痛、肛門灼熱、尿短赤、脈濡數、舌苔黃膩或兼有身熱口渴等。
【治法】
以疏調腸胃氣機為主。偏寒者可留針,并用艾條或隔姜灸;偏熱者用瀉法。
【取穴】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
【主證】
脾虛則面色萎黃、神疲肢軟、納差、喜曖畏寒、便溏、脈濡緩無力、舌嫩苔白。
腎虛則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鳴而不痛,腹部與下肢畏寒、脈沉細、舌淡、苔白。
【治法】
以健脾胃與溫腎陽為主。針用補法,可多灸。
【取穴】
脾俞、中脘、章門、天樞、足三里。
腎虛者加命門、關元。
本病為常見腸道傳染病。臨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為主證。一般分為濕熱痢、寒濕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證】
濕熱痢主證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見肛門灼熱、尿短赤、脈滑數、苔黃膩或惡寒發熱、心煩口渴等。
寒濕痢則下痢粘白凍、喜暖畏寒、胸脘痞悶、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緩或遲。
噤口痢主證為痢下赤白飲食不進,食則嘔惡。
休息痢則久延不愈,屢發屢息,或輕或重,發則下痢膿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則大便時干時稀。
【治法】
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顧脾腎。
【取穴】
合谷、天樞、上巨虛(或足三里)。
濕熱痢加曲池、內庭。
寒濕痢加中脘、氣海。
噤口痢加中脘、內庭。
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關元、腎俞。
糞便常在腸內滯留二天以上,糞質堅硬,排便時艱澀難下者,稱為便秘。分實秘、虛秘。
【主證】
便次減少,常須三、五日量次或更長時間。便則努爭,堅澀難下。
熱邪壅結者,則身熱、煩渴、口臭、喜涼、脈滑實、苔黃燥。
氣機郁滯者,每見脅腹脹滿或疼痛、噫氣頻作、納食減少、脈弦、苔薄膩。
屬氣血虛弱者,則見面色唇甲光白無華、頭眩心悸、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虛細等。
如陰寒凝結,可有腹冷痛、喜熱畏寒、脈沉遲舌痰苔白潤等證。
【治法】
取大腸經俞、募穴及下合穴為主。實秘用瀉法,虛秘針用補法,寒秘可則灸。
【取穴】
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
熱結加合谷、曲池。
氣滯加中脘、行間。
氣血虛弱加脾俞、腎俞。
寒秘灸氣海、神閼。
本病以排尿困難,甚或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證。病勢緩,點滴而下者謂之“癃”;病勢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稱為“閉”。
【主證】
小便淋瀝不爽、排尿無力、面色晄白、神氣怯弱、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而尺弱。
【治法】
以取足少陰經穴為主,輔以膀胱經背俞穴,針用補法或用灸。
【取穴】
陰谷、腎俞、三焦俞、氣海、委陽。
【主證】
小便量少、熱赤、甚至閉寒不通、小腹脹、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
以取足太陰經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灸。
【取穴】
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中極。
【主證】
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脹滿、有外傷或手術病史。
【治法】以通調膀胱氣機為主,針灸酌選。
【取穴】中極、三陰交。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淋瀝刺痛、溲之不盡等證而言,包括現代醫學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結石等病。
【主證】
排尿時莖中澀痛、淋漓不盡;或見小腹脹滿,點滴難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見血;或尿時挾砂石;或小便渾濁、粘稠如膏。亦有不耐勞累,遇勞而發作者。
【治法】
以疏利膀胱氣血、利尿定痛為主,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
【取穴】
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
尿血加血海、三陰交。
小便如膏加腎俞、照海。
少腹痛滿加曲泉。
尿中結石加委陽、然谷。
遇勞即發者去行間加灸百會、氣海。
可分夢遺和滑精。凡有夢而遺精者名夢遺;無夢而精自滑出的為滑精。
【主證】
夢遺每在睡夢中發生遺泄、睡眠不安、陽事易舉。
久遺而又頻繁者,可有頭暈、精神不振、耳鳴腰酸等證。
滑精則不拘晝夜,動念則常有精液滑出,形體瘦弱,脈細軟,甚至心悸、陽萎等。
【治法】
夢遺以交通心腎為主,針用平補平瀉法;滑精以補腎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用。
【取穴】關元、大赫、志室。
夢遺加心俞、神門、內關。
滑精加腎俞、太溪、足三里。
【主證】
陰莖痿軟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常伴頭暈目眩、面色晄白、神疲腰膝酸軟、脈細弱等證。
【治法】
以補腎氣為主,針用補法或針灸并用。
【取穴】腎俞、命門、三陽交、關元。
【注】
本病多屬功能性,因此在治療時可加強作思想工作,治療時停止房事。
