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

查看更多圖片漢江,又稱漢水,中國長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襄陽市以下簡稱襄河。漢江發源于陜西寧強縣秦嶺南麓,東南流,經陜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漢江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千米。河源至湖北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屬盆地峽谷相間河段。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長約270km,為丘陵和河谷盆地;鐘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km,流經江漢平原,河道逐步縮小。漢江年徑流的變差系數,還具有從上游向下游,隨著集水面積的增加,水量增大而減小的規律。 漢江,又稱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陜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多灘險峽谷、徑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漢江

別稱 :漢水,漢江河

所屬水系 :長江最大支流

發源地 :陜西寧強縣的嶓冢山

流經地區 :陜西省、湖北省

河口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龍王廟

長度 :1577千米

流域面積 :15.9萬平方千米

平均徑流量 :245億立方米(陜西)

主要支流 :任河、褒河、丹江、北河、南河等

基本內容

目錄:1.概況2.氣候特點3.水系構成(1)河源段(2)陜西境內(3)湖北境內(4)主要支流4.水文特征(1)徑流特點(2)河道特點5.漢江分段6.水利工程(1)解放前(2)1950年后7.流域特點(1)地質地貌(2)航運8.相關信息(1)水質污染

目錄

摘要基本信息基本內容概況氣候特點水系構成陜西境內湖北境內主要支流水文特征徑流特點河道特點漢江分段 水利工程解放前1950年后流域特點地質地貌航運相關信息水質污染圖冊集錦微信文章新聞動態

概況

陜西省寧強縣大安鎮漢江源頭之一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陜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全長1577千米,其中陜西境內干流長657千米,湖北境內長920千米,總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并列,合稱“江淮河漢”。

氣候特點

漢江流域位于北緯30°8′~34°11′,東經106°12′~114°14′,距海洋甚遠。全區北有秦嶺、外方山與黃河流域為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毗鄰,西南以大巴山與嘉陵江流域相鄰,東南為江漢平原。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一東南向敞開的喇叭形,使東南季風可長驅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嶺山脈,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間,它不僅有抬升氣流的作用,而且阻滯北方冷空氣侵入,因而這里成為我國南北氣候交界地帶,流域內氣候較溫和。

本流域的風向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冬季多東北與西北風,夏季多東南與西南風,春秋兩季為過渡時期,風向變化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為多。就地域而論,大致自白河以下漢江河谷內春夏多東南風與南風,冬季多北風與西北風,白河以上雖在夏季仍以偏北風為主,南風或東南風不占重要地位。風力一般說來,下游平原寒潮長驅直入,風很大,最大風力達10級;上游山嶺縱橫,阻礙重重,風力較弱,最大風力在7級上下,但在峽谷道上,風力亦大,可超過9級。

漢江本流域的氣溫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溫暖,霜期較長,冰凍現象不嚴重,平常年份漢江干流無冰封現象,只有沿河灣處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當厚的冰,鐘祥縣志有:"漢江冰,人履其上"的記載。1955年1月漢口附近漢江干流全河封凍。漢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無冰封現象,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結冰情況較突出,白河在南陽附近,唐河在唐縣附近,冬季河水極淺,堅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車。上游山地冰凍現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間亦有結冰現象。夏季炎熱,各月平均氣溫高于22°,愈往下游,氣溫愈高,但相差僅2~3°,可見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熱。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嶺及大巴山高山地區之外,鮮有積雪達半個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約700~1100毫米,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年平均雨量的分布,大致自西北向東南遞增。鄖縣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間,大巴山與武當山約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區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頗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規模降雨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北方冷空氣南下所至。

水系構成

河源段

漢江干流發源于陜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

漾水,源出陜西省寧強縣北嶓冢山,亦曰東漢水。東經勉縣為沔水,經褒城納褒水始為漢水。陜西省志以此源為正源。

沮水,發源于陜西省寧強縣留壩與鳳縣交界處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黃花坪,西南流入勉縣張家河、納入廟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陽縣兩河口,繼續南流至黑河壩流入留白河。白河匯入后轉東南復入勉縣境,至沮水新鋪壩始稱漢水。沮水全長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積1747平方千米,年徑流量5.37億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歷史上稱其漢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長為正源。

漢江與長江在武漢漢口的交匯處玉帶河,發源于寧強縣陽平關鎮曹家壩村,于勉縣銅錢壩江入漢江,河流流徑寧強縣城。遠眺河流玉繞如帶,故名玉帶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縣城所在地曾稱玉帶鎮。玉帶河處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長101.1千米,流域面積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為8.17‰。

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源于秦嶺南麓陜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的嶓冢山,干流流經陜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匯入長江。干流全長1577千米。

陜西境內

在陜西省境內,基本上自西向東流,漢江干流發源于陜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于白河縣進入湖北省。

湖北境內

在湖北省境內,漢江干流經白河縣后,自鄖西縣進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東南,沿途經老河口市、襄陽市、宜城市、鐘祥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漢川市等縣市,最后由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干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千米;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千米;鐘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千米,流經江漢平原,兩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陜西省境內的漢江為漢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發育,支流眾多,長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條,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條。水系分布為不對稱樹枝狀,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長,河網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北岸支流發源于秦嶺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錢河等,南岸支流源于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帶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馬河、任河、嵐河及壩河。

湖北省境內,為中下游段,漢江水系呈格子狀排列,兩岸支流較短,左岸較右岸發育。

漢江上游主要干支流特征表河流岸別

河流長度

(千米)

平均比降

(‰)

流域面積

(千米)

多年平均

流量(億

立方米)

河網密度

(千米/平

方千米)

彎曲系數

玉帶河



99.3

2.91

810

3.6

1.809

1.48

沮水



130

7.21

1576

8.33

1.02

2

漾家河



72.2

5.58

576

2.56

1.39

1.7

褒河



198

5.17

3940

15.8

1.03

1.42

濂水河



72.2

37.5

695

3.08

1.5

1.16

查看表格更多內容

湖北省境內漢江主要支流情況表支流名岸別河源河口集水面積(平方千米)河長(千米)平均坡降‰金錢河(夾河)左陜西絡南山夾河口567021022.1天河左陜西天橋洞天河口161468.761.8丹江左陜西趙家灣丹江口17190310唐白河左河南老君山襄陽張灣·25800310漢北河左京山官橋武漢新溝86912421.1

查看表格更多內容

主要支流

較大的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夾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等。

唐白河,系唐河與白河的合稱,由源出河南方城縣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縣的白河,流至湖北襄樊市雙溝鎮匯合而成。至襄樊市東津鎮注入干流。以白河為源,全長312千米(唐白河口至白河源),流域面積245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226米。整個水系略成扇面狀,干支流在山地的長度很短,白河自黑山頭以上僅90余千米,唐河自金店以上僅30余千米,河身大部分在平原上。干支流進入平原后,河曲發育,并有局部改道現象,如新野以東有老白河,為東漢以前白河正流,從老白河沿河集鎮殘碑斷碣推測,過去曾通航。南陽瓦店區東灣原來在白河以西,現已改在河東。唐白河下游從前納清河以后在現在的清河口流入漢江,后因改道淤塞,始改道南流至張家灣入漢江,而清河則單獨入漢江。唐河的河槽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類似的變化較少。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經地均在南陽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

丹江,俗稱丹河,又稱均水,亦稱丹淵,發源于陜西藍田縣與商縣之間分水嶺西南側,與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東南經陜西商縣、丹鳳、山陽、商南4縣,河南淅川、內鄉2縣境,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漢水,干流全長390千米,為漢江最長的支流,流域面積17300平方千米,占漢江流域總面積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發育,支流眾多。主要支流有武關河、淇河、淅河、滔河等。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顯著的特色為沿江峽谷與平地相間,從丹江口至秦嶺依次為江口峽谷、李官橋盆地、關防灘峽谷、淅川荊紫關盆地、湘河街峽谷、竹林關普峪河寬谷、流嶺峽谷、丹鳳-商縣盆地,最后為秦嶺峽谷。這種地貌對于修建水庫非常有利,峽谷兩岸高而陡,可以建高壩,而盆地寬谷亦可攔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就建在漢江與丹江的匯合處。

堵河,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為漢江第三大支流,有兩源:南源出湖北神龍架東北麓,北流稱官渡河,至竹山縣兩河口匯合西源;西源出陜西與四川省間大巴山東南麓,南流稱平溪河,過鎮平縣稱南江,進入湖北竹溪縣稱匯灣河,與南源匯合后始稱堵河。干流經竹山、房縣、十堰市,至鄖縣西流鎮入漢水。西源為干流,全長約342千米,流域面積12431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黃龍灘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834萬噸,年平均輸沙模數695噸/平方千米,為湖北泥沙高值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河道彎曲,干流彎曲系數1.87,為山地彎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等。

褒河,古稱烏龍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東源出自秦嶺山脈陜西太白縣與寶雞縣之間分水嶺西南側,西南流稱紅巖河;北源出自陜西鳳縣東部秦嶺溝附近山區,至留壩縣江西營匯合東源,至漢中市入漢水。全長198千米,流域面積3940平方千米。無論是長度、流域面積,還是水量,均超過沮水,故有人主張以褒河為漢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較順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楊家河等。