指以經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為特征的一種病證。
【主證】
難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時寐時醒甚或徹夜不寐等。病因不同,各有兼證。
屬心脾虧損,則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脈多細弱。
腎虛則頭暈、耳鳴、遺精、腰酸、舌紅、脈細數。
心膽氣虛則見心悸多夢、喜驚易恐、舌淡、脈弦細。
精志抑郁肝陽上擾則為性情急燥易怒、頭暈、頭痛、脅脹脹痛、脈弦。
胃中不和則見脘悶曖氣或脘腹脹痛、苔厚膩,脈滑等證。
【治法】
以安神為主。根據辯證選穴,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或針灸并用。
【取穴】神門、三陰交。
心脾虧損加心俞、厥陰俞、脾俞。
腎虧加心俞、太溪。
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大陵、丘墟。
肝陽上擾配肝俞、間使、太沖。
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多由思慮太過、情懷抑郁,以致肝失條達、脾氣不運、津液凝滯為痰、痰濁上逆、神明失常、發為癲證。
【主證】
沉默呆滯、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語、語無倫次;或時悲時喜、器笑無常,胡思亂想,多疑易驚,不思飲食,舌苔薄膩,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
取背俞穴為主,佐以原、絡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取穴】
心俞、肝俞、脾俞、神門、豐隆。
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挾痰上擾,致使神志逆亂、心神失主而致。
【主證】
病起急驟、吵擾不寧、兩目怒視、毀物打人、不分親疏、氣力逾常、不思飲食、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取督脈穴為主,兼清痰火、針用瀉法。
【取穴】
大椎、風府、水溝、內關、豐隆。
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稱羊癇風。
【主證】
本病一般多屬實證,但反復發作可致正虛。發病之前,可有頭暈、胸悶、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牙關緊閉、雙目上視、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則二便失禁。發后頭昏、肢軟、神疲、苔薄膩、脈弦滑、久病則脈細。
【治法】
取任脈、督脈為主、佐以豁痰開竅。
【取穴】
鳩尾、大椎、腰奇、間使、豐隆。
眩是眼花,暈為頭暈。輕者平臥閉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車,旋轉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穩。本證可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癥、耳源性疾病及腦部腫瘤等。
【主證】
頭暈目眩、兩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臥、脈微細。
【治法】
以培補脾腎兩經為主,用補法、可灸。
【取穴】
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
【主證】
頭暈目率、泛泛欲吐、腰膝酸軟、舌紅脈弦。
【治法】
取肝膽兩經為主,針用瀉法。
【取穴】
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
【主證】
頭暈目率、胸痞欲嘔、納差、心煩苔厚膩、脈滑。
【治法】和中化濁為主,針用瀉法。
【取穴】中脘、內關、豐隆、解溪。
頭痛系患者的一種自覺癥狀。常見于高血壓、顱內腫瘤、神經機能性頭痛、感染性發熱性疾病等。
【主證】
發時痛勢陣作,如錐如刺、痛有定處,甚則頭皮腫起成塊,一般無其他兼證。
【治法】
按頭痛部位分經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取穴】
巔頂部:百會、通天、阿是穴、行間。
前頭部:上星、頭維、阿是穴、合谷。
后頭部:后頂、天柱、阿是穴、昆侖。
【主證】
頭痛目眩,尤以頭之兩側為重。心煩善怒、面赤口苦、脈弦數、舌紅苔黃。
【治法】
取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用瀉法。
【取穴】
風池、百會、懸顱、俠溪、行間。
【主證】
痛勢綿綿、頭目昏重、神疲無力、面色不華、喜曖畏冷、操勞或用腦過度則加重,脈強弱,苔薄白。
【治法】
取任、督經穴和背俞穴為主。毫針刺,用補法,可灸。
【取穴】
百會、氣海、肝俞、脾俞、腎俞、合谷、足三里。
【注】
頭痛如針灸治療多次無效或繼續加重者,應考慮有無顱腦病變,需及時治療原發病。
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癥狀,名為痹證??砂L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組織炎及神經痛等。
【主證】
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
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
關節酸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關節酸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涉及單或多個關節,并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癥狀。