曾河(今稱官山河),發源于房縣馬蹄山的貓子溝,由夾馬洞流入官山區的袁家河,經兩河口與西河交匯,北流出外朝山與干河水交匯,經六里坪的蒿口有淄河、澗河流入;向東流,有大芝河、小芝河流入;北流15公里有黃沙河流入,經曾河口入漢水,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880平方公里,歷來為官山、六里坪、草店、囂川等地的灌溉源。丹江口水庫蓄水后,自六里坪的蒿口以下已是水庫的組成部分,流長僅69.2公里。

浪河,發源于丹江口市鹽池河鎮和房縣的分水嶺,一源出白果樹東,一源出跑馬嶺東,分為南北兩流,北流入房縣,南流為吳家河、鹽池河、長灘河、出蛤蟆口流入消河;經浪河店西、小界山、道仙觀與殷家河匯合;北流經花果園至浪河口入漢水,全長152公里,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丹江口水庫蓄水后,南流到浪河鎮的戴家灣入丹江口水庫,全長62.45公里。

南河,南源于神農架陽日灣的粉清河,北源于武當山的馬欄河,流經??悼h珠藏洞匯流南河,由東莊峪入谷城縣境。經縣城至格壘嘴入漢水。在距谷城縣城23公里處的胡家渡,1980年建起了襄樊市八十年代最大的水電站。

水文特征

徑流特點

陜西省段

1、陜西境內漢江流域面積只占全省的26.7%,而多年平均徑流量卻有247億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徑流量(437億立方米)的56.6%,是陜西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徑流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勻,從徑流深來看,總的趨勢是南岸多于北岸,即大巴山多,秦嶺少。漢江南岸的徑流模數為14~36公升/秒·平方千米,而北岸只有9~16公升/秒·平方千米。這與降水的分布是一致的。流域的最大降水中心在喜神坎河、冷水河上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可達1400毫米,因而形成徑流高區,徑流深大于1000毫米,喜神壩達1124毫米。

此外,由于地形的影響,山地徑流高于河谷盆地,如漢中、安康盆地,多年平均徑流深低于400毫米,而兩側山地的徑流,隨海拔增加而增加,但徑流隨海拔增加的梯度是不同的。秦嶺南坡增加的梯度小,大巴山北坡增加的梯度較大,特別是冷水河、喜神壩河的梯度最大。

漢江上游陜西石泉縣鳳凰峽2、徑流變化漢江流域受季風氣侯的影響,降水及徑流年際與年內變化明顯。

年徑流的變差系數,反映徑流的多年變化特點,漢江北岸支流徑流的變差系數較大,為0.38~0.46;南岸支流較小,為0.25~0.34,即秦嶺南坡徑流的變化大于大巴山北坡,這種變化與降水的變化相適應。通常在降水量多而地面徑流豐富的地區,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大巴山北坡的降水量及徑流量大于秦嶺南坡,所以徑流的多年變化小于秦嶺南坡。喜神壩河、冷水河是流域降水最多、地表徑流最豐富的地區,年徑流的變差系數小于0.30,徑流的年際變化也最小。

漢江年徑流的變差系數,還具有從上游向下游,隨著集水面積的增加,水量增大而減小的規律,如干流武侯鎮年徑流的變差系數0.41,洋縣為0.37,石泉為0.34,到白河減少到0.31。在支流上,其變差系數也有這種變化規律。

從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來看,漢江北岸支流的比值,一般在4倍以上,其中月河最大,可達6.8倍。南岸支流的比值均在4倍以下,其中嵐河、漾家河低于3倍,這也說明秦嶺南坡徑流的年際變化大于大巴山北坡。

漢江徑流的年內分配不均,夏季、秋季干流的徑流相近,各占37%~40%,春季徑流占16.6%~17.5%,冬季只占5%~6.7%。支流一般以秋季徑流最高,通常占年徑流的34%~40%,最高可達47%;夏季徑流略低于秋季,春季徑流占20%左右,冬季徑流量最小,只占5%~7.7%,最大月徑流一般出現在9月,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20%,最高占26.4%,最小也有16.9%,即最大一個月的徑流量,相當于春季三個月的徑流總量。7月徑流一般低于9月而大于8月,因此,漢江汛期徑流具有雙峰型的特點。最小月徑流一般出現在2月,各河最小月徑流量均低于年徑流量的2%。

漢江陜西安康縣段從漢江干支流的徑流過程與黃河的徑流過程相比較看,漢江流域春汛不明顯,而干流除安康站6月徑流略低于5月外,其余各站6月份均未發生低水。但各支流6月徑流均較低,這與黃河夏季枯水相似。

3、洪水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暴雨洪水主要與季風活動有關。5~6月份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風盛行,加上秦嶺山地的作用,漢江上游往往形成較大暴雨洪水;8月東南季風活動最盛,控制了漢江上游地區,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強大的冷空氣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歷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實測大洪水等。

陜西旬陽旬河和漢江的交匯處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各方面調查,近600年來,安康古城數次被洪水淹沒,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洪災,是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洪災,這次洪水沖毀老城,溺死5000余人,闔門全溺者、無考者未計算在內,是陜西歷史上有記載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洪災,災后被迫在城南趙臺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遷往新城,至嘉慶十三年(1808年)才遷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國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頂上可以洗腳”。1949年大水,西關民房內洪水達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東、西關均被水淹。

1981年8月,漢江、嘉陵江流域普降大雨,特別是8月中、下旬陰雨連綿,山洪暴發,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人畜傷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斷,河堤、農田被毀等嚴重損失,是陜西解放后最大的一次洪災,簡稱“81·8”暴雨洪水。

漢江陜西白河縣段根據氣象部門的統計,從1981年8月8日至9月13日,漢中降水35天,留壩、寧強、勉縣、南鄭等地,降水量均在700毫米以上,漢中市為674毫米,比1957年全年621毫米降水量還要多。陜西省水文總站計算,暴雨中心區的一些雨量站,如陽平關、小五嶺、長坪、廟壩、觀音寺、茶店、廟臺子、冷水河等的最大7日雨量的重現期,都達到或超過了1000年一遇,數十年、數百年一遇者比比皆是?!?1·8”暴雨的特點是雨量多、強度大、時間長、范圍廣,因而形成“81·8”洪水的特點是洪峰次數多、峰量高、洪量大,是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

各流域“81·8”洪峰流量,一般僅次于歷史最大洪峰流量。如漢中相當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僅次于1949年的12800立方米/秒;沮水茶店相當于83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3750立方米/秒,僅次于1852年歷史最大洪峰流量4140立方米/秒;褒河馬道相當于30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5810立方米/秒,遠大于1867年歷史最大洪峰流量4540立方米/秒。安康7月15日至9月8日,連續4次出現1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峰,但最大洪峰流量小于1949年的22000立方米/秒(15年一遇)和1974年的23400立方米/秒(25年一遇)。近80多年來,相當于或大于1949年洪水的有5次,即1903年、1910年、1921年、1949年和1974年等,平均16年左右發生一次。據歷史記載,公元1400~1900年的500年中,共發生類似量級洪水31次,大致也是16年左右一次?!?1·8”一次洪水過程總量(15日)都大于歷史年最大15日的洪量的一倍以上,其中武侯鎮為2.1倍,漢中為2.9倍,茶店最高達4.06倍,足見“81·8”洪水是一場歷史上特大的洪水。

漢江上游徑流特征表分區河流測站

流域面積

平方千米

多年平

均流量

立方米/秒

年徑流

量億立

方米

徑流

深度

毫米

徑流模數

升/秒·平方千米

差系統計年限









漢江

武侯鎮

3384

42.86

13.51

405.5

12.7

0.407

1936~1976

漢江

澤縣

14524

207.1

65.34

444.9

14.3

0.365

1953~1976

漢江

石泉

24629

342.6

108

440.9

13.9

0.338

1954~1976

漢江

白河

59115

833

263

444.9

14.1

0.314

1935~1976









沮水

茶店子

1690

16.22

5.116

302.9

9.6

0.401

1966~1976

查看表格更多內容

湖北省段

漢江湖北鄖縣段枯水期漢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步遞增的趨勢。其中上、中游地區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屬少雨區,下游進人江漢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降水時間變化上,具有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經常發生大面積暴雨,主要雨區位于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強度大,地區集中,是造成中下游地區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

漢江干流水位與流量變化,基本上與降水變化相應,每年5-10月為汛期,12月至來年2月為枯水期,全年中最高水位與最大流量出現的時期,呈現自下游向上游逐步推遲的規律。如仙桃站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現在7月份,而上游鄖縣站推遲到9月份。在汛期中6月份相對少雨,因而各測站水位、流量明顯低于5月。

此外,由于受到降水變率大的影響,漢江流量過程極不穩定。如碾盤山站最大月平均流量是最小月平均流量的7.6倍。該站多年平均流量為1710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29100立方米/秒,是前者的17.7倍;實測最小流量僅172立方米/秒,為實側最大流量的1/169。另據洪水調查資料,碾盤山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高達579400立方米/秒,中游襄陽站為52400立方米/秒,反映出漢江洪水威脅十分嚴重。