【治法】
以循徑與患部穴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熱痹用毫針瀉法淺刺。
痛痹多灸,深刺留針,如疼痛劇烈的可隔姜灸。
著痹針灸并施或兼有溫針和拔罐等法。
【取穴】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脾部:環跳、居髎、懸鐘。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行痹 加膈俞、血海。
癰痹 加腎俞、關元。
著痹 加足三里、商丘。
熱痹 加大椎、曲池。
痿證,是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隨意活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常見于多發性神經炎、小兒麻痹后遺癥、早期急性脊髓炎、重癥肌無力、癔病癱及周期性癱瘓等。
【主證】
四肢筋肉弛緩無力,失去運動功能。初起多有發熱,繼則上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軟無力;重者下肢完全不能運動肌肉日漸瘦削,但無疼痛癥狀。
兼有發熱、咳嗽、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細數。
兼有身重、小便混濁、胸悶、或兩足發熱、得冷則舒、舌苔黃膩、脈濡數。
兼有腰脊酸軟、遺精早泄頭暈目眩、脈細數、舌紅。
【治療】
以取陽明經穴為主。上肢多取手陽明,下肢多取足陽明。屬肺熱及濕熱者,單針不灸用瀉法;肝腎陰虧者,針用補法。
【取穴】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陽溪。
下肢:髀關、梁丘、足三里、解溪。
肺熱者 加肺俞、尺澤。
溫熱型 加陰陵泉、脾俞。
肝腎兩虧者 加肝俞、腎俞、懸鐘、陽陵泉。
發熱者 加大椎。
即面神經麻痹。臨床以周圍性面癱為多見。
【主證】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诮窍蚪韧嵝?、露晴流淚、額紋消失、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少數病人初起時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嚴重者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
【治療】
以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太陽經為輔,采取局部取穴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近取諸穴酌予淺刺、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
風池、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合俗、太沖。
鼻唇溝平坦加迎香。
人中溝歪斜加人中。
顏唇溝歪斜加承漿。
乳突部疼痛加翳風。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可由多種病因引起。
【主證】
一側腰腿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主要是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或外側及足部發生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行動時加重。
直腿抬離試驗陽性。
【治法】
取足太陽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一般均用瀉法,亦可配合灸治或拔罐。
【取穴】
腎俞、大腸俞、腰3-5、夾脊、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絕骨。
婦女在行經前后或行經期間,少腹部出現較劇烈的疼痛稱痛經。
經行不暢,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經色紫而夾有血塊,下血塊后痛即緩解,脈沉澀的為血瘀,脹甚于痛,或脹連胸脅,胸悶泛惡,脈弦的為氣滯。
【治法】
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酌量用灸。
【取穴】中級、次髎、地機、三陰交。
腹痛多在經凈后,痛勢綿綿不休,少腹柔軟喜按,經量減少,每伴腰酸肢倦、納少、頭暈、心悸、脈細弱、舌淡。
【治法】
取任、督脈,足少陰和足陽明經穴。毫針刺用補法,并灸。
【取穴】
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大赫。
多由暴怒、驚恐、肝膽風火上遞,以致少陽經氣閉阻或因外感風寒、壅遏清竅,或因腎虛氣弱、精氣不能上達于耳而成。
【主證】
暴病耳聾或耳中覺脹,鳴中不斷,按之不減。肝膽火逆多由面赤、口干、煩燥、善怒、脈弦。外感風邪多見寒熱頭痛、脈浮等證。
久病耳聾、或耳鳴時作時止,操勞時加劇,按之鳴聲減弱,多兼頭昏、腰酸、遺精帶下、脈虛細。
【治法】
取手足少陽經穴為主。實證針用瀉法;虛證兼取足少陰經穴。針用補法。
【取穴】翳風、聽會、俠溪、中諸。
肝膽火盛加太沖、丘墟。
外感風邪加外關、合谷。
腎虛加腎俞、關元。
牙痛為口腔疾患中常見證狀,其發生主要與胃經郁火和腎陰不足有關。
【主證】
牙痛甚劇、兼口臭、苔黃、口渴、便秘、脈洪等,乃陽明火邪為患。
痛甚齦腫兼形寒身熱,脈浮數等者為風火牙痛。
如隱隱作痛,時作時息,口不臭,脈細或齒浮動者,屬腎虛牙痛。
【治法】
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循經遠道可左右交叉刺。
【取穴】合谷、頰車、內庭、下關。
風火牙痛加外關,風池。
陰虛者加太溪、行間。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