漢江自上游鄰省進人湖北省境的客水總量,多年平均為332億立方米。其中自陜西省人境為274億立方米;.自河南省人境的為58億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7億立方米,徑流深為350.3毫米,實側最大年徑流里為1135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徑流量為250億立方米(1966年),兩者比值為4.5。3年一遇豐水年的年徑流量為726億立方米,四年一遇少水年的年徑流量411億立方米。

漢江湖北襄陽段漢江干流年徑流量沿程變化與一般河流不同,皇莊站以上,年徑流量沿程增加,皇莊站以下下游江段,則沿程減少。其中如皇莊至新城江段,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年均明顯降低,新城以下沿江段豐水年時沿程增大,枯水年時沿程降低。

漢江上、中游地區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河流含沙量高,輸沙模數大。丹江口水庫建庫前,漢江皇莊站平均含沙量達2.62公斤/立方米,是長江漢口站平均含沙量的4.3倍。年平均輸沙量達12700萬噸。自1968年丹江水庫建成蓄水后,漢江中下游含沙量迅速減少,皇莊站20世紀60年代輸沙量模數比50年代減少26.5%,20世紀70年代又比60年代降低72.5%,說明水庫發揮了巨大的攔沙作用。

漢江水系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614萬千瓦。其中湖北境內干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89.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46.56萬千瓦,約占全江可開發量的40%。

河道特點

通常以丹江口以上江段為上游,丹江口至鐘祥碾盤山之間江段為中游,碾盤山以下為下游。

上游江段

漢江上游全長956千米,集水面積95220平方千米,干流呈東西走向,穿行于秦嶺、大巴山之間,沿途峽谷盆地交替,河床多為卵石、礫石與基巖組成,河道比降大。干流自鄖西進人湖北省后,北為秦嶺余脈,南為武當山脈,河段彎曲系數1.78,平均比降為0.6‰,屬山地婉蜒性河道,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其蘊藏量約占干流水能理論筑藏量的6800,而且建壩條件好,是開發漢江水力資源的重要河段。

漢江分段

按照河道形態特征,可將干流分為6個河段:

河源-武侯鎮段:河谷狹窄,北岸谷坡陡,南岸緩和。從烈金壩到魏家壩,沿江形成—個小盆地—大安盆地,盆地寬約2~3千米,現代河槽寬約1千米,河槽由沙卵石組成,沖淤變化顯著。

武侯鎮-龍亭鋪段:河流進入河中盆地,河面與灘面寬闊,比降小,水流緩,河槽左右擺動不定,沖淤變化顯著。河床為沙卵石組成,河道淤淺,多沙洲叉流,漢中西南的中村灘就建在河心沙洲上。盆地東西長約100千米,南北寬5~10千米。褒河口以西,低水時河面寬僅30余米,洪水時寬達400~700米。褒河口以東,低水時河面寬300米,洪水時河寬1~2千米。盆地中有四段階地,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小江南之稱。

龍亭鋪-渭門段:長53千米,為前寒武系花崗巖、花崗閃長巖、輝長巖及角閃巖所構成的漢江上游峽谷段,其中以小峽及黃金峽最著名。小峽從小峽口至環珠廟,長23千米;黃金峽也稱大峽,從環珠廟至渭門,長30千米。峽谷兩岸山地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坡度5070度,河面寬—般不及200米,最窄處僅30米,河中基巖外露,灘險很多,以鱉灘、籠灘及金榴子等處最險。

渭門-石泉段:本段長51千米,河道彎曲,左岸陡,右岸緩,河面寬多在200米左右,河谷寬達500米以上。三花石至茶鎮間的七里壩—帶,河谷比較開敞,谷寬350~500米。茶鎮以下又進入上元古界西鄉群及寒武奧陶系洞河群所構成的峽谷區,水急灘多,但險峻程度次于黃金峽,河谷寬約200米,河面寬100余米,灘險11處。

石泉-安康段:本段為峽谷、盆地交錯段,兩岸山峰高出河面300米,谷寬200~500米,河面寬200~300米。月河安康盆地,河谷寬敞,成為農業發達區。河床為沙卵石組成,灘險31處。

安康-白河段:本段為下古生界變質巖及石灰巖峽谷,其中以旬陽白河峽谷較狹窄。山峰高出河面200米,谷寬200~500米,河面寬約250~350米,河床為卵石組成,灘險24處。

中游江段

漢江自丹江口至碾盤山江段,全長223千米,區間集水面積45120平方千米,河道流經丘陵及開闊的河谷盆地,平均比降0.19‰,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有大小江心洲20余個,屬游蕩型河道。漢江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沙量大增,河床時沖時淤,并受兩岸山勢節點控制,寬窄不一,低水河槽寬約300-400米,洪水期達2-3千米,最寬可達5-6千米。

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處,沙灘38處,平均每1.7千米即有沙洲或沙灘一處,這些沙洲與沙灘經常在變化,例如三官殿附近饒家營以上至王家垸一帶,1944年有沙洲6處,至1953年已沖走2處,但在該地又有新沙洲出現。本段襄陽以上河床質為大石、粗、細砂組成,襄陽以下為沙質河床。河谷沿河兩岸除局部地點(如襄陽老龍堤)之外,幾乎全部無堤,因此,常受洪水災害,沿河自然堤逐漸加高,而平原部分離河愈遠則地勢愈低,至崗邊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當地居民亦都了解此點,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邊"之諺。

下游江段

碾盤山以下,漢江進人下游沖積平原,河段全長398千米,區間集水面積18660平方千米,河段平均比降約0.09‰,水流變緩,彎曲系數1.81,屬平原蜿蜒性河道。河床多為沙質,兩岸筑有堤防緊束。在潛江澤口龍頭拐,有漢江分流-東荊河,汛期可分泄漢江部分洪水,最大過水能力為5600立方米/秒,干流自新城以下,河曲發育,素有“曲莫如漢”的說法,而且兩岸堤距和河床斷面,呈現上寬下窄的特點,所以河床安全泄量,愈近河口愈小,如遇洪水,宜泄不暢,極易潰口成災。據統計:漢江下游干支堤,1822-1967年的146年中共有73年發生潰口,其中1931-1955的25年中,有15年潰口,潰口機遇,已達5年3遇。

本段沿江兩岸海拔35米以下為廣大平原與眾多湖泊,平原成帶狀,與河道平行。35~50米為河階地、崗地與丘陵。漢江、東荊河、長江等大河沿岸的地勢一般比較高,各河之間往往形成洼地,為積水所匯聚的洼地湖泊帶。例如漢江左岸,干流與北方崗地之間為天門河刁汊湖洼地帶,漢江右岸與東荊河之間為通順河排湖洼地帶,東荊河與長江之間則為內荊河(中襄河)洪湖洼地帶,這些洼地帶大致均為東偏南方向。在平原與階地毗連的地方地勢亦很低,常有湖泊散布期間,成為崗地邊洼地湖泊帶,如鐘祥笪家湖,天門白湖,孝感童家湖、野豬湖等。

漢江流域的水旱災害都很嚴重。就水災而論,原因有自然與人為兩方面。暴雨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區常處于同一暴雨區,當發生全流域性大暴雨時,暴雨移動方向往往與干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匯口不遠,使洪水匯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后,下游荒地被大量開墾,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墾,妨礙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規模的墾殖,造成植被嚴重的破壞;再者,自明代在鐘祥以下大規模筑堤以來,年經展修,導致河槽日漸狹窄,宣泄困難,這是水災日重的人為因素。

旱災就地區來說,以丘陵、崗地最嚴重,其中,漢江中上游的旱災比水災嚴重得多,所謂“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中上游的丘陵地亦為本區農業發達區域,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災。

水利工程

解放前

漢江歷史上,漢江流域(特別是漢中)曾是重要的軍事重鎮,這種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促進了漢江流域農業生產和水利事業的發展,其中重要的水利工程有褒河的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楊鎮堰、五門堰等。

山河堰:山河堰是漢代在褒河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山河堰灌溉甚廣,世傳為漢肖何所作”,故又名肖何堰。

高堰:高堰為湑水河之第一堰,在升仙村北,入山五里處,為漢代所修。

楊鎮堰:楊鎮堰修于西漢初年,在城固東北十五里,洋縣四五十里,壘石為堰,攔截湑水,灌溉城固、洋縣24000余畝,為漢代肖何所修。

五門堰:五門堰是西漢王莽居攝年間(6~8年)所修。元代改筑石渠一道,退水渠留有五孔石門退水,故名五門堰。可灌田四五萬畝,對農業生產作用很大,當地人民稱為“養命之源”。

根據統計,陜南各河渠堰總數145處,灌溉面積378110畝。除上述渠堰外,有修建年代記載的28處渠堰。此外,山溪細流,池邊河岸隨處導引,或數十畝,或數百畝,有水利之實而無完備工程正式組織者,幾乎到處皆是,不勝枚舉,統未列入,然其面積之大,實數倍于渠堰之田。

漢江水系的另一著名工程就是褒斜道。褒斜道是溝通漢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今石頭河)的通道,兩水均發源于秦嶺,源頭相距50多千米,是巴蜀和漢中通往關中平原的捷徑。漢武帝時劉徹為把漢江下游物產,溯漢江而上運至南鄭(今漢中)褒谷口,再經褒水、褒斜道入斜水下渭河,抵達長安(京城),于是采納了關于“今穿褒斜道、少坂,近400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余里,以東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之粟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于砥柱之漕”的建議。于西漢元狩二年至六年(前121~前117年)派張湯父子率領數萬軍民修筑。工程包括褒水、斜水等河流航道的整治和褒斜道陸路車道的開鑿。航道工程艱巨和當時施工技術的限制,完工后水流湍急且多礁石,不能行船,但陸路終于開通了。這條路線雖未溝通,但古代人民的改河治水精神,值得后人欽佩和效仿。

漢代在山谷地帶還修筑坡塘(山塘),攔蓄地表徑流,灌溉梯田高地,如漢中的王道池、順池、月池、草池等四大名塘。這類山塘到處可見,一直沿用至今,發揮著灌溉效益。

到解放前夕,漢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漢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

漢惠渠:1939~1944年修建,引漢江水灌溉沔縣、褒城兩縣8萬畝農田。

褒惠渠:1939~1942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并放水灌溉。渠長32千米,灌溉干渠以南、褒河以東、漢江以北、城固文川河以西的平原地帶,共可灌溉14萬畝農田。

湑惠渠:1940~1948年修,可灌田7萬余畝,根據水量還可擴展到15萬畝面積。

1950年后

紅寺壩水庫灌區:在南鄭縣漢江南岸支流濂水河上修建的紅寺壩水庫,全灌區有水庫25座,總庫容560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243萬立方米,干渠70千米,支渠273千米,斗渠511千米,設施灌溉面積17.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6.4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3.86萬畝,機電井130眼,抽水站128處,裝機功率1911千瓦,水電站8座,裝機1190千瓦。

漢江湖北省杜家臺分蓄洪區湑惠渠灌區:灌區干渠長49千米,支渠長22千米,斗渠長173千米,引漢江北岸支流湑水灌溉城固大片土地。設施灌溉面積14.2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16萬畝,旱澇保收灌溉面積10.21萬畝,機電井721眼,抽水站43座,裝機1611千瓦,水電站5座,裝機620千瓦。

1954年12月在陜西修建最早的水庫-強家灣水庫。1955年6月竣工,1958年后再次修渠加壩,調濂(水)引紅(紅寺壩水),壩高26米,蓄水756萬立方米,灌地3.4萬畝,年發電量60萬度,水面養魚124萬尾。

1956年在仙桃下游約6千米處修建了杜家臺分蓄洪工程。

1958年在漢江上游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庫,水庫最大庫容290.5億立方米,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90萬千瓦,為漢江流域最大的水電站。漢江由西北向東南,貫穿湖北,可灌溉江漢平原兩岸400多萬畝農田。下游還建有杜家臺分洪工程和漢北排澇工程,減輕了江漢平原的澇災和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

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還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門、黃龍灘、鴨河口等水利樞紐,使漢江的防洪問題得到了較大緩解。干流上還規劃有王甫洲工程。

1969年1月修建石門水庫灌區,1973年12月竣工。石門水庫大壩高88米,是中國當前最高的雙曲拱壩。全灌區有水庫56座,總庫容1050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063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30萬畝,機電井824眼,水電站3座。

這些工程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為華中電力系統最重要的調峰、調頻電站之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引水水源。流域內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700余座,總庫容近330億立方米。已建成固定機、電排灌站7000余處,總裝機容量66萬kW。此外在湖北境內還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閘、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澇效益,是保證沿江兩岸農業生產以及鄉鎮供水的重要設施。

湖北境內1949年后,除全線修筑堤防外,在下游修建漢北大型排澇工程和杜家臺分洪工程等,減少了洪澇災害,并兼有灌溉、航運、發電、養殖之力。

流域特點

地質地貌

根據漢江流域的地層情況,可知自從經過三疊紀末期的造山運動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當侏羅紀的時候,本流域低洼地區成為內陸湖泊,有砂巖和頁巖的沉積。侏羅紀末期的造山運動在本流域非常劇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輪廓。白惡紀時期本流域只有漢中盆地略有沉積,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蝕區。白惡紀末期的造山運動使本流域地面上升,發生褶皺與斷層,造成很多盆地與地塹,如鄖縣盆地、均縣盆地、丹鳳-商縣地塹、西峽地塹等。在這些盆地與地塹中沉積了第三紀紅色巖系。發生在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的喜馬拉雅運動,使本流域整個地面隆升,秦嶺、巴山、荊山、大洪山、大別山等均因這次運動而重新上升為高山。經過這次運動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成。

漢江漢江流域絕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積約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174000)的70%,丘陵地面積約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積約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鐘祥以下,之間為丘陵地區。當然,在上游山地區內亦有局部平壩與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個別丘陵,但在整個地貌上顯然無足輕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積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積僅占4%。從全流域各地的絕對海拔的差別來說,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嶺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達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約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達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約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據它們的走向大致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東西走向的山脈,如秦嶺與大巴山脈;一組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如大洪山脈與荊山山脈。這兩組平行山脈都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它們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層的走向。這兩組山脈都是以褶皺為主的山脈,岸層擠壓很緊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轉斷層,秦嶺和巴山尤甚。它們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個山地只有紅色巖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塹比較寬廣,其余山谷都很狹窄,平地尤屬罕見。

本流域平原面積很小,只有四處較大的平原,即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處平原之中,漢中平原、襄陽-宜城平原與下游平原都是泛濫平原,地勢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為古沖積平原,俗稱崗地,已略受分割,泛濫平原則占地面積較小。

本流域湖泊較大的200多個,其中大部分為洼地積水,旱年與濕年湖泊面積的變化較大。各類湖泊不論它們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漸分裂與消失之中。

航運

漢江漢江干支流的航線很長,分布于陜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個縣市,在這一廣大區域內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方面,幾千年來曾經做出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上,說明了在兩千年前漢江已是湖北、湖南和四川、陜南向中原運輸貢賦的要道。在隴海鐵路通車寶雞以前,陜南和部分隴南的貨物都要順漢江運到漢口。可以說,在歷史上漢江干支流一直是本流域交通網的骨干之一。

漢江干流水量比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從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為0.36‰,而且灘險甚多。上游約占總航線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難的一段。其中,洋縣至石泉,河流流經山地中,大部分為峽谷,比降達1‰,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極為湍急,礁灘最密,兩灘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處50米,而尤以黃金峽最著,其中的車灘、囚灘、龍灘、龜灘等處,泓道寬度在10米以下,船只轉動不易,因此極易觸礁,成為漢江干流最困難的地段。

中游段占總航線的16.4%,平均比降0.12‰,對航運來說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槽最寬,沙灘和沙洲面積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變,沙灘常移動(稱為跑沙),若對航道不熟,易發生危險。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輪船。

支流航線4317千米中,終年通航的河流僅2294千米,占53.23%。不能終年通航的河流約1873千米,占43.39%。上游的支流,漢江北岸少航運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較多較長,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較低緩的山地中,不過,除木馬河、月河灘險較少外,其它各河灘險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載重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蠻河、利河、豐樂河、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線最長,北河、利河、豐樂河與梓河航線極短。下游支流上游亂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灘,下游多泥沙沉積,對航運亦有妨礙。但當長江及漢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時,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歷時較長,因此夏季航運比較方便。

相關信息

水質污染

武漢市政府應急辦2014年4月23日晚發布消息稱,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受此影響,當晚漢江武漢段兩大水廠均已緊急停產,全市260平方公里面積停止供水,30多萬居民、數百家食品加工企業用水受影響。目前武漢相關部門每小時監測一次水質,出廠水質不達標嚴禁進入供水管網。湖北省環保廳、武漢市環保局正在排查污染源。

本次漢江氨氮超標影響最大的是武漢東西湖區。檢測漢江武漢段水質氨氮值為1.59mg/L,超過1mg/L的國家標準。

武漢市環保部門稱,正在對漢江武漢段污染源進行排查,并請湖北省環保廳對上游水質進行監測和調查。

微信文章新聞動態

對漢江仍有疑問?

去提問 問問知識 知乎動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江[長江最大支流]
長江支流8大條
沱江流域水能資源
cygyc-gc的個人空間 - 真正的水的世界:天下河流 - Powered by Dis...
中國珠江概況
中國河流大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崇左市| 江达县| 正蓝旗| 收藏| 宜君县| 新源县| 梁山县| 寿宁县| 潞城市| 司法| 广丰县| 高邑县| 利津县| 托克逊县| 铅山县| 临湘市| 竹北市| 康保县| 襄城县| 昌都县| 昌平区| 平遥县| 泰宁县| 石泉县| 文化| 克什克腾旗| 区。| 修武县| 奉节县| 洪雅县| 乐业县| 巴塘县| 个旧市| 凤庆县| 克山县| 桐乡市| 兴和县| 佛坪县| 宾阳县| 阳东县|